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籍介紹
在地性別啟動的是地域社會裡意義系統的性別配置與秩序,規範行動者在多重結構交織下作為性別主體。在地社會的父系繼嗣文化與多重結構交互作用,從私領域到公領域影響深遠,包括場域文化、社會慣習、社會互動等,形成在地「實在」的性別體制。本書從性別研究途徑,探討客家族群聚居的桃竹苗與閩南族群為主的金門,在此一宗親文化盛行區內,宗族╱親作為父系繼嗣體制典型的代表組織,運作機制中的性別配置與秩序所形構成的支配從屬結構關係,如何規範不同性別的社會行動與如何影響在地性別結構文化。
本書嘗試把貫穿「公領域」「私領域」之間的結構軸線拉出,先討論宗族場域內的性別關係,進一步指出宗親政治在地性的性別化,呈現父系繼嗣體制貫穿公私領域的連動性。研究議題的設定,希望「既」(both)能從「身分規範」到「知識建構」,進而延伸「實踐行動」,「且」(and)也是從「回家路上」到「成神之路」,以致「女歸成神」的實質意義與象徵意義。而結構之外的重返與創生,讓女性不只返歸家族╱宗族的神位範疇,也回歸「文化系統」的「自主生命之家」,進而證成性別主體自主的完整,回到自我的開始與終結的那個生命的家,人人得吉歸成主體。藉由以宗族╱親與性別的分析與討論,從各章分殊的經驗現象到共同的理論對話,本書探討父系繼嗣體制、地域社會、宗親政治、交織情境等相互作用,是從私領域到公領域的一組鑲嵌在社會結構上的完整性別體制。
目次
自序 一條回家的路
第一章 性別與宗族/親的多重交織
一、看見在地性別
二、性別、宗族/親與公私領域的交織
(一)性別理論與宗族/親組織
(二)從私領域到公領域的交織
三、宗族與宗親組織
(一)宗族/親研究
(二)宗族/親與社會
(三)宗族/親與族群
四、資料蒐集與研究方法
(一)資料蒐集方法
(二)分析方法
五、本書架構
(一)相關理論與概念
(二)章節安排
第二章 宗族的運作機制
一、同宗男性為主的族譜登錄
二、交丁錢、上牌位與入祖塔
三、祖先祭祀
四、小結
第三章 宗族場域內的性別關係
一、權力關係
二、生產關係
三、情感關係
四、象徵關係
五、小結
第四章 結構之外的重返與創生
一、女性與宗族的關係
二、「失序」的女人正在回家
三、已婚女兒與媳婦想離開/想回家
四、掉出邊界之外的例外
五、小結
第五章 繼承代表與橋接認同
一、女性爭取家族政治的代表性
二、宗親政治與在地政治
三、候選者跟宗親政治關係的浮現
四、橋接行動爭取認同
五、小結
第六章 宗親政治的在地性
一、性別化的宗親政治
二、女性、小姓氏的宗親關係
三、族群與在地政治
四、傳統性別文化期待
五、小結
第七章 回家路上與成神之路
一、性別與父系繼嗣體制的跨域對話
二、性別與多重結構的交織
三、「回家路上」與「成神之路」
參考書目
附錄一 受訪者相關資訊
附錄二 2009年至2018年桃竹竹苗金縣市各選區男女縣市議員人數
編/著/譯者簡介
姜貞吟
法國巴黎第八大學(Université Paris 8 Vincennes-Saint-Denis)女性研究博士,現職為國立中央大學客家語文暨社會科學學系副教授。研究領域主要為性別與族群、性別與政治參與等,探討行動者所處社會的性別體制,特別是當性別、族群跟社會文化間相互鑲嵌為在地結構時,行動者如何與之協商跟突破,進而展現行動主體的能動。著有專書《現代台灣客家女性》(2012),相關研究收錄於《這是愛女、也是厭女》、《性別向度與台灣社會(第三版)》、《客家エスニシティとグローバル現象》(《客家族群與全球現象》)、《發聲與行動:大學教師的學術勞動與性別運動》等書,以及《台灣社會研究季刊》、《全球客家》、《客家研究》、《客家公共事務學報》、《婦研縱橫》等期刊。曾任女性學學會理事,同時擔任財團法人婦女新知基金會副董事長、教育部《性別平等教育季刊》副總編輯、行政院性別平等委員會委員、客委會性別平等專案小組委員等,長期關注性別議題的社會倡議,尤其是從知識體系的研究到意識行動的實踐。
分類
- 書籍分類 :文化歷史
- 出版品分類:圖書
- 主題分類:
教育文化
- 施政分類:
客家
其他詳細資訊
- 適用對象:成人(學術性)
- 關鍵詞:性別研究
- 附件:無附件
- 頁/張/片數:352
授權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