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找的好書在這裡!
累計出版品總數量:113,031
:::
卜用甲骨上攻治技術的痕蹟之研究

卜用甲骨上攻治技術的痕蹟之研究

  • 統一編號GPN:1010800814
  • 出版日期:2019/06
  • 作/編/譯者:劉淵臨
  • 語言:中文
  • 頁數:416
  • 裝訂:精裝
  • ISBN/ISSN:9789576389146
  • 出版單位:國家教育研究院
  • 開數:(22x15.3公分)
  • 版次:初版一刷(景印)
  • 價格:定價$830


書籍介紹

本書為甲骨文研究專書,對卜骨上攻治技術的痕蹟演進過程及小屯卜骨上攻治技術的痕跡作探討。由作者數十年從事卜辭技術上的研究所得來的經驗,整理中國上古各時期之卜骨、卜甲,並分析其攻治技術之發展演進,對於甲骨學上的研究有極大的幫助。

目次

勞序
自序
第一篇 卜骨上攻治技術的痕蹟演進過程之探討
第壹章 前言
第貳章 各時期卜骨
第參章 安陽早期卜骨上的文字
第肆章 論鑽鑿
第伍章 結論
第貳篇 小屯卜骨上攻治技術的痕跡
第壹章 前言
第貳章 表六、小屯各次卜骨275版的攻治技術痕跡紀錄表
第參章 早期的卜骨
第肆章 晚期的卜骨
第伍章 結論
第參篇 卜甲上攻治技術的痕跡演進過程之探討
第壹章 前言
第貳章 龜甲的部位及名稱
第參章 龍山期的卜甲
第肆章 殷商早期的卜甲
第伍章 殷商晚期的卜甲
第陸章 小屯的卜甲
第柒章 西周的卜甲
第捌章 結論
附錄

編/著/譯者簡介

劉淵臨,甲骨文專家, 畫家。
著有《淸明上河圖之綜合硏究》(台灣藝文印書館,1969版)、《卜用甲骨上攻治技術的痕跡之研究》、《芥子園畫譜之研究》等書。

序言/導讀

自序   本書完成後,承蒙勞榦院士賜作序文,是要特別感謝的。勞院士說:   劉先生的卜辭技術上的研究,是劉先生數十年專心從事甲骨技術事項,所得來的經驗。其中每一個字都是工作上辛苦得來的,決不是一種業餘的《玩票》性質。這一部書的寫定,將會對於甲骨學的研究上,是有極大的幫助。 這一段話使我非常感動,尤其是他說我“數十年從事甲骨技術事項“,這是貞一先生與我在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同事數十年,才有如此深的了解,我自民國三十年進史語所即擔任拓片及整理綴合等技術工作,至今已四十餘年。在拓片技術方面我已將數十年的經驗撰寫了一篇專文拓甲骨文的方法於十年前發表在國立編譯館館刊第一卷第三期,六十一年六月出版。   四十年不是一段短的時間,民國三十年的我還是一個十六歲的青年,當然那時我在史語所能勝任的工作,亦只有作拓片等技術方面的工作,直到五十八年才改任研究工作,專門從事甲骨文字的研究,寫成了幾篇論文如甲甲骨文中的「䖵」字與後世神話中的伏羲女媧、史語所集刊第四十一本第四分五十八年十二月出版。甲骨文中的「鬲」與「甗」,史語所集刊第四十三本第四分六十年十二月出版……等。六十一年以後很想從事甲骨實物的研究,當時第一回想要研究的題目是仿製殷代甲骨逼肖的標本這是董彥堂(作賓)先生的構想,他又說:     1.購買新的龜甲、和牛骨。     2.完全依照殷代甲骨的做法,從頭做起,直到刻上文字為止。   我們要完全仿製成殷代甲骨的逼肖標本,這其間,用毛筆書寫,用銅鋸、銅刀刮削契刻,必將可以得到更多的實際上對於殷代文化的瞭解。實物研究,可以說至此止步。(甲骨實物之整理董作賓史語所集刊第二十九本四十七年,921頁) 此一計畫曾向屈萬里所長請示,惜未能通過。據我所知台北故宮博物院的張光遠先生現在正在作這樣的研究。後來我就轉作本書題目的研究了。   甲骨實物的整理,董彥堂先生在民國四十七年研究時,當時他邀約了張秉權先生和我到台大動物系參觀牛肩胛骨、馬肩胛骨及龜骨等標本,並在台大動物系門前與馬、牛、象骨等標本合影留念(圖見9頁)圖中左起是動物系的先生(姓名已忘)、張秉權先生、董彥堂先生最右是本書著者。之後就寫了一篇文章即上舉的甲骨實物的整理,其中有一段文字說:   胛骨之最大的,如殷虛書契菁華之四版大胛骨,羅雪堂即以為是象骨,他在殷虛書契考釋中說,“卜用之骨,有絕大者殆亦象骨“。這些都是僅憑直覺,並未經過古生物學者的鑑定。即使每一骨版,均請專家鑑定,但是結果,也必如楊鍾健氏所言,更使人莫名其妙了。牛類的骨骼,有牛及聖水牛兩種。又近觀象骨標本,其肩胛作三角形,無菁華四版,決非象骨。 從上面的一段話,可知大概亦是董先生要作甲骨實物整理的動機之一。他不但從動物標本實地去觀察,同時他亦在安陽出土的卜骨中去研究,例如在本書中44頁提到有幾片無字的卜骨,就是經過董先研究過的,在該盒無字卜骨中留下一張字條: 董先生  留作參考用      48/4/2 民國五十二年董先生去世後就無人作這方面的研究了。張秉權先生雖然亦注意到了這個問題,本書中有幾片無字腹甲就是張先生所提供的資料。但是張先生忙於丙編的研究無暇及此。尤憶四十七年同董先生去台大動物系參觀馬、牛、象骨標本,著者並沒有對這個問題發生興趣,更沒有打算去作研究。著者本來的興趣,在於繪畫與藝術方面。五十八年出版了一本專書清明上河圖之綜合研究。六十七年又以芥子園畫譜之研究論文獲得國家文藝基金會與中華民國畫學會合辦之畫學論文獎第一名。所以那張合照留影的相片竟忘記拍於何時,最近因為要寫這篇論文,苦思冥想,勉強從董先生的文章中以及那張在無字卜骨中的字條,才推想出那張照片拍攝的大致時間,算起來又過去二十五個年頭了。   甲骨文自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發現至今已八十餘年,但是自發現後,學者專家的研究,所用全部的精力都集中在文字上,沒有人將注意力離開過文字,而注意到文字以外甲骨的本身,直到民國四十七年董先生的甲骨實物之整理一文發表後,第二年即1960,日本學者貝塚茂樹,又過十年民國五十九年(1970)台灣的許進雄才根據董彥堂先生的斷代法去研究鑽與鑿,才有鑽鑿斷代的論文發表,但是他們僅止於鑽與鑿的研究,而所用方法是以文字為根據進而研究鑽鑿的時代,再以鑽鑿的時代來斷定文字的時代,亦就是循環論證。我的研究是以考古學的方法為根據,從而斷定卜用甲骨攻治技術的痕跡的時代,再由攻治技術痕跡的時代去斷定文字的時代。在方法上與貝塚茂樹及許進雄完全不同。所以貞一先生在序文中說:   在甲骨占卜方法上,從非文字的觀點上,可算得一個重要的進展。 這幾句話可以說是一針見血,令我非常欽佩!   至於本書的研究與寫作過程可略述如下。民國六十二年撰成本書第壹篇卜骨上攻治技術的痕跡演進過程之探討刊於史語所集刊四十六本第一分,六十三年完成第貳篇小屯卜骨上攻治技術的痕跡。六十四年完成第三篇卜甲上的攻治技術的痕跡演進過程之探討。六十五年完成附錄壹、小屯背甲上攻治技術的痕跡資資料表。六十五年至六十六年完成附錄貳、小屯腹甲上攻治技術的痕跡資料表。此表不能說已完成,因為小屯出土的腹甲甚多,不可能每一片都作如此詳細的記錄,但是計畫將重要的腹甲都作這樣的記錄,至少有貞人或有稱謂的腹甲都能作這樣的記錄,擬將丙編中的腹甲都要作這樣的記錄。六十六年九月二十三日南港大雨成災,史語所甲骨文研究室被洪水侵襲,本書底稿泡湯,好在搶救得快,所有照片趕快攤開晾乾,尚勉強可用,真是災情慘重。災後一陣忙亂,研究工作暫時停止,至六十七年八月因整修災後的甲骨文研究室暫遷考古館,所有甲骨文均暫存考古館倉庫,無法作研究工作。六十八年六月重回甲骨文研究室時,已改調行政工作,不再繼續研究了。本來打算將小屯甲骨攻治技術的痕跡,全部研究整理完畢後,以所得的結果,再配合各版的甲骨文字作進一步的研究分析,也許可能解決一些以前爭論的問題,例如貞人扶究竟是武丁時期?抑為文武丁時期?等重要的問題,本書研究所得的結論是武丁前期(註後),能夠利用這些資料來研究的其他問題,一定還很多。因為我已不再繼續研究,只好將我已經整理好的資料公布出來讓別的甲骨學者亦可利用這些資料,來作他們有關的研究。以後如有機會我仍然願意將未整理完的腹甲資料整理完畢繼續研究。原擬將上述幾篇文章集在一起出一本論文集,六十八年向石璋如院士請教後,遵指示將內容改為專書體制出版。   數十年呆板的技術工作和研究工作,是枯燥無味的,是寂寞的,誠如傅孟真先生在殷曆譜的序中說:   吾見彥堂積年治此獨行踽踽,備感孤詣之苦,故常強朋友而說之焉,朋友知此亦常無義強與之辨,以破寂焉,吾亦偶予此列,則故反其說而不休,益以之怪,彼我所以為樂也。(殷曆譜、傅序二頁) 作此種工作的確是“孤詣之苦“。董先生還可以常常找朋友去訴說和討論,我則不敢向人去強說焉,其苦可知也。如果硬要說它是樂的話,那就只好說是“苦中作樂“了。   本書各篇完成後的均在史語所學術討論會宣讀過,並蒙所中各位先生的指數,謹致謝忱。又要感謝高曉梅(去尋)所長,張秉權主任的允許,本書可以在所外發表,因為本書所用小屯出土的甲骨文照片,絕大多數是未發表過的資料。我想這些資料的發表,的確應如貞一先生所說“將會對於甲骨學的研究上,是有極大的幫助。“其實這些資料早就應當發表了。本書第壹篇原在史語所集刊四十六本第一分發表,現經修改、增訂,已與原文大不相同。   寫此序文時翻閱殷曆譜,三十八年前抗戰時期在四川李莊的鄉下,彥堂先生手寫殷曆譜石印的情景,又在記憶中浮現。抗戰時期的大後方,尤其是在鄉間,印刷困難,所以需要手寫石印。而現在的台灣印刷術非常發達,排版鉛印的書刊非常漂亮,然而我這部書仍然需要手寫印刷,與三十八年前的出書情形很相似,是因為書中有許多甲骨文字,以及許多圖畫符號等,是無法排印的,所以像周法高先生的金文詁林、李孝定先生的甲骨文字集釋等大部頭的專書亦都必需手寫影印。就是殷曆譜如果現在出書,恐怕仍然是要手寫影印的。我這本書二十餘萬言,親自抄寫了將近三個月,才抄完,我抄書最大的毛病是容易漏字、錯字,幾乎每頁都難免,因此剪刀槳糊不離左右,不管我怎麼樣用心去糾正,仍然無法辦到,不漏字、不錯字。這是我深感懊惱,而應致歉意的,雖然我每抄完一頁都要校對一遍,但是我相信書中漏寫錯誤之處,一定還很多。這是我應當一再致歉的。最後由小女蜀莊總校一遍,我想漏錯之處仍然還有。   最後再感謝勞貞一先生,不但為本書作序文,又為本書題寫封面。   十四年前(五十七年一月四日陰曆腊月五日),我完成了清明上河圖之綜合研究一書正是先母的生日,本書抄寫時在本年腊月五日快要抄完亦逢先母的冥誕,本想在那天趕抄完畢,以紀念先母冥誕,結果超過了四天才抄完。十四年前 先母仍健在,可是十四年後 先母已療養數年了。謹以此書獻給 先母在天之靈。   作者籍貫四川省、南溪縣、李莊鎮,是大陸上一個偏闢的鄉間,因家境貧寒所受教育僅小學畢業,雖然考入當時最難考的四川省立宜賓中學(此校因抗戰關係疏散遷來李莊)終因家境困難,讀了半個學期就輟學了,真正的才疏學淺,其時史語所亦因抗戰關係播遷至敝處鄉下,才有機會進入所中工作,在學術氣氛濃厚的環境裡,耳濡目染,都是讀書與研究的空氣,誠所謂“染於蒼則蒼,染於黃則黃“數十年在這種學術氣氛的董陶中,自己亦能著書立述,這都要拜史語所的環境所賜。人生如夢,也許我是在夢中。年輕時就好舞文弄墨,故取了一個筆名叫“尋夢“。此時猶不知是夢是真?我不敢說我成功了,但是經過我不斷的努力和奮鬥,總算沒有辜負在這學術環境中生活了數十年。 中華民國七十二年一月二十五日於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甲骨文研究室

分類 其他詳細資訊
  • 適用對象:成人(學術性)
  • 關鍵詞:甲骨文研究
  • 附件:無附件
  • 頁/張/片數:416
授權資訊
  • 著作財產權管理機關或擁有者:國家教育研究院
  • 取得授權資訊:聯絡處室:語文教育及編譯研究中心 姓名:吳麗君 電話:02-77407831 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