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找的好書在這裡!
累計出版品總數量:114,737
:::
博物館與客家研究

博物館與客家研究

書籍介紹

博物館本身雖然可以具有多元的目標,不過不論是哪一個博物館的目標都需要有研究為基礎,「博物館與客家硏究」可以視為「客家族群博物館」的學術對話。依照學界初步的估計,全世界有六千多萬的客家人口, 各地以客家文物館、客家博物館、客家文化中心為名的客家文化展示空間不計其數,用嚴格博物館的定義來看,仍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客家族群文化的博物館,要能夠成為「博物館」,除了博物館的專業知識以外,不能缺少的就是客家研究的基礎。

目次

主編序 張維安、何金樑、河合洋尚
博物館與族群:關於文化遺產的保護與活用 吉田憲司
生態博物館與苗栗獅潭社區發展雛議 張維安、林彥甫
再思臺灣客家博物館體系 王嵩山
展物演出的異態與溫馨:客家博物館真有可能? 謝世忠
淺談全球客家研究與客家文化展覽 河合洋尚
國家、族群與地方:中國當代客家博物館的建置與知識論述展現 劉堉珊
客家博物館與全球客家族群網絡的擴張與拓展 黃信洋
臺灣客家文化館與六堆客家文化園區經營理念與規劃 何金樑、邱秀英
試探遺址管理中居民參與之意義:來自國際合作的現場 關雄二
南臺灣平埔族群文化復振脈絡中博物館蒐藏品的運用 呂怡屏
從客語使用者和語言學家看泰國客家方言的現狀 黃麗萍
香港客家飲食文化的探討 張展鴻
客家山歌之保存、傳播與承傳初探:以香港的研究個案為例 張國雄
族群身分的認同建構與擺盪:在日客家女性婚姻個案比較 范智盈
附錄
客家、巴色差會與太平天國之展示研究 黃宣衛、張翰璧

編/著/譯者簡介

■作者簡介
張維安
國立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系教授。曾任國立清華大學圖書館館長、人文社會學院院長;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研究中心主任、客家學院院長;國立交通大學國際客家研究中心主任、人文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主任與客家文化學院院長。
何金樑
客家委員會客家文化發展中心主任。國立體育大學博士,曾任客家委員會參事;行政院體育委員會處長、副處長。
河合洋尚(KAWAI Hironao)
日本國立民族學博物館全球現象研究部副教授。曾任日本國立民族學博物館研究戰略中心助理教授;中山大學社會學與人類學學院助理研究員;嘉應學院客家研究院講師。
王嵩山
逢甲大學歷史與文物研究所教授、亞太博物館學與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曾任逢甲大學人文社會學院院長、歷史與文物管理研究所所長;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特聘教授、博物館研究所所長、文化資源學院院長、關渡美術館館長。
吉田憲司(YOSHIDA Kenji)
日本國立民族學博物館館長。曾任日本國立民族學博物館副館長、教授、副教授;日本大阪大學文學系助理教授。
呂怡屏
日本總合研究大學院大學文化科學研究科地域文化學專攻博士後期課程學生。曾任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拓展臺灣數位典藏計畫專任助理、忠泰建築文化藝術基金會展示企劃組專員。
林彥甫
苗栗縣政府文化觀光局局長。曾任苗栗縣政府勞工及青年發展處副處長;苗栗縣政府文化觀光局副局長、科長、秘書。
范智盈
日本大阪大學人間科學研究科博士生。
邱秀英
客家委員會客家文化發展中心副研究員。曾任客家委員會客家文化發展中心助理研究員。
張展鴻
香港中文大學文學院副院長、文化管理課程主任、文化遺產研究中心主任、人類學系教授;日本愛知大學國際中國學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員。
張國雄
香港演藝學院研究生課程主任。香港大學音樂系哲學博士,由 2015 起被香港民政事務局局長委任為非物質文化遺產諮詢委員會委員。
張翰璧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語文暨社會科學學系教授、海外客家研究中心主任。曾任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社會文化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長、助理教授;淡江大學未來學研究所助理教授;義守大學管理研究所助理教授。
黃宣衛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研究員。曾任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副研究員、博物館主任、兼代副所長;亦曾借調國立花蓮教育大學多元文化教育研究所擔任所長、國立東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院長。
黃信洋
國立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博士後研究員。曾任國立交通大學族群與文化研究所兼任助理教授;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系兼任助理教授;世新大學社會心理系兼任講師;香港中文大學現象學與人文科學研究中心短期訪問學人。
黃麗萍(Siripen Ungsitipoonporn)
泰國瑪希隆大學亞洲語言文化研究院助理教授(Assistant Professor,Research Institute for Languages and Cultures of Asia, Mahidol University,Thailand.)
謝世忠
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教授。曾任臺灣人類學與民族學學會理事長;美國奧瑞岡大學傅爾布萊特禮訪問教授;俄國聖彼得堡國立大學交換教授;德國海德堡大學、漢堡大學交換教授。
劉堉珊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東南亞學系助理教授。曾任國立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人文社會學系兼任助理教授、博士後研究員;日本學術振興會外國人特別研究員(大阪國立民族學博物館人間文化研究機構)。
關雄二(SEKI Yuji)
日本國立民族學博物館副館長。曾任日本國立民族學博物館研究戰略中心教授、民族社會研究部副教授;天理大學國際文化學部助理教授。

序言/導讀

《博物館與客家硏究》是書名,也是硏討會的名稱,不過,其意義要比書名和研討會名稱更豐富一些。博物館本身雖然可以具有多元的目標,不過不論是哪一個博物館的目標都需要有研究為基礎,「博物館與客家硏究」可以視為「客家族群博物館」的學術對話。依照學界初步的估計,全世界有六千多萬的客家人口, 各地以客家文物館、客家博物館、客家文化中心為名的客家文化展示空間不計其數,用嚴格博物館的定義來看,仍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客家族群文化的博物館,要能夠成為「博物館」,除了博物館的專業知識以外,不能缺少的就是客家研究的基礎。 為強化族群博物館與客家研究的對話,客家委員會客家文化發展中心、國立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與日本國立民族學博物館於2017年12月16日至17日合辦「2017博物館與客家研究國際研討會」,以博物館與客家研究的對話為關懷主軸,邀請來自臺灣、美國、日本、泰國、馬來西亞與香港的學者,從「族群與博物館」、「博物館與客家文化」及「客家研究」等三面向發表論文,增進當代客家研究與族群博物館的對話。 本書《博物館與客家研究》以前述研討會的論文為主要內容,也收錄大會專題演講的逐字稿。「專題演講」部分,日本國立民族學博物館吉田憲司館長,以「博物館與族群:關於文化遺產的保護與活用」為題,分析20世紀末以來所產生的世界各民族與文化遺產關係的變化,檢視博物館樣貌的改變,並以阿伊努族(Ainu)的各種形式的互動與合作關係為例,闡述現今在世界各地正嘗試探索「博物館的新用途」,其中將博物館視為「論壇」的想法,正是一種嶄新的博物館發展方向。 專題演講以外的論文可以分成幾類,第一部份論文為與客家議題相關的博物館論述類文章,共有七篇。張維安與林彥甫共同執筆的論文,在臺三線客庄浪漫大道的脈絡下,以生態博物館的想像思考苗栗獅潭(新店社區)發展的可能性,提出兼具生態、文化浪漫縱谷策展之可能性。王嵩山的論文重新檢視了2006年起倡議的客家博物館規劃與設計,通過博物館形式與全球化文化觀念的變化與探索,討論客家博物館形成的獨特邏輯。謝世忠的論文則是從異態與溫馨的角度,剖析當今客家博物館經營的態樣與問題,論述以客家作為一種族群博物館的可能性。河合洋尚的田野觀察論文,發現在南半球占有一定比例且對當地具有一定影響力的客家人,在現今世界博物館中幾乎不見展示其身影,建議未來展覽應多拓展南半球的客家研究,以作為觀察全球客家社會多元面貌的基礎。另外,何金樑與邱秀英的合著論文,則以設置歷程來討論臺灣客家文化館與六堆客家文化園區的規劃,說明兩館「在地連結、全球接軌」的目標,並闡述兩館的經營理念及未來發展之方向。劉堉珊的論文透過「核心與邊緣」兩類區域所顯現的「客家」意識與「客家」特色的定位,分析當代中國客家文化知識再生產所面對的國家與地方關係,以及博物館被賦予(扮演)的角色與期待。最後,黃信洋從全球客家族群網絡的角度,分析客家博物館與全球客家族群網絡的關聯性,論述客家研究與客家文化的發展關係。 第二種論文的類型是沒有直接處理客家議題的「博物館」類的論文,計有關雄二、呂怡屏所著的二篇。關雄二的文章是以南美秘魯的文化遺產活用案例,從居民參與、人類學者的反思、社會開發與遺跡保存、社會記憶與歷史融合等多元觀點,試析居民參與和社區創生的連結關係。呂怡屏的論文則是透過分析臺灣的平埔族群與博物館建構夥伴關係,以及活用博物館藏品的過程貫串過去與現在,用以喚起、記錄當代的族群生活記憶。 第三類論文是與客家研究直接相關的文章,其中黃麗萍的論文是探究泰國瑪希隆大學亞洲語言文化研究所的語言學家,如何與泰國的客家人團體合作,鼓勵他們保存和恢復他們的客語和文化。張展鴻的論文則是從香港社會文化、政經環境等變遷,探討香港原居地客家人,乃至於戰後移居的新客家人,其飲食文化的差異與變化。而張國雄的論文是採用民族音樂學的研究方法,透過香港新界的大埔墟的實地考察及個案分析,探討香港傳統客家山歌在現代城市環境中的保存、傳播及承傳狀況。范智盈的論文則是以移居日本的客家女性作為調查對象,從她們地客家族群背景,探討移民日本後對於身分認同的轉變及其影響的原因。這幾篇論文雖然沒有討論和博物館的關係,不過客家研究本身就是博物館展示、論述的重要基礎。最後,附錄的部分本書收錄了黃宣衛、張翰璧的博物館展示規劃構想,這是一個針對客家、巴色差會與太平天國的關係展示規劃,就我們所知,這個部分已經有更具體和豐富的發展,2019年將會在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推出正式的展覽。 本書的作者包括各研究領域專家以及後進年輕學者,論文都經過兩位審查人的審查和作者的修改,日文和英文的論文也經過翻譯,全部以中文出版。研討會和專書能夠順利舉行和出版,要特別感謝客委會客家文化發展中心與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同仁的投入和付出,賴郁晴組長、徐國峰研究員、黃信洋博士、劉瑞超博士,在各種行政業務的推動、催稿、校稿以及論文格式的統整、編校方面提供了最大的協助。桂冠圖書公司賴阿勝老闆的幫忙,使本書可以順利和讀者見面,在此一併致謝。

分類 其他詳細資訊
  • 適用對象:成人(學術性)
  • 關鍵詞:客家,博物館學,文化研究,文集
  • 附件:無附件
  • 頁/張/片數:313
授權資訊
  • 著作財產權管理機關或擁有者:客家委員會客家文化發展中心
  • 取得授權資訊:聯絡處室:綜合規劃組 姓名:徐國峰 電話:037-985558-205 地址:苗栗縣銅鑼鄉九湖村銅科南路6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