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找的好書在這裡!
累計出版品總數量:114,446
:::
2021臺灣海洋生態環境報告

2021臺灣海洋生態環境報告

  • 統一編號GPN:1011002334
  • 出版日期:2021/12
  • 作/編/譯者:黃向文
  • 語言:中文
  • 頁數:182
  • 裝訂:平裝


書籍介紹

本報告從海洋環境、海洋生態系與生物多樣性、以及海洋生物資源保育與利用等三面向分析探討臺灣海域現況,並提出未來努力方向。
一、海洋環境
臺灣海域水質監測分 20 個區域,105 個測點,透過每季監測,結果顯示從2011 至 2020 年間,水質監測總達成率為 99.6% 以上,海灘水質均屬於優良,已達到用水安全之目的。少數不合格部分,包括二仁溪、高屏溪以及東港溪的氨氮值較高;重金屬部分,則僅桃園市檢測出鉻,其他均合格等。漁港部分,則有安平、前鎮、東港鹽埔等數個測站的大腸桿菌濃度較高,考量港口特性,建議可增加監測油脂以及重金屬。此外,鑒於部分海域污染來自於河川,檢視全臺十一條主要河川於 2015 年之污染貢獻總量及生活、事業及畜牧三類污染排放源之貢獻量,結果顯示,污染排放量以生化需氧量最高,懸浮固體次之、氨氮最少,主要來自生活污水、畜牧廢水次之、事業廢水最低。前兩項以淡水河排放比例較高,氨氮排放則以鹽水溪排放量最高。淡水河的排放量來自生活污水,鹽水溪等則來自畜牧廢水。
海岸、海底、海漂以及海洋微塑膠等各類型海洋廢棄物的調查體系於 2018年開始逐步建立,初步認定海漂熱點位於東北、西南海域、離島,特別是澎湖縣以及連江縣的海岸廢棄物密度較高。至於海域、河口以及生物體內均檢測有微型塑膠出現,高屏溪及東港溪口的濃度最高,每立方公尺可達1,862 個,塑膠種類以聚丙烯 (PP) 最多,係來自日常用品 ( 例如餐具、微波容器等 )。為有效進行源頭管理並強力清除,經由各部會合作執行海岸清潔維護計畫,2020 年清除量 ( 包括河川攔截量 ) 達到九萬公噸,海域清理量則達一千餘公噸。海洋廢棄物於透過地方政府、環保艦隊、潛海戰將以及委商等多種管道,2018 至 2020 年總計清除 499、13,056、15,134 公噸。
二、海洋生態系及生物多樣性
盤點全臺 114 處珊瑚礁,33 處紅樹林、17 處海草床、67 處岩礁及藻礁 3處等總計 234 處海域生態熱點。珊瑚覆蓋率最高在 1997 年,約為 50%, 1998 年發生珊瑚大白化,覆蓋率下降,之後平均珊瑚覆蓋率約在 30 至46% 間,2020 年復發生大規模白化,須持續監控。2019 年記錄 33 處紅樹林面積總計約 660.7 公頃,以新北市淡水河口最大 (125.6 公頃 );估計17 處海草床面積約 36.8 公頃,種類包括甘草、卵葉鹽草及貝克氏鹽草等7 種,以屏東海口為最大 (4.38 公頃 ),離島以澎湖鎮海 (25.3 公頃 ) 最大。 2020 年調查 67 個岩礁生態系的動物 ( 軟體、甲殼類、刺絲胞、魚類、海綿及環節動物 ) 以及藻類,生物物種總數分佈從 16 至 99 種,生物多樣性最高的前五處為東北角萊萊、墾丁港仔、墾丁鼻頭礁、蘭嶼鱷魚岩、東北角鼻頭角,紀錄物種均超過 90 種;至於桃園現生藻礁,於觀新、大潭、白玉三個藻礁海域殼狀珊瑚藻紀錄種數分別為 20、22 及 12 種,柴山多杯孔珊瑚紀錄群體數累計超過百株。
針對 46 處海洋保護區調查,其總面積達 5,264.27 平方公里,國家公園生物調查較完整,其中墾丁國家公園調查歷史最悠久,紀錄物種數也最多達3,400 餘種,東沙環礁國家公園物種數次之。至於近年調查的幾處漁業資源保育區,則以琉球、車城以及基隆潮境海灣保育區的物種數量較多。惟前述調查時間跟方法不盡相同,因此物種數量僅供參考。本署自 2021 年起就各生態系熱點與海洋保護區執行 70 處系統性調查,對於具有豐富海洋生態區域,可作為後續劃設海洋保護區之潛力區域。
三、海洋生物資源及利用
有關海洋保育類野生動物名錄之物種約有 150 種,當中以中華白海豚數量最為瀕危,已於 2020 年 8 月 31 日公告重要棲息環境並於 2021 年 6 月訂定臺灣白海豚保育計畫。中華白海豚於 2020 年於西海岸的目擊率為每百公里 0.69 群次,較往年減少;東部鯨豚最常見的鯨豚種類為瑞氏海豚,其次為抹香鯨與弗氏海豚,此三物種的單位目擊率為 0.65-2.41 群次 /100 公里。海龜部分以綠蠵龜數量最多,2020 年於臺東蘭嶼記錄到母龜 25 隻卵窩 47 窩,澎湖望安記錄到產卵母龜 4 隻卵窩 5 窩。至於海龜與鯨豚的擱淺狀況,自 2016 年之後數量較為穩定,2020 年擱淺數量分別為海龜335 隻、鯨豚 161 隻。排除無法判別死因以及疾病死亡者,主要人為因素包括混獲、船隻誤傷、海洋廢棄物 ( 漁網纏繞或誤食 ) 等。至於大型軟骨魚類,已有 18 種鯊魚以及蝠魟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國際貿易公約 (CITES)管制物種,當中鯨鯊以及鬼蝠魟共三種列入臺灣保育類名錄,巨口鯊、大白鯊以及象鮫則列為漁業禁捕物種。對於在臺灣周邊的 84 種保育類海鳥,則優先就燕鷗棲地妥加維護,並更新黑嘴端鳳頭燕鷗之保育計畫。
有關海洋漁業資源利用,沿近海漁船數維持一萬九千餘艘,每年作業航次約一百六十萬次。沿岸漁獲主要來自扒網、拖網、延繩釣、定置網、棒受網、一支釣以及刺網。前十大物種為鯖鰺魚類、帶魚、鎖管以及鬼頭刀、正鰹等。至於民眾休閒遊憩用之垂釣及賞鯨活動,則藉由推動友善賞鯨以及友善釣魚行動方案,並搭配公民科學家方式蒐集相關目擊及垂釣物種,以推廣資源保育、環境乾淨等理念。

目次

圖目錄
表目錄
緣起
摘要
A 臺灣海洋環境
A1. 自然環境
A2. 法政規範
B 海洋環境監測
B1. 環境水質
B2. 海洋污染防治
B3. 陸源污染物
B4. 海洋廢棄物
C 海洋生態系與物種多樣性
C1. 海洋生態系
C2. 保護區與生物多樣性
D 海洋生物資源
D1. 保育類及關注物種
D2. 資源利用
E 結論與展望
E1. 海域環境
E2. 生態系
E3. 物種保育
E4. 整體評估與建議
附錄
附錄 1 、海域水質採樣監測計畫範圍與測站數量
附錄 2 、海域環境分類及海洋環境品質標準分析 (2011 至 2020 年 )
附錄 3 、全臺海洋生態系分布地點列表
參考文獻及資料來源

編/著/譯者簡介

黃向文、陳耀森、鄭光宏、蘇恆寬、馬振耀、陳鴻文、郭庭羽、楊蕙禎、柯慶麟、李芷穎、吳建勳、楊政霖 ( 依編輯順序 )
海洋委員會海洋保育署署長、科長們及承辦同仁

序言/導讀

緣起 海洋覆蓋地球約 71% 的面積,能夠吸收大量的熱量、氧化碳等溫室氣體,得以緩衝全球暖化,並提供人類糧食、航運、遊憩等多樣化功能。海洋環境面臨人類開發,陸源污染導致海洋環境劣化;工業開發以及過度捕撈、遊憩觀光減損生物多樣性、使資源量下降。而溫室氣體排放導致的暖化、海平面上升、酸化議題在在衝擊海洋生物的存續。面對全球生態環境劣化,聯合國於 2020 年提出生態系復育十年策略 ( UN Decade on Ecosystem Restoration),希望在 2021 至 2030 年間積極復育山川河海等生態系,提升生態系服務價值。 對臺灣而言,因應能源需求而積極發展的離岸風電、海域工程、港口開發,更成為地區性壓力。因此,亟需系統性且長期的監測與分析,方有可能掌握臺灣海洋環境所受到的衝擊與變化,並評量我們保育作為的成效。 有鑑於此,我們參考海洋環境全球變化趨勢,盡可能蒐集國內外近期的水質環境監測、生態系盤點、生物多樣性、生物資源利用等資料,全面向探討,期藉由現有資訊,儘可能進行客觀分析,協助大眾認識臺灣的海洋生態環境,監測其變化,做為保育措施的基礎。 本報告得以完成,特別感謝內政部、環保署、農委會及研究單位之公開資訊,以及幾位專家學者協助檢視並提供寶貴建議,報告中豐富多樣的海洋生態及保育類生物照片則感謝躍入深藍有限公司所提供。本報告相關資料及來源將放在海保署官網以及 iOcean 網頁及參考文獻,供各界搜尋瀏覽。 本報告為首次出版,資料疏漏在所難免,盼各界不吝指教,作為爾後年度修正方向。

分類 其他詳細資訊
  • 適用對象:成人(休閒娛樂)
  • 關鍵詞:海洋保育
  • 附件:無附件
  • 頁/張/片數:182
授權資訊
  • 著作財產權管理機關或擁有者:海洋委員會海洋保育署
  • 取得授權資訊:聯絡處室:綜合規劃組 姓名:梁漢偉 電話:07-3382057-262125 地址:高雄市前鎮區成功二路25號7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