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籍介紹
該書透過不同的文本及訪談,勾勒新移民書寫的發展脈絡。在時間斷代上,起於2004年,臺灣第一份東南亞語文刊物《移工報:專門為在臺工作的菲律賓人看的報紙》發刊;迄於2015年,新移民第二代陳又津出版《準臺北人》。新移民書寫依身份分為兩類,新移民與非新移民。新移民身份書寫者的重寫策略包括以口述文本重寫影像敘事,以母國語言刊物連結母國社群,以及透過翻譯或異體中文與臺灣社會對話。
目次
i 館長序/國立國父紀念館館長 梁永斐
ii 自序與謝誌
iv 摘要
1 第一章 緒論
35 第二章 臺灣新移民書寫的發展
67 第三章 語言與刊載形式 : 新移民書寫者的重寫策略
113 第四章 非新移民書寫者的書寫類型—兼論縱橫政治視野下的對話觀
161 第五章 家之內外 : 新移民女性形象的再現
181 第六章 何處是故鄉 : 地方書寫與認同
203 第七章 結論
213 參考書目
編/著/譯者簡介
張郅忻
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博士、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希望透過書寫,尋找生命中往返流動的軌跡。曾於蘋果日報撰寫專欄「長大以後」,人間福報副刊專欄「安咕安咕」、「憶曲心聲」。著有散文集《我家是聯合國》、《我的肚腹裡有一片海洋》、《孩子的我》、《憶曲心聲》、兒少小說《館中鼠》,長篇小說「客途」三部曲:《織》、《海市》、《山鏡》。另著有研究專書《重寫與對話:臺灣新移民書寫之研究(2004-2015)》。
《孩子的我》入選《文訊》「二十一世紀上升星座:一九七〇後臺灣作家作品評選」中二十本散文集之一。《織》入圍臺灣文學金典獎長篇小說獎及臺灣歷史小說獎推薦獎。曾獲桐花文學獎、客家歷史小說獎、2022年度最佳少年兒童讀物獎、馬偕傳教士紀念電影劇本首獎等。
序言/導讀
作者序
我的家人來自四方,工作之後,漸漸對新移民議題感到有興趣,起初書寫家人的故事,而後覺得有所不足,希望能藉由讀書與研究更豐厚我的視野。也是因為如此,我考上成大台文所,並決心以新移民書寫作為博士研究計畫的主題。在此期間,感謝指導教授鍾秀梅老師,除了給予我更廣闊的世界觀,也一再包容與鼓勵我往學術的路程邁進。
其次,要感謝論文口試委員邱琡雯老師、蔡玫姿老師、陳芷凡老師與李淑君老師,分別從社會學、性別研究及文學研究各種不同的角度,提點我對移民書寫研究諸多不足之處,深感獲益良多。謝謝成大台文所游勝冠老師、蔣為文老師、王右君老師、李承機老師、陳麗君老師及劉乃慈老師,在課堂上的啟發與指教。
事實上,在論文完成的階段,我遭遇許多挫折與徬徨,但國立國父紀念館和三位審查老師給予這本論文的肯定,對我而言是莫大的鼓勵。我依據評審老師的建議修正,但仍有許多不足的地方,希望能在未來的研究中補足。
這本論文能順利完成,還必須感謝諸位受訪者,包括阮氏貞、張耀仁、馬尼尼為、沙愛麗、何薇薇、陳又津、張正、蔡雅婷、張友漁、吳柳蓓與顧玉玲,謝謝他們無私的分享並同意將訪談紀錄收錄於本書中。我十分敬佩他們在各自的書寫道路上前行的實踐力與勇氣,能夠透過論文與他們討論,甚至與其中幾位成為文學路上相互鼓勵的文友,深感幸福。其中特別感謝阮氏貞姊姊,不僅無償教導我越南文,且帶領我走入高雄的移民姊妹社群之中。
尤其感謝我的家人,支持我在研究的路上前行。謝謝兩位阿妗曾麗娜女士、阮夢泉女士,她們分別從印尼和越南來到台灣,成為我的家人,也是我這本論文書寫的起點。謝謝安古,我最親愛的孩子,每天給我最溫暖的擁抱,讓我不再畏懼與徬徨。謝謝史提,永遠給我最多支持,並且從不吝指出我的好與壞。
分類
其他詳細資訊
- 英文題名:Rewriting and Dialogue- A Study on New Immigrant Writing in Taiwan(2004-2015)
- 出版品網址(線上版或試閱版):連結
- 適用對象:成人(學術性)
- 關鍵詞:新移民書寫、異質性、移工報、國立國父紀館
- 附件:無附件
- 頁/張/片數:304
授權資訊
- 著作財產權管理機關或擁有者:國立國父紀念館
- 取得授權資訊:聯絡處室:研究典藏組
姓名:邱啟瑗
電話:02-28857258-725
地址:台北市信義區仁愛路4段50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