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找的好書在這裡!
累計出版品總數量:113,054
:::
象徵與體物:先秦兩漢禮儀中的修身與教化觀

象徵與體物:先秦兩漢禮儀中的修身與教化觀

  • 統一編號GPN:1011100486
  • 出版日期:2022/05
  • 作/編/譯者:林素娟著
  • 語言:中文
  • 頁數:426
  • 裝訂:平裝
  • ISBN/ISSN:9789863505990
  • 出版單位:國立臺灣大學
  • 開數:23*15
  • 版次:初版二刷
  • 價格:定價$620
書籍介紹

本書在自然與身體感受性的脈絡下,思考禮儀中的象徵在修身及教化中所扮演的關鍵地位。本書溯源到文化源頭的先秦、兩漢時期,說明自然節氣如何影響身體經驗,在對天道的體察中,從而形構物的象徵與身體隱喻。本書透過秦漢禮儀中象徵的細部分析,說明象徵符號與自我的形構、身心轉化,人我關係定義以及倫理的秩序有密不可分的關係。「象徵」既反映著自然風土與物之質性,同時也反映著不同的地方文化所形成的文化心理及身體經驗。修身與教化的理想在體察自然節氣和風土、透過象徵以調節人情中亦得到實踐。

目次

目次
自序 v
導論  一、本書之研究視域 1
二、本書所涉重要概念說明 30
三、章節構思和內容說明 53
上篇 自然節氣中的體物與象徵
第一章 自然節氣影響下的豐產儀典與土的象徵演變
一、前言 67
二、春祈秋報:季節性的豐產儀典 69
三、合牝牡與豐產:土地崇拜性質演變與儀典特色 74
四、死亡與再生:替罪羊、獻祭與豐產儀式 85
五、土地象徵的權力化及符碼化 101
六、小結 104
第二章 自然風土影響下祭品象徵與體物之道
一、前言 109
二、由自然風土及身心感受思考祭祀用物 112
三、循天之道:因應節氣的祭祀用物與飲食 116
四、祭物之陰陽屬性於儀式上的運用及其反映的體物之道 122
五、飲食禮儀所具有的身心形塑義涵 135
六、小結 143
第三章 身體的象徵與象徵的身體化
一、前言 147
二、調和體氣以循天之道 150
三、食物對性格的薰染及對身體感的形塑 160
四、禮儀中象徵、隱喻之運用與情感、理念的統合 173
五、統合天地之道與情感的象徵體驗 175
六、小結 176
下篇 禮儀中的象徵、修身與教化觀
第四章  通過禮儀中的象徵與身心轉化(一):
喪禮中的身體和飲食象徵
一、前言 181
二、奠祭所反映死者存在狀態的轉變及生死觀 183
三、守喪者的飲食過渡、身心轉化及政教意義 201
四、小結 214
第五章  通過禮儀中的象徵與身心轉化(二):
喪禮中的空間象徵與倫理秩序
一、前言 219
二、亡者的空間象徵:由內向外的過渡 223
三、家屬的空間象徵:由外向內的回歸 237
四、銘旌、神主的象徵:由凶返吉的遞變 249
五、身體、空間的相互喻擬與家族關係的崩解和重整 254
六、小結 259
第六章  通過禮儀中的象徵與身心轉化(三):
祭禮中的祭物象徵與合天人之道
一、前言 265
二、齋戒的性質與齋戒飲食的特色 267
三、祭祖食物所具有的文化象徵義涵 286
四、分享神饌儀式所具有的神祕性及社會倫理義涵 303
五、小結 310
第七章 儀式中氣氛、情境的感通與修身
一、前言 315
二、以氤氳之氣味歆神、饗神 317
三、由宗族血氣的連續性至德氣的相感 328
四、 五味實氣:統合自然之氣、血氣、志意之氣的
理想教化模式 339
五、氣味的德行隱喻與身體感知 343
六、 調和氣性、和德化育:祭禮儀式的工夫義涵與
強調感通的「禮」之理想 355
七、小結 361
結論  一、本書的研究特色與旨趣 365
二、相關議題的深入和展望 372
引用書目 377
索引 407

分類 其他詳細資訊
  • 適用對象:成人(學術性)
  • 關鍵詞:禮儀,文化研究,先秦史,秦漢史
  • 附件:無附件
  • 頁/張/片數:426
授權資訊
  • 著作財產權管理機關或擁有者: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 取得授權資訊:聯絡處室: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姓名:謝依均 電話:02-33663991 地址:台北市羅斯福路四段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