你想找的好書在這裡!
累計出版品總數量:114,452
:::
濱海地區地下水與海水交互作用先驅研究

濱海地區地下水與海水交互作用先驅研究

  • 統一編號GPN:1009802947
  • 出版日期:2009/10
  • 作/編/譯者:國立成功大學
  • 語言:中文
  • 頁數:275
  • 裝訂:平裝
  • ISBN/ISSN:9789860203844
  • 出版單位:經濟部水利署
  • 開數:A4
  • 版次:初版
  • 價格:定價$300


書籍介紹

摘 要 臺灣地狹人稠,工商農漁業等社會經濟活動的發展與海洋休閒觀光產業等,業已逐漸擴及濱海平原地區。目前濱海地區已有之地質環境及生態的問題,包括:地層下陷、海水倒灌、淹水、土地鹽化、海岸侵蝕、海岸污染及生態環境惡化等,濱海地區之環境問題已成為當今產業發展所必須面對與克服之難題。區域水文地質環境災害發生潛能與地下水資源永續經營關係密切,地層下陷與海水入侵的作用將因人為活動的影響及大規模地下水抽取效應而趨強。在過去,我國在沿海地區的經濟建設、產業發展與環境保護等規劃或評估工作,欠缺有系統的基本近海水文與沿岸水文地質資料作為參考依據。本計畫完成西南濱海地區現地地形、水文地質及地下水文等資料彙整,亦針對沿海地區地下水與海水交互作用及互動區之劃分,海水入侵前後的地下水直接匯排入海流量(SGD)變化,進行詳細之分析與評估探討;而對於相關調查研究技術與方法之評估提出一些建議,並研擬「臺灣濱海地區整體地下水和海水間交互作用機制與特性的分期、分區調查研究與應用規劃(草案)」,做為未來臺灣濱海地區地下水與海水交互作用及互動區之調查研究與應用規劃之參考,以及建構臺灣沿海地區地下水資源保育、永續經營與國土復育策略之藍圖。

目次

目 錄
摘 要I
目 錄III
圖目錄VII
表目錄XIII
第一章 計畫內容概述1
1.1 計畫緣起1
1.2 計畫目的2
1.3 計畫工作項目3
1.4 計畫工作架構及流程5
1.5 計畫工作進度5
第二章 文獻回顧9
2.1 以往相關之研究計畫9
2.2 SGD的定義10
2.3 近海地下水流場12
2.4 SGD的相關模式20
2.5 濱海地區地水資源探勘與監測研究技術24
2.6 近海地下水資源經營管理與防治對策30
2.7 西南海岸濱海地區之背景34
第三章 工作方法及步驟51
3.1 近海水文與地下水水文特性及互動行為探討51
3.1.1 現地地下水之水文特性51
3.1.2 地下水與海水之互動行為現況51
3.1.3 地下水與海水互動區之劃分52
3.1.4 地下水入海流量之評估53
3.1.5 相關調查研究技術與方法之評估58
3.2 案例研究及綜合評估與建議58
3.3 研擬「臺灣濱海地區整體地下水和海水間交互作用機制與特性的分期、分區調查研究與應用規劃(草案)」58
3.4 國際交流指導59
第四章 工作成果63
4.1 臺灣西南海岸濱海地區之近海水文與地下水水文特性及互動行為探討之成果63
4.1.1 現地地下水之水文特性63
4.1.1.1 水文地質及含水層特性63
4.1.1.2 地層下陷分佈76
4.1.1.3 潮位變化83
4.1.1.4 雨量分析84
4.1.1.5 地下水位變化88
4.1.1.6 地下水水質變化120
4.1.2 地下水與海水之互動行為現況130
4.1.3 西南海岸濱海地區地下水與海水互動區之初步劃分139
4.1.4 地下水入海流量之初步評估142
4.1.4.1 平原區地下水直接匯排入海的SGD量評估142
4.1.4.2 河床下之地下水直接匯排入海的SGD量評估151
4.1.4.3 SGD總量評估及分析探討156
4.1.5 相關調查研究技術與方法之評估161
4.2 案例研究及綜合評估之成果167
4.2.1 地質概況168
4.2.2 地面水概況171
4.2.3 地下水文概況172
4.2.4 地下水與海水互動行為現況187
4.2.5地下水與海水互動區之初步劃分190
4.2.6 地下水直接匯排入海現況及評估190
4.3研擬「臺灣濱海地區整體地下水和海水間交互作用機制與特性的分期、分區調查研究與應用規劃(草案)」192
4.3.1 計畫緣起192
4.3.2 計畫範圍193
4.3.3 計畫目標193
4.3.4 計畫原則195
4.3.5 預期成效195
4.3.6 計畫工作內容196
4.3.7 分區規劃原則200
4.3.8 分區背景描述202
4.3.8.1 台北地區平原區202
4.3.8.2 桃竹苗地區平原區206
4.3.8.3 中彰雲地區平原區214
4.3.8.4 嘉南地區平原區221
4.3.8.5 高屏地區平原區228
4.3.8.6 宜蘭地區平原區235
4.3.8.7 花東地區平原區242
4.3.9 分期分區規劃247
4.3.10 計畫規劃經費247
4.4 國際交流指導之成果248
第五章 結論及後續建議249
5.1 結論249
5.2 後續建議251
參考文獻254
附錄
附錄一 評選會議委員意見及回覆辦理情形
附錄二 期中審查委員意見及回覆辦理情形
附錄三 期末審查委員見及回覆辦理情形
附錄四 地下水水位觀測井分析資料
附錄五 地下水水質觀測井分析資料
附錄六 「2009水資源科技專題講座」(台北場)
附錄七 「2009水資源科技專題講座」(台南場)

圖目錄
圖1.1 計畫之工作流程圖7
圖2.1 陸地濱海地區地下含水層系統之示意圖12
圖2.2 島嶼濱海地區地下含水層系統之示意圖13
圖2.3 濱海地區地下水與海水交互作用關係之示意圖13
圖2.4 三種數值模式之地下水流場18
圖2.5 沿海地區SGD入海之示意圖18
圖2.6 沿海地區淡水與海水關係之示意圖23
圖2.7 臺灣西南地區地理及地形分佈概況圖44
圖2.8 臺灣地區等雨量線分佈圖(民國38 年至95 年)45
圖2.9 臺灣西南地區地質分佈概況圖46
圖2.10 西南地區水文地質井分佈圖47
圖2.13 屏東平原地區地下水含水層分佈圖48
圖2.14 西南地區之水文地質及工程地質井分佈圖49
圖3.1 濱海地區地下水與海水互動區之劃分示意圖52
圖3.2 受海水入侵前後之海岸線長度計算之示意圖57
圖3.3 臺灣地下水資源圖61
圖3.4 臺灣地區地下水文圖圖集62
圖4.1 嘉南地區平原第一含水層之導水係數分佈圖66
圖4.2 嘉南地區平原第一阻水層之分佈圖67
圖4.3 嘉南地區平原第二含水層之導水係數分佈圖68
圖4.4 嘉南地區平原第二阻水層之分佈圖69
圖4.5 嘉南地區平原第三含水層之導水係數分佈圖70
圖4.6 屏東地區平原第一含水層之導水係數分佈圖71
圖4.7 屏東地區平原第一阻水層之分佈圖72
圖4.8 屏東地區平原第二含水層之導水係數分佈圖73
圖4.9 屏東地區平原第二阻水層之分佈圖74
圖4.10 屏東地區平原第三含水層之導水係數分佈圖75
圖4.11 嘉義地區80至96年累積下陷量圖78
圖4.12 台南地區90至96年累積下陷量圖81
圖4.13 屏東地區83至95年累積下陷量圖82
圖4.14 嘉南平原與屏東平原之年雨量分析圖86
圖4.15 嘉南平原之月雨量分析圖87
圖4.16 屏東平原之月雨量分析圖87
圖4.17 嘉南平原第一含水層之地下水等水位線圖(4月)90
圖4.18 嘉南平原第一含水層之地下水等水位線圖(8月)91
圖4.19 嘉南平原第二含水層之地下水等水位線圖(4月)92
圖4.20 嘉南平原第二含水層之地下水等水位線圖(8月)93
圖4.21 嘉南平原第三含水層之地下水等水位線圖(4月)94
圖4.22 嘉南平原第三含水層之地下水等水位線圖(8月)95
圖4.23 嘉南平原第一含水層之地下水等水位線A-A’剖面圖96
圖4.24 嘉南平原第二含水層之地下水等水位線A-A’剖面圖96
圖4.25 嘉南平原第三含水層之地下水等水位線A-A’剖面圖97
圖4.26 屏東平原第一含水層之地下水等水位線圖(4月)98
圖4.27 屏東平原第一含水層之地下水等水位線圖(8月)99
圖4.28 屏東平原第二含水層之地下水等水位線圖(4月)100
圖4.29 屏東平原第二含水層之地下水等水位線圖(8月)101
圖4.30 屏東平原第三之一含水層之地下水等水位線圖(4月)102
圖4.31 屏東平原第三之一含水層之地下水等水位線圖(8月)103
圖4.32 屏東平原第三之二含水層之地下水等水位線圖(4月)104
圖4.33 屏東平原第三之二含水層之地下水等水位線圖(8月)105
圖4.34 屏東平原第一含水層之地下水等水位線B-B’剖面圖106
圖4.35 屏東平原第二含水層之地下水等水位線B-B’剖面圖106
圖4.36 屏東平原第三之一含水層之地下水等水位線B-B’剖面圖107
圖4.37 屏東平原第三之二含水層之地下水等水位線B-B’剖面圖107
圖4.50 嘉南平原地區第一含水層之總溶解固體濃度分佈圖124
圖4.51 嘉南平原地區第二含水層之總溶解固體濃度分佈圖125
圖4.52 嘉南平原地區第三含水層之總溶解固體濃度分佈圖126
圖4.53 屏東平原地區第一含水層之總溶解固體濃度分佈圖127
圖4.54 屏東平原地區第二含水層之總溶解固體濃度分佈圖128
圖4.55 屏東平原地區第三含水層之總溶解固體濃度分佈圖129
圖4.56 西南地區之海水入侵範圍行為圖132
圖4.57 西南地區之海水與第一含水層地下水(枯水年)互動行為圖133
圖4.58 西南地區之海水與第一含水層地下水(豐水年)互動行為圖134
圖4.59 西南地區之海水與第二含水層地下水(枯水年)互動行為圖135
圖4.60 西南地區之海水與第二含水層地下水(豐水年)互動行為圖136
圖4.61 西南地區之海水與第三含水層地下水(枯水年)互動行為圖137
圖4.62 西南地區之海水與第三含水層地下水(豐水年)互動行為圖138
圖4.63 嘉南平原地下水直接匯排入海範圍之劃分圖140
圖4.64 屏東平原地下水直接匯排入海範圍之劃分圖141
圖4.65 朴子溪之河川橫斷面(樁號155000_001)圖152
圖4.66 八掌溪之河川橫斷面(斷面00_0)圖153
圖4.67 曾文溪之河川橫斷面(樁號163000_000)圖153
圖4.68 高屏溪之河川橫斷面(斷面kp01)圖154
圖4.69 東港溪之河川橫斷面(樁號174000_001)圖154
圖4.70 地下水直接匯排入海水或湖水之海洋水文地質調查方法164
圖4.71 利用遙感與光學探測SGD的方法示意圖165
圖4.72 Lee type滲流儀165
圖4.73 Continuous Heat Type滲流儀166
圖4.74 Heat Pulse Type滲流儀166
圖4.75 Ultrasonic Type滲流儀167
圖4.76 屏東地區之區域地質分佈圖170
圖4.77 屏東平原第一含水層之地下水等水位線圖(枯水年)175
圖4.78 屏東平原第一含水層之地下水等水位線圖(豐水年)176
圖4.79 屏東平原第一含水層之地下水等水位線圖(剖面1)177
圖4.80 屏東平原第一含水層之地下水等水位線圖(剖面2)177
圖4.81 屏東平原第一含水層之地下水等水位線圖(剖面3)178
圖4.82 屏東平原第二含水層之地下水等水位線圖(枯水年)179
圖4.83 屏東平原第二含水層之地下水等水位線圖(豐水年)180
圖4.84 屏東平原第二含水層之地下水等水位線圖(剖面1)181
圖4.85 屏東平原第二含水層之地下水等水位線圖(剖面2)181
圖4.86 屏東平原第二含水層之地下水等水位線圖(剖面3)182
圖4.87 屏東平原第三含水層之地下水等水位線圖(枯水年)183
圖4.88 屏東平原第三含水層之地下水等水位線圖(豐水年)184
圖4.89 屏東平原第三含水層之地下水等水位線圖(剖面1)185
圖4.90 屏東平原第三含水層之地下水等水位線圖(剖面2)185
圖4.91 屏東平原第三含水層之地下水等水位線圖(剖面3)186
圖4.92 屏東平原之海水入侵範圍分佈圖188
圖4.93 屏東平原之海水入侵範圍(2002~2008)分佈圖189
圖4.94 臺灣地區九大地下水資源分區圖194
圖4.95 臺灣地區七大分區平原地區之分佈圖201
圖4.96 七大分區平原地區之分區概念圖202
圖4.97 台北地區之地理地形分佈圖204
圖4.98 台北地區之區域地質分佈圖205
圖4.99 台北地區平原區含水層一之導水係數圖206
圖4.100 桃竹苗地區之地理地形分佈圖209
圖4.101 桃竹苗地區之區域地質分佈圖210
圖4.102 桃竹苗地區含水層一之導水係數圖211
圖4.103 桃竹苗地區含水層二之導水係數圖212
圖4.104 桃竹苗地區含水層三之導水係數圖213
圖4.105 中彰雲地區之地理地形分佈圖216
圖4.106 中彰雲地區之區域地質分佈圖217
圖4.107 中彰雲地區含水層一之導水係數圖218
圖4.108 中彰雲地區含水層二之導水係數圖219
圖4.109 中彰雲地區含水層三之導水係數圖220
圖4.110 嘉南地區之地理地形分佈圖223
圖4.111 嘉南地區之區域地質分佈圖224
圖4.112 嘉南地區含水層一之導水係數圖225
圖4.113 嘉南地區含水層二之導水係數圖226
圖4.114 嘉南地區含水層三之導水係數圖227
圖4.115 高屏地區之地理地形分佈圖230
圖4.116 高屏地區之區域地質分佈圖231
圖4.117 高屏地區含水層一之導水係數圖232
圖4.118 高屏地區含水層二之導水係數圖233
圖4.119 高屏地區含水層三之導水係數圖234
圖4.120 宜蘭地區之地理地形分佈圖237
圖4.121 宜蘭地區之區域地質分佈圖238
圖4.122 宜蘭地區含水層一之導水係數圖239
圖4.123 宜蘭地區含水層二之導水係數圖240
圖4.124 宜蘭地區含水層三之導水係數圖241
圖4.125 花東地區之地理地形分佈圖244
圖4.126 花東地區之區域地質分佈圖245
圖4.127 花東地區含水層一之導水係數圖246

表目錄
表1.1 預定工作進度干梯圖(Gantt Chart)8
表2.1 全世界各洲之地下水匯排入太平洋一覽表19
表2.2 常用SGD相關模式一覽表24
表2.3 全球SGD的重要性25
表2.4 區域性SGD的重要性25
表2.5 全世界之SGD量測結果27
表2.6 臺灣地區各地SGD量測結果29
表2.7 西南地區之河川概況43
表4.1 嚴重地層下陷地區之歷年統計表77
表4.2 嚴重地層下陷地區最大年下陷速率統計表78
表4.3 西南沿海地區出海口各潮位站歷年潮位統計結果84
表4.4 嘉南平原之降雨量分析結果85
表4.5 屏東平原之降雨量分析結果86
表4.6 西南地區之降雨量分析結果88
表4.7 全台各分區之總溶解固體量與導電度之換算關係式121
表4.8 地下水水質之總溶解固體及導電度等級分類131
表4.9 西南地區之SGD分區表139
表4.10 嘉南平原第一含水層之SGD評估分析表(海水入侵前)144
表4.11 嘉南平原第二含水層之SGD評估分析表(海水入侵前)145
表4.12 嘉南平原第三含水層之SGD評估分析表(海水入侵前)146
表4.13 屏東平原第一含水層之SGD評估分析表(海水入侵前)147
表4.14 屏東平原第二含水層之SGD評估分析表(海水入侵前)147
表4.15 屏東平原第三含水層之SGD評估分析表(海水入侵前)148
表4.16 嘉南平原第一含水層之SGD評估分析表(海水入侵後)149
表4.17 嘉南平原第二含水層之SGD評估分析表(海水入侵後)149
表4.18 嘉南平原第三含水層之SGD評估分析表(海水入侵後)150
表4.19 屏東平原第一含水層之SGD評估分析表(海水入侵後)150
表4.20 屏東平原第二含水層之SGD評估分析表(海水入侵後)150
表4.21 屏東平原第三含水層之SGD評估分析表(海水入侵後)151
表4.22 嘉南平原之河川水力坡降分析表152
表4.23 屏東平原之河川水力坡降分析表152
表4.24 嘉南平原河床下之SGD評估分析表155
表4.25 屏東平原河床下之SGD評估分析表156
表4.26 嘉南平原之SGD總量表(海水入侵前)158
表4.27 嘉南平原之SGD總量表(海水入侵後)158
表4.28 屏東平原之SGD總量表(海水入侵前)158
表4.29 屏東平原之SGD總量表(海水入侵後)159
表4.30 本研究區域之SGD差異分析表159
表4.31 嘉南平原之主要河川流量分析表160
表4.32 屏東平原之主要河川流量分析表160
表4.33 本研究區域之SGD與河川流量之比較分析表161
表4.34 常用之滲流儀的種類167
表4.35 屏東地區第三紀及更新世地層表169
表4.36 屏東地區之河川概況表171
表4.37 屏東平原之SGD差異分析表191
表4.38 屏東平原之SGD與河川流量之比較分析表191
表4.35 本計畫之調查及規劃內容表197
表4.36 臺灣沿海地區之七大分區平原區比較表201

分類 其他詳細資訊
  • 英文題名:Pilot Study for Submarine Groundwater Discharge along the Coastal Region of Taiwan
  • 適用對象:成人(學術性)
  • 關鍵詞:地下水,海水
  • 附件:無附件
  • 頁/張/片數:275
授權資訊
  • 著作財產權管理機關或擁有者:經濟部水利署
  • 取得授權資訊:聯絡人:陳正昌聯絡電話:02-3707-3081聯絡地址:台北市信義路3段41-3號10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