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籍介紹
本書第一部份介紹最新對傳播政策的討論,認為媒介政策的發展各有其歷史,但在匯流紀元,傳播政策就取代了媒介政策,重點就是載具與內容,兩者互為表裡,沒有載具,內容難以廣傳千萬里,而沒有內容,載具不過是冰冷的物件。我們依恃載具與內容度日,更因著互動,我們上傳內容,成為資訊社會中的一員。
國家在這過程中究竟扮演什麼角色?大眾媒介發展史就是敘述國家規管媒介的演進,從執照的授與、到日常的規管,不論是事前或事後,國家無所不在。民主國家之所以民主,就因為規管媒介乃站在公共利益的出發點來替人民把關,凡符合公共利益者,國家規管的力道可以相當幽微,甚至不存在,而該協助者就要出手,這尤其對載具規約而言,國家不可能完全消失,但對於內容的規約,國家則應該委由公民社會進行共同的規約。
從新聞局到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過去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時代畢竟過去了,數位匯流就是要規劃、就是要法規,因此本書第二部份討論廣電三法,就希望於此時檢視我們從哪裡來,要走到哪裡去,掌握無線廣播電視、有線廣播電視、以及衛星廣播電視的發展與困境,就瞭解修法之必然。
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第一屆委員會在多麼艱難的環境下,交出漂亮成績單之一,當屬通訊傳播法的完成。固然送交行政院後被退回,但至少代表其努力。第二屆接棒,採二步到位,修有線廣播電視法,希望擴大經營區,加快數位化腳步,以平台法的概念進行規管的鬆綁,因此有些權責要歸到中央,外界反對聲不少,然面對匯流,總要大家齊心解套,方可迎接匯流的曙光。而定位為頻道法的衛星廣播電視法以問責與共管為主軸,希望業者在匯流紀元更忠於對自己、社會、規約機關的承諾,以公共利益為底線,就可豎立品牌、永續經營。
我國近年廣電大事當屬今年七月一日的數位轉換,關掉類比後,無線電視的未來在哪裡?騰出來的頻率該如何使用?由於修法的延宕,確實需要更多的關注與研商。與此相關的當然是整體風貌,匯流就是「匯」就是「聚」,匯了聚了是為流通與合作,convergence過去翻譯成聚合,現今譯成匯流,都說明該合就合,該匯就要匯,但於此同時,誰主導?市場力嗎?公共利益在哪裡?
本書第三部份探討結構規約與內容規約,除理論探討外,更多說明通傳會於處理市場變化時的考慮與限制,併購乃不可避免,但多元又是民主的基石,如何在「擴大」的同時維持多元,就成為本世紀規約機關最嚴肅的挑戰。結構規約與內容規約也是互為表裡,只管小不管大,並不符合整個社會的利益,而只注意大結構的匯流,卻不在乎匯流後呈現的內容,人們生活品質會提升嗎?
分類
其他詳細資訊
- 適用對象:成人(學術性)
- 關鍵詞:傳播政策,數位匯流,廣電三法,數位電視
- 附件:無附件
- 頁/張/片數:320
授權資訊
- 著作財產權管理機關或擁有者:彭芸
- 取得授權資訊:聯絡處室:政治大學新聞系
姓名:彭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