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籍介紹
本書以大東亞古典文學視野,希望成為現地研究學的專著,為有意於現地研究者提供方法途徑。首先在導論中提出「現地研究五步驟」,然後在第一章以古人作詩的基本需求,解釋古典文學為什麼需要現地研究,又於第二章詳談GPS 在現地研究的運用。再以孫樵與褒斜道、白居易與藍田道、王維與輞川莊、輞川詩、輞川圖、阮秉謙與中津白雲庵、李齊賢與成都峨嵋、柳成龍與朝鮮忠州等八個主題,實際演示五步驟的執行過程與研究成果,學者也可以從各實例的反饋,學得現地研究法。在近年GIS 研究興起之前,作者率先把GPS 和衛星地圖導入古典文學研究,希望把文學研究的工作,帶入可驗證的科學世界。這些思想觀念與實際作法,都在書中一一闡說,是一本實用的著作。
目次
第一章 導論
一、前言
二、釋題目
三、釋結構
四、釋現地研究五步驟
(一)熟讀原典詩文
(二)文獻詳讀
(三)地圖手作
(四)現地考察──原作品的現場比對
(五)完成論文,公開可供複驗的GPS數據
五、現地研究散說
六、小結
第二章 如是我聞──指物寫實與依詩求證
一、前言
二、「寫實」是「古詩系統」詩篇的內在需求
三、景物寫實的證據運用方法
(一)杜甫詩〈白鹽山〉的山景實體
(二)王維詩「連山到海隅」的真實
(三)杜甫詩「小城萬丈餘」的所指
四、事物寫實的證據運用方法
(一)杜甫以庾信詩篇為古跡
(二)李商隱以彈棋實物設喻
(三)唐詩數字不可輕看
五、小結
第三章 必要工具──談GPS與現地研究
一、前言
二、GPS的使用方法
(一)GPS的運用概況
(二)使用GPS以前和使用GPS以後
三、由四大價值看GPS應用的必要
(一)確實定位的價值──古運河阿城上下閘的尋訪經驗
(二)在衛星地圖上後製的價值──數位化唐代長安城圖,直接看見古今對照
(三)明確標記與重複驗證的價值──唐代商州武關驛路藍田段新發現的由來
(四)補正現代電子地圖不足的價值──以GPS的自動航跡重現朝鮮時代的無限山城
四、小結
第四章 人在驛路──孫樵〈興元新路記〉的GPS驗證
一、前言
二、孫樵原文與研究方法
(一)孫樵〈興元新路記〉原文
(二)研究方法及其價值
三、二十四孔閣晉碑的今昔及其定位作用
四、從扶風縣至五里嶺驛程的現地驗證
(一)扶風縣──郿縣──臨溪驛
(二)臨溪驛──無定河橋──松嶺驛
(三)松嶺驛──八里坂──連雲驛
(四)連雲驛-五里嶺
五、下五里嶺至青松驛驛程的現地檢驗
(一)五里嶺──平川驛
(二)平川驛──河池關
(三)河池關──大橋──白雲驛
(四)白雲驛──鄭淮碑──芝田驛
(五)仙岑驛──鳴崖──二十四孔閣──青松驛
六、小結
第五章 現地看詩──白居易〈初出藍田路作〉之真實相
一、前言
二、釋題目
三、停驂問前路,路在秋雲裡
四、蒼蒼縣南道,去途從此始
五、絕頂忽上盤
(一)驛路所經
(二)特寫七盤嶺
六、眾山皆下視。下視千萬峰,峰頭如浪起
七、朝經韓公坡
(一)韓公坡的可能位置
(二)《長安志》對韓公堆的誤解
八、夕次藍橋水
九、潯陽近四千
十、始行七十里。人煩馬蹄跙,勞苦已如此
十一、小結
第六章 輞川所居──王維終南別業與輞川莊
一、前言
二、輞川形勢圖說
(一)輞谷──指輞水流經的秦嶺終南山谷
(二)谷口──指輞水流出輞谷之處
(三)輞川──指輞水流出谷口後,到輞口之前的平川
(四)輞口──指灞、輞二水會流處
三、王維本人對谷口終南別業的指述
(一)山居的特徵
(二)詩句中使用「谷口」字樣
(三)位在谷口西山
(四)寺院特徵與奉母需求
(五)王維詩題分別稱「輞川莊」與「終南別業」
(六)谷口終南別業之定位
四、王維本人對孟城口輞川莊的指述
(一)接近縣城,在商州武關驛路藍田段道路旁
(二)東皋有田,可以躬耕
(三)視野曠遠
(四)莊前為終南山
(五)宅後為輞水與白鹿原
(六)墟里渡頭,散步可到
(七)輞川莊之定位
五、營建「終南別業」與購買「輞川莊」的時間
(一)終南別業的營建時間
(二)輞川莊的購買時間
六、小結
第七章 仰觀俯察──重讀王維、裴迪《輞川集》
一、前言
二、《輞川集》詩篇的寫成年月
(一)裴迪其人
(二)《輞川集》的寫成年月
三、《輞川集》二十景所在的定位與描述
(一)輞川莊本身及其鄰近之處──孟城坳、華子岡
(二)輞川莊外的道路──宮槐陌
(三)輞川莊的生產事業──漆園、椒園
(四)輞水本流旁的連結湖泊──欹湖、北垞、臨湖亭、柳浪、南坨
(五)輞水本流的景點(位在終南山坡部份)──斤竹嶺、竹里館、鹿柴、文杏館
(六)輞川本流的景點(臨溪傍水部分)──木蘭柴、茱萸沜、白石灘、欒家瀨
(七)谷口的景點──辛夷塢、金屑泉
四、小結
第八章 傳說無信──〈輞川圖〉與明清方志傳說
一、前言
二、問題之癥結
三、宋金元人藉由〈輞川圖〉與《輞川集》揉成的輞川印象
四、歷代向輞谷深處尋找王維別業的得與失
(一)宋金元到明朝正德以前的發展
(二)明代嘉靖以後的發展
五、〈輞川圖〉與《輞川集》內容的現地比較
(一)第一區──輞水
(二)第二區──華子岡、孟城坳
(三)第三區──輞口莊
(四)第四區──文杏館、斤竹嶺、木蘭柴、茱萸沜
(五)第五區──宮槐陌
(六)第六區──鹿柴
(七)第七區──南垞(郭本原標為南垞,應依各本改為北垞)
(八)第八區──欹湖、臨湖亭、柳浪
(九)第九區──欒家瀨、金屑泉
(十)第十區──北垞(郭本原標為北垞,應依各本改為南垞)、白石灘合為一區
(十一)第十一區──竹里館
(十二)第十二區、十三區──辛夷塢、漆園、椒園
六、小結
第九章 南傳詩法──越南莫朝詩人阮秉謙《白雲庵詩集》現地研究
一、前言
二、《白雲庵詩集》的版本及糾謬
(一)本文使用的版本
(二)他人和作標示不明之例
(三)他人作品誤收入本集之例
三、中津月渡之GPS定位擬測及白雲庵之結構
(一)從阮秉謙〈中津觀碑記〉之解讀到雪金江定位
(二)詩文景觀描寫的現地驗證
(三)白雲庵的莊院結構
四、白雲庵詩「看山經驗」的寫實探析
(一)遠山之寫實──拍攝得到的五十餘公里外安子山
(二)近山之寫實
五、阮秉謙傳記之糾謬
六、小結
第十章 自然真實──高麗詩人李齊賢的成都紀行詩詞
一、前言
二、李齊賢成都行程之考察
(一)自大都至成都
(二)在成都及往返峨眉山
(三)自成都返回大都
三、李齊賢成都紀行詩詞的價值
(一)在元人文集中比較李齊賢的紀行詩詞
(二)不求而自然真實的寫實表現
(三)儒家立場貫徹其中的旅行心聲
四、小結
第十一章 大東輿地──柳成龍忠州三詩新讀
一、前言
二、〈金灘路中贈景任〉一詩之討論
三、〈出獐項峽口望忠州〉一詩之討論
四、〈過彈琴臺有感次朴昌世先生韻〉一詩之討論
五、小結
第十二章 結論
一、前言
二、方法學上的結論
三、本書八個專案的簡明總結
引用文獻
索引
編/著/譯者簡介
簡錦松
生於1954年。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學士,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碩士、博士。1984年8月進入國立中山大學,歷任講師、副教授、教授、研究員,2013年為特聘教授。歷任中文系及清代研究中心、韓國研究中心主任,曾赴上海大學、清華大學、中南民族大學、韓國外國語大學講學。研究方面,曾獲國科會獎勵六次,科技部專題研究計畫獎助二十六次(年)。社會服務方面,延續古代書院精神,獨立講授詩詞、《左傳》、《莊子》、《資治通鑑》三十餘年,並於1994年創立財團法人古典詩學文教基金會。著有《李何詩論研究》、《明代文學批評研究》、《杜甫夔州詩現地研究》、《唐詩現地研究》、《夔州詩全集──杜甫卷》、《親身實見──杜甫詩與現地學》,及《錦松詩稿》、《不會飛的蒼蠅》、《說給花聽》、《唐宋詩人檔案》、《老殘遊記》等書。
分類
其他詳細資訊
- 適用對象:成人(學術性)
- 關鍵詞:中國古典文學,現地研究,大東亞文學
- 附件:無附件
- 頁/張/片數:704
授權資訊
- 著作財產權管理機關或擁有者: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 取得授權資訊:聯絡處室: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姓名:紀淑玲
電話:(02)33669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