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找的好書在這裡!
累計出版品總數量:113,061
:::
航向愛爾蘭之後

航向愛爾蘭之後

  • ISBN/ISSN:9789865624668
  • 出版單位: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 開數:17x23公分
  • 版次:初版
  • 價格:定價$400
書籍介紹

本書共收錄11篇論文,依據各篇論述的要旨以及呼應專書主題的順序,依次分為邏輯相扣循環漸進的四大部分:生命書寫、歷史論辯、異質流變和愛的救贖。各篇糾纏迴旋循環往復的螺旋上升運動中,以愛為最終的盼望和救贖。以多元視角,從重點研究擴展到更為全面性的愛爾蘭文學研究,以深入淺出的方式呈現新一代愛爾蘭文學研究的風貌,為未來相關研究提供資源豐沛的契機。

目次

導論 航向愛爾蘭之後/梁孫傑
生命書寫
被逐出生命饗宴的人:〈憾事一樁〉裡的孤獨輓歌/莊坤良
《一個青年藝術家的畫像》的記憶──生命──書寫連結/曾麗玲
歷史論辯
念茲空長大枝葉,結根失所纏風霜:《在黑暗中閱讀》的成長難題/謝志賢
舞臺上的歷史辯證:演繹「復活節起義」的三種方式/高維泓
大屋餘孽:威廉‧崔弗《命運的傀儡》中的自我形塑與歷史和解/黃山耘
(幾乎)非關孔子的《芬尼根守靈》/梁孫傑
異質流變
英雄與神話:從古哈嵐談愛爾蘭文學裡的英雄/張崇旂
義體上帝及其電傳──視覺:貝克特的BBC電視劇/辜炳達
怪物檔案《德古拉》/廖永超
愛的救贖
從《房間》與《神蹟》淺談密室逃脫、空間政治和歷史記憶/賴怡芃
安瑞特小說《盛宴》中的物件歷史與奇蹟式的愛/許靜瑛
愛爾蘭大事記
作者簡介
中文索引
英文索引

編/著/譯者簡介

梁孫傑
  美國紐約大學水牛城分校英文系博士,現任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歐洲文化與觀光研究所與英語學系合聘教授、臺灣愛爾蘭研究學會理事、中法交流基金會董事、中華民國筆會秘書長。專長領域包括喬伊斯、愛爾蘭文學、解構主義和動物性倫理。近期著作為”Hospitable Animals,” Cosmopolitan Animals(Palgrave Macmillan 2015),和中文譯著喬伊斯的《芬尼根守靈:墜生夢始記》(第一卷:1-2章)(2016)。
編輯顧問
莊坤良
  亞洲大學外文系特聘教授
曾麗玲
  國立臺灣大學外文系教授

序言/導讀

導讀 航向愛爾蘭之後 梁孫傑   臺灣和愛爾蘭,無論從地理特徵、人口結構、族群衝突、身份認同,政治環境、國族歷史,以及被殖民的創傷經驗等等,都可以看到兩國島嶼文化旺盛的生命活力。愛爾蘭雖然是遠離歐陸的蕞爾島國,但愛爾蘭文學在世界文壇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百年間不僅誕生葉慈、蕭伯納、貝克特和希尼四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其他作家也是各領風騷,開創新局。臺灣早期開始注意到愛爾蘭,倒不是因為文學的非凡成就,而是同病相憐的被殖民處境。早在 1920 年,林子瑾撰文〈愛爾蘭之形勢〉,發表在《臺灣文藝叢誌》上,簡述愛爾蘭的歷史,並強調「彼自併入英蘭已閱七百餘秋,不可謂不久矣。何以至今獨立之聲,猶尚不絕於口,若洪濤漰湃,而撼動英蘭也」(1)1。林子瑾從人際關係的感情延伸到國家利益的衝突,認為「感情之善惡,與利害之同反,成為因果,亦又何疑焉?今吾觀夫愛爾蘭之與英蘭衝突也,殆吾所謂利害相反,則生惡感者歟」(1),在歷數英國先以武力鎮壓繼以懷柔欺詐等種種殖民行徑統治愛爾蘭之後,林子瑾下了耐人尋味的結論:「夫愛爾蘭僅一小地方耳,且已早屬於英,何以世界各國之人,特為注意。凡一舉動,輒記載各處報紙,豈別有深意存焉?而吾人不知也」(8)。其意昭然若揭,顯示「當時臺灣知識分子欲擺脫日本殖民統治而獨立建國的想像」(李知灝 118)。   這篇社論刊登之時,林子瑾 42 歲,與蔣渭水、林獻堂、黃興、吳佩孚等人都有交接往來,是臺灣三大詩社櫟社成員,也是臺灣文社創設十二理事之一。當時臺灣已在日本殖民統治之下度過 25 個年頭,年將半百的林子瑾,是否將自己剩餘的生命與臺灣未來的命運連結在一起,因而極力鼓吹獨立以免臺灣重蹈愛爾蘭七百多年的悲慘歷史,我們恐怕不得而知,但臺灣的語言和文化在殖民統治下即將消失佚亡卻是不容否認的事實。文學作為身份認同的依存命脈,作為保存語言文化的知識寶庫,自然就成為重要的訴求源頭。陳炘以〈文學與職務〉為題,在 1920 年《臺灣青年》創刊號上,首先倡議之要旨,就是把文學提升到與文化和民族同等重要的位階:「文學者,乃文化之先驅也。文學之道廢,民族無不與之俱衰;文學之道興,民族無不俱盛。故文學者,不可不以啟發文化、振興民族為其職務」(引自 陳芳明 56)。而 1925 年刊登在《臺灣民報》的社論〈詩學流行的價值如何〉,則提出他山之石可以攻錯的實際主張:「要產生有價值的文學,不消說要表現強大的地方色彩的,如像蘇格蘭文學、愛爾蘭文學等的鄉土藝術,個性越明亮而價值越高昂的,才是現代的活文學[……我們不得不盼望白話文學的作者的將來,務要拿臺灣的風景為舞台,臺灣的人情為材料,建設臺灣的新文學」2。回歸自己熟悉的本土環境,以自己的語言述說自己的經驗,這樣的訴求完全符合當代的世界潮流和趨勢,然而在將近一百年前的臺灣,無論是知或行,都是相當不容易的一件事,如同陳芳明所說,「新文學發軔之際,日語教育已在臺灣實施將近四分之一世紀。經過如此漫長的時間,島上住民似乎已能習慣日常的思考與表達。這對文學工作者,構成極大的苦惱」(59)。其實,語言的問題對臺灣當時企欲師法的愛爾蘭作家也同樣「構成極大的苦惱」。喬伊斯(James Joyce)藉著筆下熱血澎湃的青年藝術家史蒂芬的回憶說出內心的惶懼不安。那是一次偶然的機會,英籍老師對中學生史蒂芬提到 funnel 這樣的物件,史蒂芬起初聽不懂,經過一番解釋,才略帶遲疑地說,「那不就是tundish 嗎?」。這兩個字彙其實都是指同一件東西「漏斗」,只是英國和愛爾蘭的表達方式不同而已,就像「公寓」,英文是 flat,美語是 apartment,或是臺灣說「優酪乳」,而中國大陸用「酸牛奶」,其理相同。史蒂芬的遲疑,一方面顯示學生對老師淵博學問的尊重以及請求教誨的態度,另一方面還有自我鄙視、缺乏信心、崇尚本源、宗主為尊等文化政治因素混雜交融後所產生的某種輕微語言失能徵候群,從屬階層要充滿自信正確無誤高言發聲,實屬相當艱困之舉。而老師接著說,「在愛爾蘭那叫做 tundish 嗎?[……這輩子我可沒聽過那字眼」。我們或許可以想像英籍老師是用「女王英語」的標準發音,不容置疑的權威口吻,來傳達「沒聽過的字眼」就是「粗鄙落後不配收入英語詞彙」的訊息3。不久之後,史蒂芬回想起這段邂逅:     我們現今交談的語言,之前原是他的,然後才是我的。家園、基督、麥酒、主人,這些字詞在他口中和在我口中還真有差別啊!我無法說或寫這些字詞而不引起靈魂的悸動。他的語言,既相熟又陌路,對我來說總歸是習得的言語。我不曾用這言語撰字造詞,也還沒接受這言語撰造的字詞。我的聲音把它們阻擋在門外。我的靈魂在他語言的闇影之下銷得枯槁憔悴。(167;原文強調)4     對於語言的運用程度通常不只顯示個人的教育程度和社會地位,也代表文化涵養和民族自信,這種信念對於殖民宗主國的人民而言更是奉如圭臬,不可撼動的程度就跟他們對於自己身份認同那般確信不移。但對於被殖民的人民來說,即使最本質最核心最基本的問題(你是哪一國人?你的語言是什麼?),往往都會令他們支支吾吾怎麼也說不清楚。喬伊斯以愛爾蘭口音說英格蘭話語,將凱爾特文化寫入英格蘭語言;說話書寫的過程,卻是充滿了「悸動」、「不曾」、「還沒」、「阻擋」和「闇影」等等騷擾紛亂的內外因子,不時干預創作主體的發展和成形。類似的情形,也發生在貝克特身上。貝克特(Samuel Beckett)使用「代名詞」的困擾,說明了這種喪失身份認同的半失語狀態:「寫出『我』很困難,『我們』也沒忒簡單,而且很容易會給『你』和『他們』給攪黃了」(Kiberd 2010b: 4)。瀰漫在貝克特戲劇中吞吐閃爍的破碎台詞和進退失據無所適從的各種荒謬肢體動作,反映著愛爾蘭人對殘缺語言共有的虛無感。英語凌駕在愛爾蘭思維之上。愛爾蘭評論家凱博(Declan Kiberd)指出,愛爾蘭人口中雖然操持著英語,但腦中遵循的思想模式卻是逐漸消逝的「愛爾蘭語那般的抑揚頓挫和句法結構」(2017: 7)。內在的思想和外顯的語言之間所產生的不協調並非某些人的特殊狀況,而是整個民族經歷近七百多年橫遭殖民消音的必然結果。     (節錄導論部分內文,更多細節請見文本。)

分類 其他詳細資訊
  • 適用對象:成人(學術性)
  • 關鍵詞:愛爾蘭文學
  • 附件:無附件
  • 頁/張/片數:402
授權資訊
  • 著作財產權管理機關或擁有者: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 取得授權資訊:聯絡處室: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圖書館出版中心 姓名:林利真 電話:02-77495289 地址:臺北市大安區和平東路1段16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