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找的好書在這裡!
累計出版品總數量:114,446
:::
縮短臺灣健康不平等之政策研議

縮短臺灣健康不平等之政策研議

  • ISBN/ISSN:9786267260357
  • 出版單位:衛生福利部
  • 開數:18開
  • 版次:初版
  • 價格:定價$250
書籍介紹

19-20世紀,歐洲流行病學專家Sir Edwin Chadwick等人發現疾病的盛行率及死亡率與社會階層呈現高度相關,於是改革英國濟貧法和城市公共衛生。之後2004年世界衛生組織成立「健康社會決定因素委員會(Commission on Social Determinants ofHealth)」,開始系統性地收集以社會決定因子改善健康不平等的證據和提出相關策略,並於2008年出版一份「用一代的時間弭平健康落差(Closing the Gap in a Generation)」報告。至此世界各國紛紛開始以社會決定因子概念,推動縮短健康不平等的相關政策和行動方案,聯合國並於2015年將健康公平概念納入2030永續發展目標內。
臺灣衛生福利部針對醫療資源不足地區,長久以來一直有推動相關人力培育及醫療費用補助等相關政策和計畫,惟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與英國倫敦大學健康平等學院於2017年合作出版的《臺灣健康不平等報告》仍指出,臺灣的健康差距持續存在,其影響因素包括地區社經條件、教育程度、職業及鄉鎮剝奪指數等社會決定因子。有鑒於此,我們以世界衛生組織2010年的健康之社會決定因子的行動概念框架,重新檢視我國健康不平等的政策治理,並透過分析政府公開資料和收集利害關係人與專家的意見,從社會經濟和政治機制、社會經濟階層和醫療衛生系統等面向,確認影響健康最弱勢地區的社會決定因子,再據以提出政策治理與縮短健康差距的優先策略建言。
本建言書的政策研議過程中,承蒙衛生福利部及臺東縣政府相關單位和當地許多利害關係人協助收集資料,以及國衛院論壇的委員們和本計畫邀請的專家學者們的不吝給予指導建議,在此誠摯地致上感謝。最後也期望此本縮短臺灣健康不平等的政策建言書,能作為中央和地方政府未來施政之參考,以實踐健康公平社會的永續發展目標。

目次

院長序 梁賡義
4 總召集人序 吳成文
6 議題召集人序 黃達夫
11 縮短臺灣健康不平等之政策研議委員名單
13 第一章‧前言
第二章‧以社會決定因子縮短健康不平等的概念架構
17 第一節 健康之社會決定因子的行動概念框架
19 第二節 健康不平等的政策評估
23 第三節 以健康識能賦權於民
第三章‧國內外消弭健康不平等之政策推動概況
27 第一節 英國消弭健康不平等之政策推動概況
29 第二節 澳洲消弭健康不平等之政策推動概況
30 第三節 美國消弭健康不平等之政策推動概況
32 第四節 加拿大消弭健康不平等之政策推動概況
34 第五節 臺灣消弭健康不平等之政策推動概況
第四章‧政策研議的概念架構與方法
37 第一節 概念架構
38 第二節 行動方案名詞定義
39 第三節 研究對象
40 第四節 研議方法和過程
第五章‧臺灣健康不平等背景
45 第一節 社會經濟和政治機制背景
52 第二節 臺灣的健康成效
55 第三節 社會決定因子與臺灣健康不平等現象
第六章‧臺灣健康最劣勢地區與最優勢地區的
健康差距探討
59 第一節 健康之社會決定因子的分析比較
92 第二節 健康之社會決定因子對健康福祉公平的影響
96 第三節 健康識能
102 第四節 健康最弱勢地區的自覺健康之社會決定因子
第七章‧縮短健康不平等的政策策略探討
111 第一節 國家健康平等的政策治理及指標監測
115 第二節 健康不平等的指標監測
125 第三節 健康識能
128 第四節 慢性病管理與照護品質
130 第五節 醫療可近性
133 第六節 醫療人力與品質
136 第七節 經濟保護
第八章‧建言
141 第一節 臺灣健康不平等之政策治理
145 第二節 縮短臺東縣與臺北市健康差距的政策建言
157 第九章‧總結
159 附錄一‧焦點團體訪談大綱
165 附錄二‧健康識能機構自評表

編/著/譯者簡介

議題召集人
黃達夫 醫療財團法人辜公亮基金會和信治癌中心醫院院長
議題委員(依姓名筆畫序)
江東亮 國立臺灣大學 公共衛生學院 健康政策與管理研究所教授
呂寶靜 國立政治大學 社會工作研究所教授
王國羽 高雄醫學大學 醫療社會學與社會工作系教授
吳肖琪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 衛生福利研究所特聘教授
王智弘 美國史丹佛大學醫療政策研究所
美國史丹佛大學醫學院醫療預防及成果政策研究中心副教授
温啟邦 國家衛生研究院 群體健康科學研究所名譽研究員
游麗惠 醫療財團法人辜公亮基金會和信治癌中心醫院健康醫學中心召集人

序言/導讀

世界衛生組織憲章明述:「每一個人不分種族、宗教、政治信仰、經濟或社會條件,都享有最高可能水準健康之基本權利」。然而隨著經濟的發展、居住環境及收入的差異,慢慢地人民獲取健康的權利發生差異,造成健康不平等現象;也就是在不同社會群體中,健康狀態出現非必要且可避免的差異,而最重要的健康結果差異,則包括可以避免的死亡、疾病、殘疾、痛苦和不適。 影響健康結果的主要因子是社會決定因子(Social Determinants ofHealth, SDH),例如收入與社會保護、教育、失業與工作保障、工作環境、食物供給、居住環境、早期兒童發展、社會支持與融入、結構性的衝突及獲得有品質的健康服務等。社會決定因子對健康結果的影響高達30-55%,遠比醫療保健或生活方式的影響更大。因此,世界衛生組織呼籲,各國應該採取積極的措施及政策來消弭及減少健康的不公平。另聯合國所訂的2030年永續發展17項目標(2030 Agenda for SustainableDevelopment Goals),也有8項是與健康不平等的社會決定因子相關,例如目標1、消除各地一切形式的貧窮;目標3、確保健康及促進各年齡層的福祉;目標4、確保有教無類、公平和高品質的教育及提倡終身學習;目標5、實現性別平等,並賦予婦女權力;目標8、促進包容且永續的經濟成長,達到全面且有生產力的就業,讓每一個人都有一份好工作;目標10、減少國內及國家間不平等;目標11、促使城市與人類居所具有包容性、安全性、韌性及永續性;及目標17、強化永續發展執行方法與活化永續發展全球夥伴關係,由上述目標可見增進健康平等已經成為各國永續發展的重點目標。 世界衛生組織指出,推動健康平等應該是全國上下之共同目標,且推行時應採行全政府及全社會概念,從執政掌權者的承諾、政府跨部會整合及合作,到與各專家團體組織、利害關係人、民眾等一起攜手合作推動計畫。另相關的實證亦指出,解決健康不平等問題應從社會決定因子著手,且從整個生命歷程推動計畫,執行計畫時應建立健康測量指標及評值的體制,以作為下次推展計畫的實證參考。 我國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以下簡稱衛福部國健署)與英國倫敦大學健康公平學院合作出版的《臺灣健康不平等報告》指出,臺灣境內仍有持續且廣泛的健康不平等現象,且社經條件、性別、鄉鎮剝奪指數程度、教育程度及職業等社會決定因子是影響平均餘命、健康餘命和嬰兒死亡率等健康指標差異的關鍵決定因子。近年來我國政府各部會針對健康不平等問題,在教育、交通、就業、社會福利及醫療等方面,也陸續訂修一些特別法和政策,例如為實踐教育機會平等,教育部訂定偏遠地區學校教育發展條例;為改善偏鄉交通,交通部推動多元彈性運輸方式;為穩定地方就業,勞動部開發多元就業開發方案;特別是主管國人健康的衛生福利部,更是針對醫療資源不足地區推出多項計畫,例如「原住民族及離島地區醫事人員養成計畫」、「原鄉健康不平等改善策略行動計畫」、「資源不足地區之醫療服務提升計畫」等等。 近十多年臺灣民眾的健康狀況已有顯著進步,雖然2019年國人整體的零歲平均餘命來到80.86歲,但是縣市間仍明顯存在差異,例如最低和最高平均餘命的臺東縣(76.33歲)和臺北市(83.86歲)之差距達7.53歲。因此,本計畫將探討我國推動健康不平等的政策治理,並進一步以健康最弱勢地區臺東縣與健康最優勢地區臺北市作為研究對象,分析並確認健康不平等關鍵之社會決定因子,並檢視健康福利政策計畫與關鍵社會決定因子之間的相關性,進而研議縮短臺東縣健康不平等的政策建言,以作為其他健康弱勢地區複製政策之參考。

分類 其他詳細資訊
  • 英文題名:Policy discussion on shortening health inequality in Taiwan
  • 出版品網址(線上版或試閱版):連結
  • 適用對象:成人(學術性)
  • 關鍵詞:1.公共衛生 2.國民健康管理 3.臺灣
  • 附件:無附件
  • 頁/張/片數:186
授權資訊
  • 著作財產權管理機關或擁有者:衛生福利部
  • 取得授權資訊:聯絡處室:綜合規劃司 姓名:鍾權鈞 電話:049-2332161-3503 地址:臺北市南港區忠孝東路6段48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