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籍介紹
《荒原》是英國詩人艾略特 (T. S. Eliot) 的代表詩作,從〈死人的殯葬〉、〈一局棋戲〉、〈火誡〉、〈水淹之死〉到〈雷聲的預言〉,滿載神話、歷史、哲學、宗教的意象與音節,夾以倫敦方言,描繪當代人性的荒蕪與困境。
《荒原》意義層疊深邃,是龐大的交響樂,是包羅萬象的巨幅壁畫。至今仍具有英美詩歌史上重量級的地位,其對靈魂的震盪,在西方仍在進行。
葉維廉與艾略特一樣,擁有評論家、詩人、教授、編輯等多重身分的,於 1960 年始譯《荒原》,相隔近六十年後,再修潤譯作,提供音樂上的結構、策略和電影鏡頭的調動,帶領讀者穿越「荒原」。除詩譯文外,本書並收錄數篇論文,從不同角度,討論艾略特詩的藝術和理論,深入窺探其哲思與美感策略。
目次
〔代序〕說在前面/葉維廉
〔甲部〕《荒原》之翻譯與導讀
《荒原》譯文
〔導讀一〕《荒原》:戲劇境況與構思策略重演
〔導讀二〕《荒原》與神話的應用
〔乙部〕艾略特論
詩人的窘境:〈艾略特方法論〉序說
艾略特的批評
靜止的中國花瓶:艾略特與中國詩的意象
〈焚燬的諾墩〉之世界
〔補充〕王無邪譯〈焚燬的諾墩〉
艾略特論詩與信仰
四首四重奏:神祕的時間
參考資料
附錄 英/中譯名對照
編/著/譯者簡介
葉維廉
葉維廉是活躍在亞美兩洲臺港大陸三地的雙語詩人,翻譯家,詩學美學理論家,對比較文學、比較詩學有突破性的貢獻。1937年生於廣東中山,先後畢業於臺大外文系、師大英語研究所,並獲艾荷華大學美學碩士及普林斯頓大學 比較文學博士。早期詩作〈賦格〉、〈降臨〉及〈荒原〉(翻譯)等曾對香港和臺灣的中生代發生過不少的影響,在臺灣讀書時為《現代文學》及《創世紀》成員,以現代詩及現代詩論崛起,並數度獲獎,包括教育部文學獎及入選十大傑出詩人。
葉氏詩作、理論、翻譯著作五十餘種,重要的有《賦格》、《三十年詩》、《比較詩學》、《歷史.傳釋.美學》、《解讀現代.後現代》、《中國詩學》、《道家美學與西方文化》,以及Ezra Pound’s Cathay, Hiding the Universe: Poems of Wang Wei, Chinese Poetry: Major Modes and Genres等。近十年來,臺灣、大陸相繼展出他的手稿,並數度為他的理論和詩作舉辦國際性研討會。鑒於他的重要貢獻,2005年加州大學授予卓越教授榮譽。
分類
其他詳細資訊
- 適用對象:成人(學術性)
- 關鍵詞:艾略特(Eliot, T. S.(Thomas Stearns), 1888-1965),學術思想,詩評
- 附件:無附件
- 頁/張/片數:248
授權資訊
- 著作財產權管理機關或擁有者: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 取得授權資訊:聯絡處室: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姓名:戴妙如
電話:(02)33664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