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籍介紹
水利工程是人類聚居,發展村落都市後的必要性補救工程。人類聚居必然與水爭地在先,國土計畫與都市規劃常常是慢一步,而不得不遷就當時狀況,做為善後的水利工程乃因應而生。然而水利防洪工程的保護有其上限,需考慮國家財政能力、保全對象重要性等,做出最適的保護。當氣候變遷導致的大型災難事件發生時,常超過防洪工程保護上限,災害無可避免,此為必須承擔的風險,但借助以往災害經驗有希望讓氣候變遷的災害減至最低,本計畫即是從以往災害經驗歸納出氣候變遷下的因應對策。
本計畫歸納氣候變遷因應對策,包含(1)事先完成減災措施:民眾做好自我防災準備、國土計畫建立第二防洪空間、制定各種方法降低洪氾損失、研擬旱災因應對策;(2)事前完善的預警:建立多元的警示系統;(3)事發當時的救災:建立通暢的國軍聯繫管道、人力機具超前布置制度化;(4) 事發當時的避災:建立完備的避難措施。
本計畫有別於一般的研究案,並未針對單一個案進行學理分析、計算、模擬或實驗,而是採用採訪各河川局第一線工程師的方式,還原災害事件的完整過程,再以專家座談形式探討災害發生之主因及可行的因應對策。由於近年來水利署治水上迭遇重大災害事件,這些災害事件容易引起媒體關注,卻又無法獲得正確或平衡報導,且災因組成日漸複雜,常非水利人員能獨立克服。故藉由此計畫讓該等災害事件得以全貌呈現,是本計畫主要目的之一。
本計畫提出災害特性分析標準作業流程,建立一套多元的歷史災害記錄方式,以採訪第一線河川局資深工程師的「感性」報導方式,讓歷史災害的時間軸盡量完整的呈現,以達到「治水情境重現」的目的,這樣的報導對一般大眾或媒體工作者具有較高的可讀性,同時也以辦理專家座談方式,邀請具專業水利背景的專家學者,針對該案例的成因及可能對策進行專業討論,呈現「理性災因分析」,這樣的紀錄可以達到「平衡報導」的功能。相較於報章雜誌、研究論文、會議紀錄等文獻,本計畫成果提供趨於完整的事件全貌及因應策略;本計畫彙編歷史災害事件趨於完整資料及因應策略,可作為水利署人員之教育訓練教材,定位為實務教材,而非教科書教材。另外,水利署人員由本計畫實際案例及標準作業流程中,將習得爾後發生災害事件時,如何撰寫媒體新聞稿,讓新聞媒體報導趨近事實真相,並可於災後參考本計畫以多元方式記錄災害,留下完整紀錄。
本計畫由各河川局選擇一場災害事件,由工作團隊非水利專業之文字工作人員,擇期前往採訪熟悉該災害事件的1~4位資深工程師,完成紀錄及錄音後再進行逐字對稿,整理成訪談稿初稿,該訪談稿初稿送回河川局確認內容無誤後,即成為後續召開之專家座談會討論的主要素材,本計畫藉由專家學者豐富的經驗及足夠的視野,協助釐清各災害案例的真正災因,並診斷因應對策。這些案例都顯示出短期救急方案可經由工程手段獲得立即效果,但對於氣候變遷引發的劇烈災害,則非僅靠水利人員的工程手段所能完全克服,尚須經由更高層級的國土復育及都市計畫著手才能達到治本的效果。
本計畫同時綜合整理專家座談成果,提出21項未來研究題目,含括因應氣候變遷、河川海岸治理、跨部會整合、媒體因應及新聞資訊公開、人才培育等議題。
本計畫除了編印成果報告外,另將十個河川局的訪談文稿、專家觀點與參考文獻彙編成書,書名:川流不息-台灣河川海岸災害與重建,該書著重在第一線同仁的陳述,同時在每篇訪談文稿之後皆增列專家觀點,以補充災害事件前因後果說明的完整性。該書以流暢可讀的方式呈現災害情境與因應對策等前因後果,期望因此能夠傳達出水利同仁的心聲、提升執行水利工作的信心。
分類
其他詳細資訊
- 英文題名:On mining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mitigations of river and coastal disasters for global climate change impacts
- 出版品網址(線上版或試閱版):連結
- 適用對象:青少年,成人(業務參考),成人(學術性),成人(休閒娛樂)
- 關鍵詞:氣候變遷,河川海岸,災害及因應對策
- 附件:CD-ROM
- 頁/張/片數:2
授權資訊
- 著作財產權管理機關或擁有者:經濟部水利署
- 取得授權資訊:聯絡處室:經濟部水利署綜企組
姓名:陳宥達
電話:(02)3707-3041
地址:臺北市信義路3段41-3號11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