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籍介紹
本書構畫「忠」概念在中國春秋戰國時代的演變,並嘗試藉此闡明其功能與特質。在春秋到戰國早期的政治思想中,「忠」和「忠信」概念對於國家社稷的生存幾乎是最高價值,而且到戰國中期更具有涵蓋「天下」的普遍性。然而,在戰國中期以後,道家與稷下思想家如慎到等人開始批判「忠」的價值,並且將原本以道德動機為主要內涵的「忠」概念、轉變成以個人利益為主要實踐動機的「忠」概念。面對此趨勢,戰國晚期的《荀子》和《呂氏春秋》都試圖重新界定「忠」對國家運作的正面價值,而《韓非子》雖然基本上接受稷下學者之「反忠論」,但還是肯定「忠臣」是國家社稷安定的關鍵角色。本書也對中日韓及歐美學者過去研究「忠」概念的成果有詳細評述。
分類
其他詳細資訊
- 出版品網址(線上版或試閱版):連結
- 適用對象:成人(學術性)
- 關鍵詞:忠信,仁義
- 附件:無附件
- 頁/張/片數:256
授權資訊
- 著作財產權管理機關或擁有者: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 取得授權資訊:聯絡人:湯世鑄聯絡電話:(02)33663991 #12聯絡地址:台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一號 臺大出版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