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找的好書在這裡!
累計出版品總數量:114,446
:::
夢想的起點-來自國境之南的新想像

夢想的起點-來自國境之南的新想像

  • 統一編號GPN:1011100663
  • 出版日期:2022/06
  • 作/編/譯者:國立屏東大學編著
  • 語言:中文
  • 頁數:246
  • 裝訂:平裝
  • ISBN/ISSN:9786269615902
  • 出版單位:國立屏東大學
  • 開數:23.5*18
  • 版次:初版
  • 價格:定價$350
書籍介紹

國立屏東大學合校八年以來,在全體師生共同努力下,以成為區域指標大學為目標,無論在教學、研究、產學合作與社會參與等,各方面有著長足的進步,尤其在大學社會責任(USR)以及地方創生的投入,均在全國名列前茅,辦學績效亮眼。藉由採訪相關的師生同仁、校友等,敘說屏東大學邁向大學4.0,深耕在地、立足臺灣、接軌國際的各種努力歷程,突顯辦學主軸與特色亮點。

目次

校友總會理事長序─回望
校長序─八年回顧
Chapter 01:序曲─一座城市裡的新大學
01:從這一天開始
02:一加一大於二
03:站在新與舊之間
04:我那親愛的母校
Chapter 02:蛻變─打通大學的任督二脈
01:你跨域了嗎?
02:未來老師
03:下一站虛擬實境─從VAR說起
04:我們想做的不只是變形金剛
05:熱騰騰的大數據
Chapter 03:創新─立足國境之南
01:大武山下
02:在屏東學
03:高屏溪左岸的大學城
04:知識的溫柔心
05:我們讀的是幸福系
Chapter 04:跨域─無邊界學習
01:在圍牆之外(產學合作)
02:南國創生的春天
03:從USR到USSR
04:STEM在南方
05:我們在疫情之下
Chapter 05:合擊─面向世界
01:我們的視野
02:全面啟動─國際移動力
03:世界,我來了
04:世界在屏大
Chapter 06:願景─向未來出發
01:一路向前─張平沼
02:再生─黃春明
03:面向陽光的時候─黃光男
04:新世代
05:邁向未來大學
06:時間地圖─屏東大學大事記

編/著/譯者簡介

國立屏東大學,2014年8月1日由國立屏東教育大學與國立屏東商業技術學院合併成立,是全國唯一有高教、技職與師培三大知識體系融於一校的國立大學,全校有4個校區,3個主要校區均位於屏東市;設有7大學院,共32個學系、34個碩士班及1個博士班,另有附設實驗小學一所。
國立屏東大學八年來,以「從地方出發,邁向國際」的「區域教學及科研融合型大學」為定位,並以UGSI為校務發展的主軸:落實與國內外的大學進行學術交流合作(U:university);積極成為地方政府的智庫和夥伴,並爭取中央各部會特色競爭型計畫和資源(G:government);以大學充沛的學術能量和行政資源,協助社會和社區推動永續發展(S:society);並以學術研發的成果推動與產業的產學合作(I:industry)。
在UGSI的主軸下,大幅提升學校的教學研發能量,更進一步實踐大學社會責任,以邁向符合教學、研究、產學合作、實踐社會責任全方位的「屏東大學4.0」。合校八年來在各方面表現,均繳出亮麗的成績,備受社會各界肯定。

序言/導讀

八年回顧 2014年8月1日初接任本校校長,在主持第一次的行政及學術主管布達會議時,懷著非常懇切的心情告訴主管同仁們:「從這一刻起,我要開始跟時間賽跑!」當時主要是勉勵主管同仁與師生們掌握分秒,大家一起來為這個剛剛合併新設的大學共同努力奉獻。因為深知教育是百年大計,所有的發展都是一點一滴慢慢累積而成的,因此自期在任內的每一天,都要盡力為這個學校的進步而努力。 八年前也正是國內高教面臨生源減少挑戰的開始,一所新成立的國立大學在招生宣導上也因此更有其不利條件的存在;雖然有原兩校過去的輝煌歷史作為基礎,但忖度在此之前合併的學校,都還需要經過一段長時間的磨合,原來不同學校的校園組織文化又如一道鴻溝,如何構築一條無礙暢通的溝通橋樑,兼能成為融合不同意見的通衢大道,這才是個人帶領這個學校嚴峻考驗的開始。 我的職業生涯歷經非常多元,在產業、地方政府與大學所謂「產官學」三個截然不同的領域均有待過。1991年底從美國取得博士學位回國之後,我選擇留在故鄉屏東的大學任教;當年沒有選擇到其他城市的大學任教的其中一個原因,是因為在念大學之前的1973年,屏東尚未有一所所謂的大學,在地的鄉親希求過、也努力地爭取過。這個夢想一直到1987年屏東師專升格成省立屏東師範學院、四年後改隸教育部成為國立屏東師範學院。1991年,屏東農專也升格成為國立屏東技術學院。至此,屏東至少已有兩所大學等級的學院可以頒授學位,但與屏東社會各界和學校師生的夢想仍然有一段落差。 1997年屏東技術學院率先改制成為國立屏東科技大學,八年後屏東師範學院也改制成為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可是在屏東人的心目中,不管是科技大學或教育大學,都不被認為是「真正的大學」。因此兩個大學的主管、教授和校友們都各自暗中使勁,要把原來校名中的「科技」和「教育」拿掉,誰都想搶先一步變成「國立屏東大學」,並且為了這個招牌,兩校還曾演出在專利商標註冊上的爭奪戰。 隨著千禧年的到來,少子女化的浪潮襲捲而來,全國普設大學和生源劇減的結果,中後段班的私立學校開始面臨招生的壓力。另一個熱門的議題是「國立大學應依據在同一縣市和學校規模進行整併」的聲浪隨之而起,教育部因此還訂出一些指導性的整併原則。屏東地區三所國立大學均在暗中較勁,抗拒「三校整併」的學校並引進各方的影響力,因此教育部原先政策性的整併規劃遭受阻力,2008年更隨著政黨輪替而改弦更張。2011年教育部拍板定案,針對原屏東三所國立學校整併的規劃,由「一次到位」改成「兩階段」完成,並要當時的屏東商業技術學院自行決定,選擇與屏科大或屏教大合併。2011年6月透過校內師生同仁全面性的投票,屏商技最後選擇與鄰近的屏教大合併,兩校隨之展開合校的規劃,經過無數次會議的討論與妥協,最後定案的合校計畫書在2014年3月底終獲行政院的核定,並同意自當年8月1日起正式成立「國立屏東大學」。於是,屏東在地人終於圓夢了,「國立屏東大學」終於成為屏東地區第一所屬於教育部高教司的綜合大學。 2014年8月1日在教育部接受聘任後,有記者好奇的詢問,教育部自八個候選人之中選任我出任校長,是否為屏東三所國立大學第二階段的整併預留伏筆,甚至有記者問我自技職轉換跑道至高教體系,角色扮演如何調整的問題。其實,當時覺得最大的問題是,自己雖是在地屏東人,卻即將要以「外人(outsider)」的身份,單槍匹馬接掌這個完全陌生的大學。這個嶄新的大學,不僅有高教、師培體系的學生,更有約半數的學生來自技職體系,我則以「三位一體(trinity)」的概念來看待這所大學。這個合併新設的綜合大學,也在無意中已樹立了一個實驗性的先例;學校雖隸屬高教司,但約有一半的學系,卻仍以高職生為主要的招生對象,在教學方面也維持原來技職實務知能的側重。教育部當年交付的任務,並未明確地指出這個「三位一體」的大學未來應如何發展,也沒提到這個大學的體系終將如何歸屬,因為這樣的合併及運作並無前例可循。 當時兢兢業業就任校長的我,心中已確立一個清晰的學校運作與未來發展藍圖。盤點原兩校在高教及技職體系扮演的人才培育角色、在教學研究方面已形成的特色領域,以及兩校畢業校友已累積的聲譽與能量後,當時就將學校的角色務實地定位為「具特色之區域型大學」,並以「UGSI 」為學校的發展策略,期望學校能脫胎換骨朝「大學4.0 」邁進。因此,在後續教育部「發展特色大學」與「高教深耕」等競爭型計畫中,均因能精確與務實地掌握學校定位與中長期之發展方向,獲得令師生同仁鼓舞且滿意的成績。近幾年的高教深耕計畫主軸,則由「From UGSI to USR 」進化到「From USR to USSR 」,藉由教師組成之跨領域研究團隊,透過課程教材內容融入與學生參與,並引進企業社會責任(CSR )的資源,不僅能將大學能量分享至偏鄉或弱勢團體,協助其建構永續發展能力(sustainability),並將USR與SDGs (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的DNA,以潛移默化的方式植入大學生的學習歷程中。這幾年,學校的研究團隊,不僅在教育部的USR計畫中展現非常亮麗的成果,在國家發展委員會推動的「地方創生 (Regional Revitalization)」計畫中,更以通過計畫件數及金額名列前茅,去年更與中山大學合作,共同獲得國發會「南部地區地方創生輔導中心」計畫,並在本校成立專案辦公室,負責推動屏東地區地方創生業務。 合校初期,即大力整修1971年竣工並由張效良校長落款的「校友之家」,2015年12月重新啟用當日並邀集當年涓滴出資的校友代表們回校,見證這座代表過去屏師校友精神的老舊建築再現風華。整建後的「校友之家」煥然一新,並重新賦予它新的功能,除了學校「校友服務組」的進駐,校友總會也在此有了一個永久的辦公室;二樓並有四間客房,分別以「屏師」、「屏商」、「屏教大」與「屏東大學」為名。自此這座校友之家提供校友聯絡、聯誼、住宿及校友作品展出等嶄新服務,對原兩校校友的凝聚發揮了觸媒的功能,促進原兩校校友會的合而為一,並成立「國立屏東大學校友總會」,從此真正的成為一家人。校友會的融合,也給了在校學弟學妹們非常正面的示範與啟發;隨後,原兩校的學生會、學生議會,與各種性質相近的學生社團也在最短的時間重組合併,這在國內各個歷經合校的案例上可說前所未有,也為本校合校的發展運作順利成功,奠下一塊堅固的基石。 在學校治理和發展的方向與基調確定後,原兩校校友會和學生社團的緊密融合,合校運作總算在不到一年之間即能順利上路。而橫亙在眼前的就是如何進行校園組織文化的融合與重建,這是一個觸摸不到卻又是實實在在存在的問題。在合校之前,原兩校即有一定的歷史血脈與校園文化傳承,既已存在,則「尊重與包容」和「異中求同」才是組織文化融合的不二原則。因此個人始終鼓勵同仁們在教學、研究、產學合作等各方面能力求突破,走出校園連結社會,由風氣的改變形成組織文化改變的動力。八年下來,這個原本就無法一蹴可及的融合目標,逐漸可以看到其架構與成果:許多的教學實踐、研究創新和產學合作,甚至「屏東學」、USR與地方創生計畫,不僅由跨系、跨學院、跨校區的師生共同研提及執行,與他校的合作計畫也日益增多。師生積極參與國際學術合作與交流,不因疫情的影響,逐年展現蓬勃多元的成果。 在校園建築與硬體設備改善部分,屏師校區「校友之家」的重新啟用,帶來校友的溫馨認同;「敬業樓」、「科藝館」與「表演廳」內外的整修,讓鄰近社區民眾頓覺校園煥然一新;學生宿舍「復旦樓」與「光華樓」外觀整建與室內設施的更新,不但賦予舊宿舍新的生命,更讓住宿同學有了在校園內第二個家的感覺;「六愛樓藝文中心」的增設,讓視覺藝術系的師生、校友及各界藝術家,多了一個寬敞舒適的藝術展演空間,加上音樂系師生在台北、台中、高雄等地的國家音樂廳多場精彩的演出,學校於110年度獲得教育部的「藝術教育貢獻獎」殊榮。在屏商校區部分,十二層樓高的「圖資大樓」,內外經過整修之後猶如新建;嶄新啟用的「第二宿舍」綠色建築配合增建「生態池」的景觀,除獲得入住同學的肯定外,也獲得2021年建築雜誌譽評為當年台灣十大最佳建築;環校園步道舒適的鋪面,造型新穎顯眼的風雨球場,以及國際足總FIFA認證的人工草皮足球場等運動設施,更是提供師生同仁舒心運動的最佳場地;另外設置「VAR體感研發中心」、「智慧機器人手臂實驗室」、「不動產大數據估價中心」等,在相關專業領域均屬最先進的教學研究設備;活動中心「學生社團辦公室」的整建,讓每一個社團有自己煥然一新的家,更促成多個社團獲選為教育部之績優社團獎勵。在民生校區部分,2016年建成的「學習輔助犬中心Learning Assistant Dogs」,成為國內特殊教育的先驅者,並能與國際相關組織接軌;學生宿舍內外的整修,校園的綠美化,都有師生與社區民眾的高度肯定;「校史館」的新設,將學校歷年的重大事蹟沿革及歷史文件,以及歷屆校長、校友等資料,以實體或數位方式呈現,吸引著每一位回校訪問的校友或退休師長,從中追尋當年留在校園中的青春與美麗的回憶。 國際化為大學當前最重要的課題,秉持「教育是最具經濟效益的外交」之信念,為了推動屏東大學「教育國際化+國際化教育」,個人與行政、學術團隊在合校八年來,致力於國際姊妹校拓展與師生國際學術交流合作。近年來,學校每年均利用校慶活動,辦理「亞洲校長高峰論壇」(Asia Presidential Summit Forum),每年均吸引數十所海外姊妹校共襄盛舉,成為學校年度最重要的國際學術活動,此外亦鼓勵各學院與各學系爭取主辦各種專業領域之國際研討會。即便在2020年初迄今,全球遭遇COVID-19疫情的嚴峻挑戰,實體國際交流活動無法執行,但透過以線上拜會或國際視訊會議模式,仍然持續保持與國外大學的聯結。目前學校有將近200所國際姊妹校遍佈各洲,師生藉此管道進行國際學術交流合作等活動,創造教師和學生走上國際舞台的機會。此外,與國外大學簽訂雙聯學制,提供學生多元升學管道,開拓國際視野以及增加國際競爭力。 在落實推動學校的國際化政策下,積極鼓勵教師帶領學生申請教育部學海飛颺、學海惜珠、學海築夢等國外見習、實習及遊學計畫,並參與無國界師資及國際史懷哲計畫等,為學生開拓國際視野與增進全球移動能力(Global Mobility)。新設之國際學院,並獲教育部同意增設「STEM教育」和「資訊科技與應用」2個國際碩士學位學程,以及「應用科學」國際碩士與博士學位學程等。2021年起增設「大武山學院」,其下設有「EMI發展中心」,配合行政院「2030 雙語國家政策發展藍圖」之推動,以「師生共構 EMI 永續發展校園」為雙語人才培育願景,並將 EMI 課程推動列入學校中長程發展計畫,宣示英語為校園第二正式語言;另設置「大武山社會實踐與永續發展中心」,除負責教育部USR計畫與國發會地方創生計畫之執行與推動外,並逐步扎根青年學子,透過教學與實作課程,落實聯合國SDGs永續發展目標與國際ESG規範的達成。 在推動大學國際化的同時,個人始終堅持大學在地社會責任的實踐,並持續關懷弱勢學生。透過爭取校友、產官學各界的認同,在偏鄉教育、弱勢扶助等面向未曾暫停腳步。教育部國教署偏鄉學童英語提升計畫「英語學伴:大手攜小手」,是由個人擔任計畫主持人,與前政大外語學院院長陳超明教授合作,聯合本校與屏東和雲林地區之5 所大學,聘用大學生擔任「學伴」,深入當地偏鄉中小學,六年來已輔導將近千位學童,提供弱勢地區的孩子有更多英語學習的資源和機會。 此外,國際扶輪3510地區與本校英語系、應英系合作,針對屏東、東港、佳冬地區幾所小學,協助提升學童英語學習的興趣與成就。這兩項計畫也是學校配合政府所推動「2030台灣雙語國家計畫」向下扎根的行動,更是大學社責任實踐的具體表現。在推動「築夢展翼翻轉計畫」部分,持續爭取各界捐助獎學金,鼓勵本校經濟弱勢學生以「學習取代工讀」的輔導機制,使其得以同時兼顧課業與生活所需。「張平沼總裁暨陳淑珠董事長伉儷獎助學金」、「元源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偏鄉弱勢教育獎學金」、「亞德客有美助學金」、「李高祖先生紀念獎學金」等,皆是校友、業界對於屏東大學努力發展的大力支持。近年來,本校有多名外籍碩博士生,先後獲得中華扶輪教育基金會之高額獎學金,更讓學校的優秀國際學生在學習與生活上無後顧之憂。屏東大學不僅以積極栽培在地優秀青年為使命,更促進大學的國際化,藉以提升師長們之專業學術能量,同時培養同學們的國際觀與國際移動力;個人相信在大學國際化的薰陶與專業學術能力的養成下,「只要海水可聯結的國度,都是未來台灣年輕人可以立足之地」。 八年瞬間即將過去。回顧初任本校首任校長時,心裡還是有所忐忑。肩負著在地鄉親與社會大眾對屏東地區第一所綜合大學的期待,個人從未懈怠,這段期間在所有學術及行政主管團隊、師生同仁們的共同努力之下,這所合併新設的大學,已堅定穩健地跨出合校成功的第一步。然而,教育是百年大計,在教育這個志業上,個人一直以證嚴法師在1991年獲得菲律賓「麥格塞塞獎」時的感言:「天下事不是一時一人做的,而是一人接一人,一代接一代相繼完成的……。」為推動校務的最高方針。八年來在跟時間賽跑的這個漫長艱辛的歷程中,我沒有讓時間白白地流過,我自認已經很用心盡力地跑完第一棒。然而學校還是有諸多校務發展的待辦工作,只有接棒者的睿智大度與接續主管團隊、師長同仁們無私無己的熱誠付出,才能讓這個大學未來持續地發展與進步,「成就屏東大學、成就每一位師生同仁!」 利用本書序文的篇幅,我真摯地感謝所有過去、現在與未來為這個學校付出心力的同仁們,尤其感謝這八年來支持校務推動與曾經一起打拼的團隊。夢想絕對會因為我們始終的堅持與努力而實踐,「心寬天地寬」! 國立屏東大學 第一、 二任校長 古源光 2022年5月

分類 其他詳細資訊
  • 適用對象:成人(學術性)
  • 關鍵詞:國立屏東大學,合校,大學社會責任,地方創生
  • 附件:無附件
  • 頁/張/片數:246
授權資訊
  • 著作財產權管理機關或擁有者:國立屏東大學
  • 取得授權資訊:聯絡處室:秘書室 姓名:國立屏東大學 電話:08-7663800-14105 地址:屏東市民生路4-1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