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找的好書在這裡!
累計出版品總數量:113,059
:::
中國神話的符號現象

中國神話的符號現象

  • 統一編號GPN:1010900059
  • 出版日期:2020/01
  • 作/編/譯者:鍾宗憲
  • 語言:中文
  • 頁數:274
  • 裝訂:平裝
  • ISBN/ISSN:9789865624606
  • 出版單位: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 開數:17x23cm
  • 版次:初版
  • 價格:定價$450
書籍介紹

本書是從文學研究的角度觀照中國神話諸現象的一種嘗試。用語言符號學的視角來解析「語義派」神話研究的基本理路,整體架構引含著對於「前神話」、「神話」、「後神話」的理解與闡述。第一章導論是論述的基礎;第二章到第六章分別以顓頊與魚婦關係、女媧與西王母神格、徐州漢畫像石升仙圖像、武氏祠上古帝王圖像、現代小說對后羿嫦娥故事的演繹等主題為例,試圖呈顯並解決中國神話研究一些眾說紛紜的問題,探索未來足以擴展的研究視角。

目次

陳序
第一章∣ 導論:中國神話的語言構成
第一節 神話符號作用與構成方式
第二節 神話「聖性意涵」的分析
第三節 神話「聖性」的決定權
第四節 本書的旨趣

第二章∣ 神話符號的詮釋:對於顓頊與魚婦關係的蠡測
第一節 前人對顓頊化為魚婦神話的解釋
第二節 神話符號的實指與虛指
第三節 符號演繹的再創說

第三章∣ 符號的初義與複義:論女媧形象與西王母神格
第一節 女媧形象的演變
第二節 「司天之厲及五殘」的西王母
第三節 「女媧」、「西王母」符號與神格的發展

第四章∣ 圖像中的神話符號:徐州漢畫升仙圖商榷
第一節 黃帝、炎帝神話傳說與兩幅「升仙圖」
第二節 符號意義與圖像構成
第三節 對於「百戲圖」的商榷

第五章∣ 神話符號的轉變:東漢武氏祠堂西壁上古帝王圖像的古史觀
第一節 武氏祠對於上古帝王的排序
第二節 伏羲形象的轉變與凸顯
第三節 神話的回答與歷史的填補

第六章∣ 現代神話小說的符號應用:以〈奔月〉、〈最後之箭〉為例
第一節 魯迅〈奔月〉的結構及其現實性
第二節 王孝廉〈最後之箭〉的特色
第三節 神話小說的符號與思維運用

第七章∣ 結論
主要引用書目

〔附錄〕
民間信仰的符號附著與演繹:論保生大帝故事的文化意義
一、顯示其醫療之神性質的傳說
二、信仰內涵擴大而產生的傳說
三、保生大帝故事的特殊性

編/著/譯者簡介

|作者簡介|
鍾宗憲
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
現任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教授、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國民中小學課程與教學輔導群語文學習領域國語文組召集人。
著作
《中國神話的符號現象》
《超重低音》
《現代視野下的生活民俗研究》
《中國神話的基礎研究》
《民間文學與民間文化采風》
《先秦兩漢文化的側面研究》
《黃帝研究—黃帝神話傳說之嬗變與有關黃帝學術源流問題之辨正》
《炎帝神農信仰》
《炎帝神農的神話傳說與信仰》
編著
《技術型高級中學國文》
《師大與臺灣國學》
《新編應用文》
《現代應用文書》
《洪葉精選閱讀測驗.基礎篇》
《洪葉精選閱讀測驗.進階篇》
《中國古今文學史略(講義本)》
《現代小說讀本》
《保生大帝—大道公》
《北天守護—玄天上帝》
《代天巡狩—王爺》
《關聖帝君—關公》
《神農大帝—五穀王》
《海慈航—觀世音菩薩》
《新添古音說文解字注》

序言/導讀

導論:中國神話的語言構成   以今天的眼光來看,神話是一種以不成熟的或有限的語言文字來加以表達的話語,或可稱之為以「原始語言」、「疾病語言」1來表現的話語。「原始」、「疾病」是相對的概念,而非絕對的概念。時代較早的語言,固然是較為原始的語言,即學者所謂的「初民的語言」;心智發展未臻健全、語言能力尚未成熟者所表現出來的語言,也可以被看待成「疾病的語言」。舉凡某一時期的既有知識所無法詮釋、或者是技術上無法獲得實證,而只能憑藉著想像、感知來強以為說,試圖以組合、堆疊式的詞彙語言來加以形容,做為彼此溝通上能夠共同理解的語言模式,就是所謂的「原始語言」;至於無法獲得共同理解的語言模式,就是所謂的「疾病語言」。神話的語言,同時具備這兩種性質。2   「原始」與「疾病」的性質,不必然是負面的意思,但是確實帶來詮釋和理解的困擾。《山海經‧海外南經》說:「讙頭國在其南,其為人人面、有翼、鳥喙,方捕魚。一曰在畢方東,或曰讙朱國。」3這是神話嗎?將《山海經》視之為古代地理書籍者,可能會認為這是對於「殊方異物」4的誇大渲染,類似臺灣民眾首次見到火車而將火車形容為「黑色妖馬」一般5。當語言的指涉對象能夠通過語言構成而呈顯時,不論是「原始語言」或「疾病語言」都可以達成語言最基本的傳遞功能6。但是如果語言的指涉對象無法因語言構成而被理解,那麼語言的意義就蕩然無存,不論是「原始語言」或「疾病語言」都失去存在的價值。於是神話研究者的主要工作,似乎就是在探求神話的指涉對象,藉由指涉對象的釐清與復原,來展示神話之所以存在、流傳的價值。   這樣的說法,或許會被批評為片面的、武斷的。因為這樣的說法至少忽略了審美的部分。眾多文學作品,乃至於藝術品,指涉對象事實上未必清晰可見,卻仍然不失其為一種「美」或「美感」的存在。如果以「詩」作為一切文學、藝術的代表,即使「詩無達詁」,也很難否定詩的存在價值。相反的,正因為「詩無達詁」,所以詩的指涉對象可以因為模糊而擴大其範疇,出現更多的指涉對象—即使這樣的指涉對象,並非詩人的原意。誠然神話的語言與詩的語言之間,有著許多雷同之處。例如:神話的原始語言性質、疾病語言性質,與文學中「非邏輯性語言」的詩語言類似。然而這是否意謂著神話的指涉對象也可以因為模糊不明而被任意賦予?   從創造的角度分析,一個文學、藝術作品完成的過程大致可以分為下列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生活累積的階段,通過對於生活有意與無意的觀察、感受、體驗,甚或來自於記憶、想像、理解,累積出作品的內涵成分。   第二階段,靈感構思的階段,以表達的衝動為前提,敏感心靈因生活累積的影響而觸發靈感,展開形象化的醞釀與語言形式的完成。   第三階段,藝術表現的階段,具體以語言記號、形式結構與圖像作用形成作品,並藉以表達和傳播。   第四階段,接受延伸的階段,接受者進行作品解讀,並以倒溯的方式回歸第二階段與第一階段,賦予作品意義。即與創造者形成倒溯式思考與再創造性思考的關係。   作品是創造者與接受者的唯一交集。這個交集之所以形成的原因,在於創造者藉以表達和傳播的語言記號、形式結構與圖像作用能夠被接受者所接受。至於創造者表達的衝動原因、形象化醞釀與完成的創意和真正所欲表達的內涵,則受限於接受者的能力。所以,當作品呈現於接受者面前時,接受者的誤讀(misreading)或自行延伸的意義賦予,實質上與創造者無關,等於是表示著創造者已經消失,而僅餘作品成為存在的憑藉。   這是「詩無達詁」的原因。 (節錄第一章部分內文,更多細節請見文本。)

分類 其他詳細資訊
  • 英文題名:Symbols in Chinese Mythology
  • 適用對象:成人(學術性)
  • 關鍵詞:中國神話
  • 附件:無附件
  • 頁/張/片數:274
授權資訊
  • 著作財產權管理機關或擁有者: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出版中心
  • 取得授權資訊:聯絡處室: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出版中心 姓名:林利真 電話:02-77345289 地址:106臺北市大安區和平東路1段129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