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籍介紹
本研究討論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至1945年8月戰爭結束這段期間內的上海文學場域,通過文學統制狀態、文學期刊、作家作品之間所形成的網絡,考察此一特殊戰時時空下,文學場域的運行及其生態,解釋某些作家之所以在此一時空下大放異彩的原因,以及此一時期與戰後台灣文學發展上的關聯。在作家方面,尤其注意周作人帶來的影響,以及路易士、關露、蘇青、張愛玲,和若干菁英與通俗的文人群體。在文學期刊方面,則特別注意《文友》、《古今》、《詩領土》、《萬象》、《女聲》、《天地》,並旁及其他報刊與歷史資料。本研究將挪用法國社會學家布迪厄(Pierre Bourdieu)的文化場域(cultural field)論述,著重關係性與反身性思考,將文壇視為文化資本、經濟資本、象徵資本等力量角逐交會的力線(lines of force)所構成的宇宙,這些力線意味著不同文學文化生產者採取的策略、結成的聯盟或流派,以及所護持的藝術原則。唯有重構這些關係和規律,深入探查期刊內容及作品,才能瞭解戰時上海文壇的運作情況。
分類
其他詳細資訊
- 英文題名:Garden on the Cliff: the Shanghai Literature Field under Japanese Occupation, 1942-1945
- 適用對象:成人(學術性)
- 關鍵詞:太平洋戰爭時期,淪陷區,抗戰,上海,文學場域
- 附件:無附件
- 頁/張/片數:600
授權資訊
- 著作財產權管理機關或擁有者: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 取得授權資訊:聯絡處室: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
姓名:林倉盟
電話:02-3366-4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