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找的好書在這裡!
累計出版品總數量:114,737
:::
象徵與體物: 先秦兩漢禮儀中的修身與教化觀

象徵與體物: 先秦兩漢禮儀中的修身與教化觀

  • 統一編號GPN:1011001785
  • 出版日期:2021/11
  • 作/編/譯者:林素娟著
  • 語言:中文
  • 頁數:424
  • 裝訂:精裝
  • ISBN/ISSN:9789863505204
  • 出版單位:國立臺灣大學
  • 開數:18開
  • 版次:初版
  • 價格:定價$760
書籍介紹

本書在自然與身體感受性的脈絡下,思考禮儀中的象徵在修身及教化中所扮演的關鍵地位。本書溯源到文化源頭的先秦、兩漢時期,說明自然節氣如何影響身體經驗,在對天道的體察中,從而形構物的象徵與身體隱喻;透過秦漢禮儀中象徵的細部分析,說明象徵符號與自我的形構、身心轉化、人我關係定義以及倫理的秩序有密不可分的關係。「象徵」既反映著自然風土與物之質性,同時也反映著不同地方文化所形成的文化心理及身體經驗。修身與教化的理想在體察自然節氣和風土、透過象徵以調節人情中亦得到實踐。

目次

自序
導論
  一、本書之研究視域
  二、本書所涉重要概念說明
  三、章節構思和內容說明
上篇 自然節氣中的體物與象徵
第一章 自然節氣影響下的豐產儀典與土的象徵演變
  一、前言
  二、春祈秋報:季節性的豐產儀典
  三、合牝牡與豐產:土地崇拜性質演變與儀典特色
  四、死亡與再生:替罪羊、獻祭與豐產儀式
  五、土地象徵的權力化及符碼化
  六、小結
第二章 自然風土影響下祭品象徵與體物之道
  一、前言
  二、由自然風土及身心感受思考祭祀用物
  三、循天之道:因應節氣的祭祀用物與飲食
  四、祭物之陰陽屬性於儀式上的運用及其反映的體物之道
  五、飲食禮儀所具有的身心形塑義涵
  六、小結
第三章 身體的象徵與象徵的身體化
  一、前言
  二、調和體氣以循天之道
  三、食物對性格的薰染及對身體感的形塑
  四、禮儀中象徵、隱喻之運用與情感、理念的統合
  五、統合天地之道與情感的象徵體驗
  六、小結
下篇 禮儀中的象徵、修身與教化觀
第四章 通過禮儀中的象徵與身心轉化(一):喪禮中的身體和飲食象徵
  一、前言
  二、奠祭所反映死者存在狀態的轉變及生死觀
  三、守喪者的飲食過渡、身心轉化及政教意義
  四、小結
第五章 通過禮儀中的象徵與身心轉化(二):喪禮中的空間象徵與倫理秩序
  一、前言
  二、亡者的空間象徵:由內向外的過渡
  三、家屬的空間象徵:由外向內的回歸
  四、銘旌、神主的象徵:由凶返吉的遞變
  五、身體、空間的相互喻擬與家族關係的崩解和重整
  六、小結
第六章 通過禮儀中的象徵與身心轉化(三):祭禮中的祭物象徵與合天人之道
  一、前言
  二、齋戒的性質與齋戒飲食的特色
  三、祭祖食物所具有的文化象徵義涵
  四、分享神饌儀式所具有的神祕性及社會倫理義涵
  五、小結
第七章 儀式中氣氛、情境的感通與修身
  一、前言
  二、以氤氳之氣味歆神、饗神
  三、由宗族血氣的連續性至德氣的相感
  四、五味實氣:統合自然之氣、血氣、志意之氣的理想教化模式
  五、氣味的德行隱喻與身體感知
  六、調和氣性、和德化育:祭禮儀式的工夫義涵與強調感通的「禮」之理想
  七、小結
結論
一、本書的研究特色與旨趣
二、相關議題的深入和展望
引用書目
索引

編/著/譯者簡介

林素娟
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博士,現任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禮學、儀式與象徵以及先秦兩漢思想與文化。長期關注禮儀對身心的教養與形塑,政教之於身體規訓與認同建構、象徵儀式與身心轉化關係,以及性別與文化的複雜交涉。近年來,特別著重先秦儒家思想中的修身及倫理課題。相關專著有:《神聖的教化:先秦兩漢婚姻禮俗中的宇宙觀、倫理觀與政教論述》、《空間、身體與禮教規訓:探討秦漢之際的婦女禮儀教育》、《美好與醜惡的文化論述:先秦兩漢觀人論相中的禮儀、性別與身體觀》;另有數十篇禮儀、象徵、性別、秦漢思想與文化等領域之研究論文。

序言/導讀

自序 本書的寫作前後歷經了十多年的時間,其關懷可以溯源於年輕時期對於禮儀與古文化、人類學的興趣和思索。漫長的寫作過程,雖經歷了學術視域及方法的調整和轉變,但其中的核心關懷一直縈繞於心,亦即:古文化的發展中,禮儀是如何興起的?禮儀中如何表現對於萬物的感受和想像?對於物的身心感受與道德實踐的關係為何?禮儀的規範和矩度等特質與情感的關係為何?矩度和情感能否同時圓滿?亦即,如何達到《論語》「從心所欲不逾矩」、《荀子》「情文俱盡」,欲望與矩度皆得到圓滿發展的理想狀態。這些對於禮儀、情感以及矩度關係的思考,牽動著近二十年的閱讀與寫作,也成為這本書在思考古禮儀的象徵和體物之道中最重要的幾個面向。如何在自然天地、時序流轉的背景中,思考身心的感受性及體物經驗,並由對物的體驗和想像來思考修身與美學課題,是這本書的核心關懷。 漫長的寫作歷程,可以視為對自身疑情的叩問、探索的過程,這當中有太多機緣需要感謝。感謝師長在知識和視野上的提攜,沒有這些學術先行者的努力,這些思考的機緣無由產生。本書中每一篇章皆經過學術會議的發表,以及學術刊物的審查程序,過程中受益於諸多與談人和審查人的提點和指正,得以再三省思和調整學術視域,避免思考的盲點。雖然此處限於篇幅,無法一一致上謝忱,但衷心感謝。也感謝本書寫作期間,科技部研究計畫和專書計畫之補助,使研究、出版流程得以順利進行。並特別感謝臺大哈佛燕京學術叢書編委會及審查委員的細心指正,以及召集人陳弱水教授對於本書的章節安排和中、英文書名的建議與提點。感謝本書的校訂流程中,臺大出版中心謝依均小姐及紀淑玲小姐的熱心幫助;研究助理施譯涵及莊正沅對書稿的耐心校訂。感謝錫三在學問之道上的相伴和針砭,以及域外思考的對照⋯⋯諸多師友的幫助及指教,銘感於心。 本書出版,適逢父親過世二十周年。二十年間,人事更迭、滄海桑田。每憶念親人,常記起《禮記.祭義》「致愛則存,致慤則著」,神靈因精誠而長存之說。渺小人身面對無盡藏之宇宙,俯仰天地間,因對至親的思念,而得以常處於情感及意義的時空之中。年歲越長越能體會禮儀原於人情的需要,同時也在感情的真誠中,因「情深」而「文明」。因深情而制禮,因深情相召,生命得以從私我中成長和轉化,契接上更深遠、渾厚而綿長的歷史、文化長河。

分類 其他詳細資訊
  • 適用對象:成人(學術性)
  • 關鍵詞:中國詩,小說,戲曲
  • 附件:無附件
  • 頁/張/片數:424
授權資訊
  • 著作財產權管理機關或擁有者: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 取得授權資訊:聯絡處室: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姓名:謝依均 電話:02-33663991 地址:台北市羅斯福路四段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