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籍介紹
臺中市纖維工藝博物館第一號研究叢書,介紹13類40種常用纖維植物,包括物理特性、材質處理、編織工序、設計創作、發展脈絡等,並新增竹材防蟲研究、電子顯微鏡觀察、光學顯微鏡觀察等試驗結果
目次
第一章 草類
第一節·大甲藺
第二節·三角藺
第三節·圓藺
第四節·稻草
第五節·麥草
第二章 竹類
第一節·竹編工藝的歷史沿革
第二節·竹的分類與生態
第三節·竹材特性
第四節·原料處理(補充竹材防蟲研究資料)
第五節·竹蔑製作程序
第六節·竹材在編織上的利用
第三章 麻類
第一節·苧麻
第二節·黃麻
第三節·鐘麻
第四節·亞麻
第五節·大麻
第四章 藤類
第一節·黃藤.
第二節·葛藤
第三節·山葡萄藤
第五章 假莖類
第一節·月桃
第二節·香蕉
第三節·馬尼拉麻
第六章 葉脈類
第一節·瓊麻
第二節·鳳梨.
第三節·林投
第七章 棉花
第八章 鞘皮類
第一節·玉米籜
第二節·竹籜
第九章 棕櫚類
第一節·棕櫚
第二節·山棕
第三節·棕櫚葉
第四節·巴拿馬草
第五節·拉菲亞草
第十章 樹皮類
第一節·黃槿
第二節·山芙蓉
第三節·梧桐
第四節·構樹
第五節·科木
第十一章 紙捻
第十二章 蕨類
第十三章 其他編織材料
第一節·檜木絲
第二節柳條
·附錄·作品欣賞
·參考文獻
編/著/譯者簡介
作者簡介
張豐吉教授,出生於彰化農家,就學於國立中興大學森林系,並獲得日本國立九州大學農學碩士、日本國立九州大學農學博士等學位,曾擔任國立中興大學森林系教授,現任國立中興大學名譽教授。
1998年因接受前臺中縣立文化中心編織工藝館的委託,進行「臺灣地區編織植物纖維原料與編織人才調查研究」計畫,並於2000年出版《臺灣編織工藝纖維研究》專書,編織工藝館轉型為臺中市纖維工藝博物館,並於2020年委託張豐吉教授進行本書之修訂及資料增補,2021年出版《臺灣纖維植物編織工藝研究》專書。
序言/導讀
臺灣位於亞熱帶,植物纖維資源非常豐富,因此自古以來即和編織工藝的運用有密切的關係。對居住在島上的先民而言,由於擁有豐富的纖維資源,而累積了對纖維利用的經驗與智慧,使實用、美觀的編織品成為普遍的日常生活用品。後來由於政府的輔導,配合技術的改良,使編織工藝成為重要的產業:大量生產、開拓外銷,為國家賺取大量外匯,也增進農村的經濟繁榮。
然而,從六十年代臺灣的石化工業與起以後,代用品的出現,使傳統編織工藝快速沒落。從八十年代以後,工資高漲、產業外移,加上鄰國廉價的編織品大量進口,使得傳統編織工藝產業也迅速地萎縮,甚至許多早期常見的產業也已銷聲匿跡。
作者於1998年承接臺中縣立文化中心編織工藝館「臺灣纖維植物及編織技藝人才」此項調查研究計畫案之後,便著手蒐集相關資料及走訪全省各地,實際瞭解各項編織工藝品的製作技術及產業的盛衰史。經實地的訪查發現,問題比事前想像的還困難、複雜,因為除了地緣遼闊,調查不易臺灣編織植物纖維研究外,許多編織產業早已結束,編織人員更不知去向,甚至連用來編織的纖維作物亦已不見蹤影;幸好在臺灣省農業試驗所的種子庫中找到部分的纖維植物種子,便在校園的農場中試種,一方面觀察、記載各種作物之生長情形,另一方面也取得了來之不易的纖維標本;更有數種纖維材料是託友人從國外帶回的,其珍貴自不待言。總之,無不是希望能完整地蒐集到各種編織纖維原料的資料與樣本,以供國人參考。
2018年編織工藝館轉型為臺中市纖維工藝博物館,並於2020年委託筆者進行本書之修訂及資料增補,2021年12月專輯印刷完成。
分類
其他詳細資訊
- 適用對象:成人(學術性)
- 關鍵詞:纖維,編織
- 附件:無附件
- 頁/張/片數:240
授權資訊
- 著作財產權管理機關或擁有者:臺中市政府文化局
- 取得授權資訊:聯絡處室:臺中市政府文化局文化研究科
姓名:林秀芬
電話:04-22289111-25322
地址:臺中市西屯區臺灣大道三段99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