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籍介紹
本書的論文主題涵蓋「臺灣美術史」,以及臺灣美術與國際間的連結與交流等較宏觀的主題。也介紹重要藝術家、深入剖析臺灣前輩藝術家和當代藝術家的創作風格,並探討臺灣美術史重要議題。藝術創作很美很動人,我深信,有了文字旁釋旁證更會提升其動人之美。藝術史是作品與詮釋合作下的共振歷程,缺一不可。藝術評述與研究扮演著作品與觀(讀)者之間橋梁的角色,運用文字敘述將藝術的意義予以剖析、詮釋。這些藝術著述留下文字痕跡,假以時日,將成為台灣美術發展的重要深度紀錄與文獻評述,出版後並可作為藝術史、評論之教材與研究參考,更突顯1955年藝專成立到現在的台藝大在藝術教育發展與台灣美術史的重要功能與貢獻。
目次
目次
天佑台藝 必有文曲—自序
鐘有輝序
林永發序
壹、論文篇
一、建構以台灣藝術史為核心的同心圓美感教育
二、百年松風,如何聽濤?蕭如松藝評考察與臺灣美術史
三、以美育為基礎的藝術革新推動者—姚夢谷
四、台灣的「傅抱石現象」
五、鍾正山在台灣的藝術足跡—台馬藝術交流史之案例考察
六、「中國雕塑」、「現代雕塑」與「中國現代雕塑」—戰後臺灣雕塑觀念的重整(1950-1980)
七、緣與運—蒲添生的《妻子》塑像
八、揮灑之美—黃進龍的藝術痕跡
九、靜觀佳興‧形外變態:董小蕙的後院影舞與現代清供
貳、論藝篇
一、台灣美術發展概論
二、在地與國際:臺灣美術史建構的區域連結
三、想法決定結果:我如何書寫台灣美術?
四、為什麼臺灣藝術史很重要?
五、靜觀台灣之景
六、後解嚴:台灣藝術更自由、更自主、更自信?
七、寶島.聲音.美術館
六、後解嚴:台灣藝術更自由、更自主、更自信?
七、寶島.聲音.美術館
八、再見.懷念:寶島美術館四年回顧
九、深緣李梅樹—戰後台灣現代藝評與「本土新派」
十、昨日過後—林玉山在「正統國畫論爭」中的態度
十一、風景歌聲—楊三郎的繪畫特質
十二、花容不失色—胡克敏花藝水墨析賞
十三、水墨山水的「格局者」—羅振賢
十四、藝術之愛 愛的藝術—鐘有輝.林雪卿
十五、筆墨趣味 畫意詩情—蔡友的水墨心境
十六、章法自在 湖光優游—林章湖的書畫創
十七、把書法推向極限的人—杜忠誥
十八、分析性的山水—林永發的筆墨天地
十九、圍觀與俯瞰—莊伯顯鄉土水墨的視野
二十、從鄉野到圖騰—張韻明的藝道人生
二十一、宇塵微痕—黃騰輝的奇藝旅程
編/著/譯者簡介
主要專長:台灣美術與文化認同,風景畫論,後殖民視覺文化論述,藝術與文化社會學,視覺文化,藝術批評研究。
現任
國立歷史博物館館長(2018/2/12-)(文人字1072004947)
澳洲國家大學榮譽教授 (2016/6/1~2022/5/30)
台藝大藝政所教授
藝術家雜誌「藝術野臺戲」專欄作者
序言/導讀
天佑台藝 必有文曲—自序
為開發與記錄台藝大教師學術研究潛能,台藝大圖書館前趙慶河館長和五南出版社合作專書系列,美意也是美藝。當呂允在館長邀約我參與,一句類似這樣的話讓我無法迴避;「在台藝大服務這麼久,在外面出版這麼多,應該可以在學校出版一本書。」於是,我思考如何善意回應。這本書的誕生源於此,也是緣。
回想起來,我的學術生涯的確是從台藝大出發的。2006 年2 月來此之前,我在南藝大兩年半,算是沉潛時期,一些學術寫作不算成熟,堪稱練筆而已;北藝大半年則是「沾醬油」時期,菜鳥助理教授的我被當年校長壓榨行政工作,無法喘息,當然幾乎沒有半篇文章產出;再往前,我在國立歷史博物館展覽組待了半年,策了兩檔展覽,附帶一些策展研究,也從博士論文延伸出幾篇文章,獲得2004 林玉山學術論文獎,記得是從林大師手上接受此榮譽,備感榮幸無限懷念(那一年他仙逝)。算一算,截至2024 年,筆者在台藝大18 年,其間到澳洲國家大學(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擔任教育部台灣講座3 年(2010-2013),擔任史博館長4 年(2018-2022),如果從我的發表紀錄來看,也印證不論學術養成或行政歷練都和台藝大有關,也是專業逐漸成熟的階段。我的14 本專書出版或多或少和位於「板橋城」的這座藝術學府有連結,舉例而言:
《台灣美術四論:蠻荒/文明,自然/文化,認同/差異,純粹/混雜》(2008)
《傅狷夫行草字編》(2009,國立台灣藝術大學出版)
《藝術的張力:台灣美術與文化政治學》(2010)
《符號.跨域.廖修平》(2016)
《台灣美術新思路:框架、批評、美學》(2017)
《前瞻.文墨.黃光男》(2020)
《氣韻生動與現代性》(2024)
第一、三本是升等副教授、教授的論文集,書名裡的傅狷夫是眾所周知,現在諸多台灣書畫名家的大老師(傅家水墨,有時戲稱「藝專幫」),1 而廖修平是台藝大版畫教授鐘有輝的老師,黃光男是台藝大黃金時期的校長,也是當年畢業第一名的傑出校友,是我的老師。除此之外,因地緣(工作環境)與人緣(互動夥伴)之故,一些藝術評論也和台藝大創作者有關:張隆延(第二任校長)、李梅樹、傅狷夫、施翠峰、楊英風、胡克敏、羅振賢、鐘有輝、蔡友、張韻明,還有早期雕塑科的吳樹人、游祥池等。我的藝術論述與書寫,除了個人學術興趣與專長訓練之外,其實頗為隨緣,就是因緣際會下的結果。有邀約又符合我的興趣與專長,一拍即合,假以時日這些文章便一篇篇地出來。
藝術創作很美很動人,我深信,有了文字旁釋旁證更會提升其動人之美。藝術史是作品與詮釋合作下的共振歷程,缺一不可。藝術評述與研究扮演著作品與觀(讀)者之間橋梁的角色,運用文字敘述將藝術的意義予以剖析、詮釋。這些藝術著述留下文字痕跡,假以時日,將成為台灣美術發展的重要深度紀錄與文獻評述,出版後並可作為藝術史、評論之教材與研究參考,更突顯1955年藝專成立到現在的台藝大在藝術教育發展與台灣美術史的重要功能與貢獻。
我以〈天佑台藝 必有文曲〉為題,有雙關意涵,另外呼應書名《臺灣藝象》。從藝專升格的台灣藝術大學簡稱台藝大,甚至可再簡化為台藝。台藝也可以說是台灣藝術,意味著台灣藝大其實也是戰後台灣藝術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文曲星是神話中具有浪漫才華而主管文運的星宿。台藝大和台灣藝術若有天護,那位護靈必定是文曲星,透過論述溝通意義、確保藝術的價值,世代傳承,子子孫孫永保用。
奉勸努力的創作者們,不要相信沃霍爾(Andy Warhol) 說的:「不必注意評論者寫你什麼。」或竇嘉(Edgar Degas) 所言:「笨蛋才會相信評論者,為何要接受?」事實上歷史留下來關於他們的評論可謂汗牛充棟,用來見證其藝術創作的深刻甚至偉大。其實,藝評不是創作者的指導語,也不是在旁邊指指點點的閒言閒語,藝評是藝術知識的建構材料。藝術家不能忽視它,因為今天的藝評是明天的藝術史內容。藝術世界就是這樣發展的,沒有文字留下紀錄,將遺留一團迷霧給後人,年久失修(修文)後將為人所淡忘。我常有這種經驗,探尋某些過往台灣藝術家的資料極為匱乏,努力尋找之餘不免替創作者們感到惋惜。如果當年能重視藝評,請執筆者撰寫些文字留給後人,也許如今藝術地位或命運大不同。這就是藝術評論的力量,不僅在當下發酵,更是在未來,還有將在過去發光。恭喜這篇文集裡的藝術家們至少在創作過程中留下文字為載體讓後人可以入門道地了解賞析,而不是看熱鬧或「笑問客從何處來」的滿頭問號。
我把我的筆耕區分為三塊:學術論文,內容和敘述的濃度都很濃,當然「含金量」也高,目的是對藝術學研究有貢獻,本書「論文篇」屬這一類;藝術評論,引介與詮釋創作與創作者,風格較為平易近人,但修辭也有一定的經營,展現作者文字的經營能力,也是未來進一步學術研究的文本材料,本書「論藝篇」屬這一類;文藝評論則是針對時事針砭褒貶,最為平白直接可讀,筆者的專欄和媒體投書屬於這類,將來也會集結出版。三種藝術書寫,目的、內容、對象都不同,都是藝術溝通的形式。本書區分「論文篇」與「論藝篇」,除質量的差異,議題性與目的性也有所不同。學術論文主要藉由問題意識與釐清更深入地探討以裨益專業領域的知識辯證與生產;而論藝篇主要在評介藝術作品、藝術家與藝術故事,橋梁腳色多於探論功能。當然,論文篇也有評藝的色彩,論藝篇則是微型的論文或論文的雛形。
對於撰寫者我而言,每篇文章當是和藝術家及其作品的深刻對話,因為這都是動人的故事。藝術史學者龔布里區在名著《藝術的故事》開門見山:「真的沒有藝術這回事,只有藝術家們。所謂藝術作品不是些神秘活動的結果,而是人為了人所製造(書寫)的事物。」藝術是人生,人生也是藝術。藝評寫作也是主體性的現身,展現書寫者的身影,即藝術見解。過程中,有時靈感豐沛,時而腸思枯竭,不斷經歷酸甜苦辣、跌宕起伏,倒是甘之如飴,頗為享受。
藝術家用畫筆在畫布(或空間或載體)耕耘,精神與心力可佩;同樣的,藝術論述者的筆耕也相當辛苦而默默。我曾經初步算過,若是很寬裕的一整天,大概只能寫出像樣的成品千把字(還不計資料收集、閱讀與分析的時間)。這本文集包含9篇論文、21篇長短不一的藝評共計20萬字,大約需要200多天,雖不至於嘔心瀝血(會注意不要過勞),苦心經營倒是不誇張。2017年到2024年(之前已集結成冊),每一篇文論,都是和創作者經歷虛擬式促膝長談下的成果,是身為作者的我進入藝術家們藝術世界的形式與內容,自己首先成為寫作者的藝術歷練,隨後和願意閱讀的讀者們分享。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我是以謹慎的態度來經營文字,盡可能以精準的用詞描述所知所感,以公正客觀的態度對待檔案資料、作品和創作者。因為是親身經歷,每篇的主角或主題都有鮮明的取向或問題意識,回看每一篇,那些體驗都歷歷在目。
有些整體的觀察,特別是對台灣美術發展命運,有著〈為什麼臺灣藝術史很重要?〉的真切關懷。因緣際會製作與廣播「寶島美術館」(教育廣播電台)的經歷也成為筆者獨特的藝術傳播分享。榮獲2021年第56屆廣播金鐘獎「藝術文化」節目主持人獎(「寶島美術館」),絕對是獨特的經驗—以臺灣台語介紹台灣美術與文化故事,夠對味吧?我深信,藝術革命尚未成功,台灣藝術同好仍需以各種方式繼續努力論述。個別創作者的文論也都有獨特的故事。以台藝大為例,李梅樹是台藝大重要的領航者。因為他,台藝大和台藝史緊緊地連結在一起。繼承傅狷夫寫生精神的羅振賢院長,其雲濤氣韻絕對是水墨山水的「格局者」,開創了別緻的山水風格。也是台藝大水墨教授,蔡友的水墨心境清雅柔美,也是台灣水墨界上的另一位重要代表。鐘有輝老師是過去台藝大版畫所的中流砥柱,傳承了廖修平現代版畫的精神。賢伉儷都是版畫創作者,婦唱夫隨,藝術故事特別有情調。早期以鄉土詩情創作成名的台藝校友張韻明,創作路線多樣而具原始爆發力,代表台藝大的創作能量。〈「中國雕塑」、「現代雕塑」與「中國現代雕塑」—戰後臺灣雕塑觀念的重整(1950-1980)〉長篇論文爬梳台灣雕塑發展史中藝專雕塑科(台藝大雕塑系)所扮演的關鍵角色與重要地位。戰後台灣雕塑能如此蓬勃發展,這些台藝大前輩功不可沒。這本文集在成為台藝大圖書館出版品,裡頭記述一些台藝藝術家的藝術成就與故事,選集之目的昭然若揭。
本論文集以純文字出版為主,除經費考量,也順勢強調藝評的敘述力量與想像力可以獨立存在無須插圖。若要了解被述創作者基本背景,網路發達、手機方便的時代,應該很容易補充所需資料。過去以來出版14 本書都是圖文並茂,這恐怕是第一本也是可能是絕響,算是低調嘗試,不算奢華。
最後,我要感恩黃光男校長當年讓我到台藝大開辦藝術管理與文化政策研究所博碩士班,我的磨練與成長都在這裡,以這本小文集向學校聊表心意。感謝我尊敬的鐘有輝教授、林永發教授賜序美言。書裡書外的師友同好,除了給我機會「練筆」之外,也為台藝(台藝大、台灣藝術)留下雪泥鴻爪,終將匯集為美麗動人的台灣藝術景觀。我的藝評文字是向這些創作者們致敬的吉光片羽。
分類
其他詳細資訊
- 適用對象:成人(學術性)
- 關鍵詞:藝術史、評論、賞析
- 附件:無附件
- 頁/張/片數:352
授權資訊
- 著作財產權管理機關或擁有者: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 取得授權資訊:聯絡處室:
姓名: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電話:
地址:新北市板橋區大觀路一段59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