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籍介紹
台灣由於位處板塊邊界,導致地震頻繁加上平原區人口稠密,無論是地震時劇烈地表位移造成建築物毀壞,或者是地下水水壓於地震時大幅的上升可能導致土壤液化、坡地崩塌或者土石流等衍生災害,都會危害人身安全及重創社會經濟。本計畫的目標,在進行地震地下水站網系統的研發與功能擴充,逐步將各項研究成果具體呈現,並加以納入系統功能,以有助於長期資料之收集保存、分析研究、成果展現及資源分享,進而擴大國內外相關研究機關之參與。本年度計畫進行的工作有(1)常態性站網營運工作:地震地下水站井儀器之定期維護與監控、地震地下水站井觀測報表及資料庫維護、地下水文異常分析及通報等工作;(2)階段性的站網系統研發工作包括:觀測站井狀態監控功能建置、TF(傳輸函數)分析模式、時頻分析模組、水位基本統計量模組及異常強度顯示模組分析模式導入、地震資料查詢及比對模組的開發。在常態性工作成果方面,本計畫自4月份開始陸續進行定期維護,截至期中為止已完成各站定期檢測與維護,對於故障的儀器已進行更換備品或新品,以維持正常觀測。為確保觀測資料品質,乃進行地震地下水站井整併與調整,本年度儀器整併及站井調整改善計畫,已配合於本期4~5月儀器點檢及維護完成第一期儀器財產登載的查核作業,經報廢及繳回等各觀測儀器之現況分類與清冊作業,已於7月完成第一期儀器清點及移交,並於年底完成第二期財產清點及移交。在觀測資料方面,分別製作各站別及月份之觀測報表,提供各站各月份觀測歷線變化,經過各站觀測水位的資料濾除與地震發生時間的比對,共比對出11起地震29站次之同震及震後地下水位異常變化案例。在階段性站網系統的研發工作成果方面,包含:(1)觀測站井狀態監控功能建置:針對前端資料收錄系統,對目前系統之中,既有的所有功能及顯示予以統整,將可以合併而使用操作介面更為易用的部分,做畫面與資料的整合。(2)中端資料分析系統:針對TF(傳輸函數)分析模式、時頻分析模組、水位基本統計量模組及異常強度顯示模組等分析模式進行視窗化導入及操作環境改善,以方便分析操作。(3)地震資料查詢及比對:提供中央氣象局最新地震資訊與觀測水位比對功能,方便地下水位異常地震查詢與展示,並加入寄送報表的電郵/簡訊管理功能,對於需掌握即時資訊的使用者,則提供簡訊的服務。在配合計畫辦理的相關事項方面,本計畫持續將年度觀測成果提供研究所需專家學者進行分析研究,並將研究成果分別於本年度第二屆時頻分析與地球科學研討會、2009年亞洲地球科學大會、第八屆台日地震前後地下水異常變化研究國際研討會以及2009年「台灣地區地震前兆研究論壇」中發表進行觀測成果發表與研討。本計畫於2003年至2009年的觀測期間,計有196次地震引起的同震反應案例,其中屬於振盪反應的計有129站次,屬於振盪反應及階變反應的計有31站次,屬於階變反應的計有36站次。以單站統計而言,觀測站中以花蓮站測得42次為最多,其他依次為東和站(25次)、六甲站(24次)、壯圍站(24次) 、那菝站(15次)、下半天站(13次)、鶴岡站(11次)、赤山站(10次),其他地站井測得的案例數較少。後續的執行建議方面,針對地震地下水觀測站網的後續維護,建議藉由站井觀測儀器的系統簡化與更新,達到觀測資料品質的提昇與觀測操作的維持;地震地下水站網系統研發及技術成果導入方面,建議朝地下水微動態的分析研究及站網系統資訊之應用服務兩方面同步進行。國際交流及成效的拓展方面,建議與國際其他地震地下水觀測機構(日本地質調查所、美國地質調查所及大陸國家地震局…等)持續透過聯網觀測方式,提供重大地震案例不同空間、時間尺度下的地下水文變化特性。
分類
其他詳細資訊
- 英文題名:Development of tectono-hydrology monitoring system and application of the research results (4/4)
- 適用對象:成人(學術性)
- 關鍵詞:地震,地下水位,前兆現象
- 附件:無附件
- 頁/張/片數:293
授權資訊
- 著作財產權管理機關或擁有者:經濟部水利署
- 取得授權資訊:聯絡人:蕭健雄 聯絡電話:(02)37073083 聯絡地址:台北市大安區信義路3段41之3號10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