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找的好書在這裡!
累計出版品總數量:114,782
:::
那些後到的人:高雄以住代護、新世紀裡的陸海空眷村故事集

那些後到的人:高雄以住代護、新世紀裡的陸海空眷村故事集

  • 統一編號GPN:1011301930
  • 出版日期:2024/12
  • 作/編/譯者:郭銘哲
  • 語言:中文
  • 頁數:304
  • 裝訂:平裝
  • ISBN/ISSN:9786267267448
  • 出版單位:高雄市政府文化局
  • 開數:32開
  • 版次:初版
  • 價格:定價$420


書籍介紹

成為所有人的眷村
以前是時代裡的長程遷徙,如今是在夢想中嘗試落地,
新世紀眷村裡所謂的「大江南北」正在重新被定義。
那些透過以住代護後到的人們,廣義來看他們也是眷村裡第三代的新移民,這本書重點即聚焦在看著他們如何透過一雙雙樸實的手投入屋舍修整,又是如何在進駐後,和自己對話,和場域對話,和人生對話。高雄這座城市正在展望下一個百年,城市輪廓方方面面,必須不斷去雕,去塑,文資法有其框架,政策有天花板,進駐者各有想法,但在全新眷村風貌形成之際,惟有把所有認同的人都拉進來,讓基數不斷擴大,才是城區共生的長遠之道。
當人與屋舍磨合掉了各種細縫,這些後到的人,說出的全新故事,就像在歲月的長河中繼續注入活水的涓涓細流,先來的人,留下了珍貴昨日,後到的人,繼續往明日裡探索。當帶著偵探之眼入村,所有在隱晦處銜接上的都值得被我們好好留下,因為那會帶我們去到更遠的地方。

目次

||村民再定義||
鳥眼╳美麗時光Maritime B&B 隱藏在村子裡直通物候學的神祕棲地繁衍
||蹭個好食光||
旅程╳ Donkey Lab 驢子實驗室 上得了的動物奇幻方舟
混融╳可可米果 CoCoMego 有角色扮演的上海味眷村菜小廚料理
私房╳梁弘文物修復工作室 吃一碗古物修護師的銷魂煙火牛肉麵
跨域╳索卡藍帶廚坊 La Socca Bistro de style familial 夜京都裡遇見帶搖滾魂的預約制法餐私廚
||村裡窩窩||
交換╳ Here sleep 底加睏眷村民宿 不過就是換個家繼續生活
共生╳窩囊Warm House ╲ 滷嬌似妻╲ Creasure 永遠暖活如夏的女子不廢夢遊小窩
玩心╳ Goonnight Hostel 軍旅舍 Have a goon night and goon life
||村子內的野放靈魂||
母土╳樂聲手釀綠屋 釀情釀愛釀時光的四口手作之家
行動╳流動部落╲屋合之眾 從一場場社會實驗裡玩出的我到我們
鑰匙╳ 1955 誠正眷味 家的形狀是粉紅大象裡的愛與想像力
實驗╳萬事屋 BansuHouse 框架外自由的巨型能量場
載體╳有樹,好學院 黃埔裡的挪威森林,抵達也好,迷失也罷
||看我眷村七十二變||
解構╳越界結構技師事務所 減法原則,讓房子做回它原本的自己
神護╳下港人文化工作室 共振在地民俗信仰文化的秘密基地
成雙╳眷戀小囍室 上沖下囍好事連連的甜蜜窩
原點╳洪根深 墨鳴其妙藝動基地 當代水墨巨擘畫筆下的豪情之路
絲纏╳翁國嵩金屬線狀塑形 在神佛、精靈、鬼妖、凡人之間凝視生命的樣態
基地╳看不見電影工作室╲溺斃巨人 人生才是最難以預料的大型片場
||時間的縫隙||
演化╳高雄市鳳山區黃埔眷村發展協會 眷村宇宙裡數不盡的星星
滿堂╳象鼻堂 Ganesh Store 來去之間舊物與故事撐開的隱世樂園
||後記
成為所有人的眷村: 在時代裡混血,從屋舍與人、人與人,一窺歲月長河那些始終流動著的自主、對視與凝望

編/著/譯者簡介

作者 郭銘哲
高雄人,1982年生,高雄養成,高雄中學畢業,現長居高雄,造訪過23國,喜歡流連於各國老城區,探索在地人文、風土與傳統飲食。
作家、自由文字工作者、品牌規劃師。已出版七本文字作品,現為高鐵TLife雜誌、微笑台灣等專欄作家,文章散見各媒體。作品曾獲2014、2015年德國法蘭克福國際書展、墨西哥瓜達拉哈拉國際書展選書,並榮獲2018年書寫高雄文學創作獎助計畫、2023年書寫高雄出版獎助計畫。2022年作品《雄好呷》由好事集劇團改編為舞台劇作品《好食在—回味》。2024年《雄合味》獲選進入文策院「文化黑潮之拓展臺流文本外譯 Books from Taiwan(BFT)2.0 計畫」之「文學/非文學冊(全譯本)」類別。
著有《那些後到的人》、《雄合味》、《大澳》、《雄好呷》、《西島撕落》、《上帝的黃金積木埃及》等。

序言/導讀

後記 成為所有人的眷村: 在時代裡混血,從屋舍與人、人與人, 一窺歲月長河裡那些始終流動著的自主、對視與凝望 眷村是時代下的產物,因著人的需求,成為聚落。聚落能發揮功能是因為有人,屋舍的建築為那些遷徙而來的人實現終得以落地的想望,也替那些離開的人在曾經擋蔽過的風雨中覓得意義。不論人從何而來,未來會走往何處,裡頭都伴隨著許多未可知的因素,但歷史都在持續地向前推進,一代人與一代人,對應出了時空變換下無數的先來與後到,當屋舍是那個載體,從它身上通過的來與去,都讓空間裡的每個角落變成了氣味與痕跡的隱喻。 整本書的內文曾被進駐者們提到無數次的概念,前人在此安生過的日常鑿痕,後到的人是無法全然抹去的,只會在那些看不見的地方層層交疊,在時代裡混血。進駐者在當下與屋舍主動建立起任何關係時,也像是同時在和過去對視並扣問著未來,不論各自揹負甚麼動機和甚麼理由先後來到村子裡相遇,當回頭凝望,你我終將都是過客,生命是輕飄的塵埃,只有屋舍才是那個需要守護,永恆而靜定的見證者。 若以台灣的時空背景論,眷村之所以形成,其中自主、對視、凝望可說交錯得特別複雜而劇烈。從日治到戰後,每個時期屋舍的配置與使用,都有歷史脈絡可循,首先在一九八○年,國防部以行政辦法開始思考推動老舊眷村的拆遷與改建事宜,時間來到一九九六年,具備法律位階的《國軍老舊眷村改建條例》三讀通過後,眷改的腳步持續加快,也讓許多以眷村型態在台灣北中南出現的聚落,在與時俱進下來到了下一個改變的十字路口。在正視眷村屋舍的留存議題時,並不等同於是要拿過去與現在來相互對立,其中在位者的當代思考與政策往未來延伸擴散的過程是否預留了彈性都是重要變因。 在二○一○年高雄縣市合併升格後,如今的高雄市仍持續同時保有陸、海、空全軍種眷區,分別位在鳳山、左營和岡山,眷區裡有軍營、軍校以及被保存下來的眷村。其中鳳山的黃埔新村是台灣第一代眷村中最具代表性的成員,與如今涵蓋了建業新村的「左營海軍眷村」一起被登錄進《文化資產保存法》中的「文化景觀」類別而保存下來,岡山的樂群村則是另外登錄在「聚落建築群」類別,也讓高雄市如今擁有著全台面積最大的眷村文化資產。這是時代給予高雄的禮物,承接固然喜悅,卻也因此得更謹慎去面對過往留下的歷史與紛至沓來的挑戰,以住代護計畫即是在這樣的時空背景下催生而出。 以住代護計畫本身範圍涵蓋了黃埔新村、建業新村和樂群村,從旁觀者的角度看,挑戰來自於當過往與現在環境相互擠壓,如何能好好回應「既要還原歷史又要同時兼顧活化眷區」的各方期待。資源有限,取捨變成必然,但「繼續好好留存這批歷史建物,使其與更多人產生美好交集」是計畫一路走來不變的核心,因為屋舍有人,才有生氣,才會活,所有在村子裡活過留下的軌跡都彌足珍貴,沒有排序。 以住代護計畫在二○一四年由高雄市政府文化局推出後,初衷很單純,就是希望能透過政策找尋適合的人進駐村子來協助維護屋舍的完好。政策先從「人才基地」計畫開始招攬新進駐戶,爾後很快又將計畫內容調整成為「全民修屋」,期望能更廣泛地招募到有志之士進駐。從古至今,理想與現實不管在哪總是不斷在相互拔河,看著這些屋型都維持得不錯的眷舍,其實也清楚內部空間如果持續空著無人使用,毀壞速度只會加快,但眷村產權隸屬於國防部,再交由文化局託管,因此以住代護的立意雖美,但如果政策執行階段沒有適合名目可申請到中央和地方經費補助,想突破困境,恐怕也是坐困愁城。 二○一八年來自文化部的「眷村文化資產保存新星計畫」可謂分水嶺,其中由高雄市政府文化局提案的「鳳山黃埔新村建物整修及展示推廣計畫」及「左營海軍眷村文化景觀活化及再利用計畫」皆獲選通過後,挹注的資源除了讓先前已擬定的計畫內容得以擴大執行外,「以住代護2.0:來去眷村住一晚眷村民宿體驗」也接續推出,並在明德新村開設「老屋勞動營」同步培育修屋人才。眷改後透過這些政策的執行不僅僅是在嘗試持續活化眷村屋舍,更重要的是打開,打開給所有人,而二○二一年再延伸的「以住代護3.0:青創H○USE」以及二○二三年3.0政策的再升級,也都是在嘗試蓄積更飽滿的能量,讓老眷舍能遇見年輕人,只有當眷村成為所有人的眷村,當新的價值被創造出來,物換星移的移講的是移入時,歷久才有可能彌新。 根據現行的《文化資產保存法》,文化資產分為有形和無形兩大類,總共十四個類別,其中有形文化資產包含了古蹟、歷史建築、紀念建築、聚落建築群、考古遺址、史蹟、文化景觀、古物、自然地景與自然紀念物九大類,在文資法的框架下,每個類別在看待文化資產時所賦予的保存精神不盡相同,因此在分類時會根據歷史脈絡、建物本身價值、保存後如果想要再活化利用時該具備哪些彈性等等要素來考量劃分。 以「古蹟」類別來說,邏輯上就會希望是將整個文化資產進行全面性修復,以「回到某個歷史斷點」作為修復目標,屬於群體型概念。然而眷村屋舍除了建築體本身,在當年時空背景下,家家戶戶一層層疊加上去的生活感也是讓人在意與珍惜的原因,保存邏輯上以單棟來進行個體修繕,使每棟都能擁有獨立風貌,最能突顯眷村生活本就大江南北的氛圍樣態,因此當鳳山黃埔新村與涵蓋了建業新村的「左營海軍眷村」被登錄在「文化景觀」類別,岡山樂群村被登錄在「聚落建築群」類別,都讓以住代護政策在發想時被賦予了更彈性的空間,畢竟回歸文化資產再利用的本質,透過對的政策來回應社會,促成眷村能繼續有機生長,才能真的保有蛻變新貌的機會,而裡頭最關鍵的角色還是人。 首先對公部門來說,以住代護計畫的上路也對承接業務的公務員產生極大衝擊,因為當他們需要帶著有意申請的人去參觀並介紹眷舍時,自己得先從公務員身分暫時將角色轉換為房屋仲介,工作邏輯丕變,如果自己對屋舍都無感,是不足以打動甚至說服申請者的,但也是在一次又一次帶人看房、陪伴這些老屋、為它們尋覓新機的過程中,讓他們有機會能學習站在申請者的視角,也逐漸開始感受到了在執行公務以外,那份進駐者們純粹想入住的初心,看待相同事物裡的不同視角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對視會產生共感,最終理解到一點,大家都不只是想要「維護」,而是想「守護」這批眷舍,代護的精神才能被彰顯,這也同時在回應一件事,面對這些被保留下來的眷舍,不管是託管者或進駐者,那我們還可以再多做些甚麼? 對視的過程,問題也會慢慢浮現,對擔任託管者角色的人來說,難處來自既不曾擁有過這些屋舍,未來自己也不會真的進駐到屋舍中,過程中會產生疑惑其來有自,而對身為進駐者角色的人來說,當進駐後與屋舍關係持續深化,同樣也會開始面臨各種挑戰帶進的自我懷疑,在進駐者與託管者對視的過程中,託管者必須開始意識到,推動這個計畫,只要是參與其中的人包括自己,都是有價值的,對這份價值的認同,也將是站在擁有者、託管者、進駐者三方不同立場去面對眷舍時能繼續努力擔負中間者守護任務的基石。以住代「護」的護字,概念上就是一個從「維護」到「守護」的過程,要從h○use變h○me從來就不是容易的事,當申請者進駐到這些眷舍,在裡頭實踐著自身理想時,託管者的角色就得彈性地往後退,思考如何同時去守護文化資產和盡力滿足進駐者的需求,他們不曾先來,也不會後到,但他們從未離開。 視角切換到先來與後到的進駐者。遙想當年跟隨國民政府撤退來台的這批軍人與家眷,在時代的顛簸裡緩步前行,前程未知,鄉愁不散,除了要快速適應島嶼迥異的風光水土,也得面對與台灣傳統民情融合過程產生的撞擊,日本時代留下的眷舍肯定是住不慣的,因為從空間格局到使用邏輯都和家鄉大相逕庭,但他們沒有選擇。對透過以住代護計畫進駐的申請者來說,他們選擇申請入住,多是對眷村生活抱有某種個人情懷,想來此奮力築夢,從最初的邀請入住、全民修屋,再到開放申請民宿經營,從而擴大滿足了更多非申請者入住體驗眷村生活的機會,到後來青創H○USE的打造,以期增加聚落的多元特殊性,進駐後順應政策前進,每個時期,每個人,都在以不同的期待與想像重新定義著眷村裡何謂「家的樣貌」,因此政策能否在需求裡緊緊跟上也考驗著託管者的智慧。 以住代護計畫的執行邏輯其實很清楚,重點放在「輪替」,而不再是以前的「長住」,不斷重新定義人與屋之間的關係過程雖然燒腦,但家的概念勢必得跟著時代進行過渡,特別是二○二三年欲進駐的新申請者,必須將商轉思維一起納入考量,把空間更進一步打開,與此同時還要能夠維繫住整個眷村原本濃厚的生活感,這才是過渡期最具挑戰之處。計畫中期也開始開放擁有各種不同專業領域的人才申請進駐,如結構技師或建築師等,讓進駐戶之間有需求時,左鄰右舍也能以各自的專業技相互支撐,聯絡感情,一如早年村裡街坊間的互親互愛,以前所謂的「大江南北」是指中國各省分,現在帶著不同成長養成與專業背景進駐的這些後到的人,則是在夢想裡彼此相遇,大江南北的定義正在改寫。 同時這也讓我們看見了「新型態眷村」的發展契機,居住情境不斷的前後對視,映照的都是村內那共伴而生的情誼,無非就是希望透過各種可能,讓眷村能被好好地留下。屋舍有人的加入,目的是共生,在新舊之間,破壞過去是最容易的,但取得平衡才是真諦,時代摺痕可以摺得更美,而非使勁揉搓裂解,一路走來以住代護政策不斷在動態調整,面對諸多矛盾與衝突之處,多數時刻只能步步為營,如履薄冰,從旁觀察有時折衷反而是處理差異當下最好的方式,只有傾聽才會帶來溝通,溝通才能凝聚動力推著眾人向前。 以住代護政策在執行初期,方向多放在房舍修繕,並無足夠心力回頭與已離開的舊眷戶們產生連結,然而他們仍有多數人住在附近,包含了左營建業新村旁的合群新城、離岡山樂群村散步只要三分鐘的勵志新城,以及黃埔新村旁王生明路周邊的社區等,他們都是「護」過這些屋舍的人,由他們來說眷村的故事肯定最有力,近年來村子裡辦活動時也開始回頭尋求各種機會,希望能讓這些先來的人與後到的進駐者們能在眷村裡交流,產生共感,甚或外溢到鄰近街區或是吸引外地旅人專程拜訪。二○二三年秋天,在岡山樂群村的眷村嘉年華首度亮相的「舌尖上的軍眷村:岡山眷村媽媽私房菜饗宴」即是其中叫好叫座的範例。 彼時透過岡山區勵志社區發展協會、筧橋社區發展協會、勵志關懷協會理事長們,以及在地忠孝里和仁義里里長的居中牽線串聯,在活動舉辦的數月之前,即拜訪了勵志新城裡原本住在樂群村的眷村媽媽們,並邀請他們帶著藏在家中的拿手家鄉私房菜重返以前住過的地方,輔以妥貼的場地佈置,由眷村文史顧問楊雙福老師來開場主持,高度的參與感,熱絡的氣氛,一道道外頭餐廳吃不到的大江南北媽媽味家廚菜躍上餐桌,讓眷村菜不僅成功踏出家門,更擄獲了報名者的心,也在眷村媽媽們完成的這一場史無前例的華麗飲食展演中,讓過去的眷村和現在的眷村產生了新的美好連結。舉辦這樣的活動也意在形成新的文化擾動,讓先來的戰後移民和後到的以住代護進駐戶,還有對眷村懷抱想望前來參與活動的與會者們都能藉此好好相遇交流,也讓鄰近的在地居民可以親近場域,對以住代護想保存的新眷村生活樣態產生共感。 回頭再看活動能順利成功關鍵是協調,溝通是產生共感的鑰匙,但困難之處在於當牽涉的層面太廣,變數太多時,不見得每一次的策畫都能像岡山這場這麼順利,醞釀多年的努力,當下如果時機未到,角色之間也都必須暫且放下,耐心等待下一個更好的時間點到來。此時託管者能做的就是好好盤整當下情勢與可掌握的資源,思考未來一步一步能推進的方向,不強求,但也絕不放棄。面對三個眷區,與時俱進四個字,講得也是如何保持「當代感」,當代價值真的是不停去思考該如何折衝,彈性調整心中的那把尺,以住代護計畫從最早思考物件本身到擴展成全區域性來通盤考量,如果一路上只是悶著頭負重前行是行不通的,有時巧妙繞個彎,或是先原地停下腳步緩緩,甚至是往後退一步,也都是靜待那個執行的最佳時機點到來的處理方式。 回溯過往,很多時候其實我們都已經被制約,習慣拿時代的斷點來拆分歷史,區隔你我,以至於落入陷阱、爭論,拿著自我喋喋不休,卻忘了,歷史由人所寫,生活由人構築,有人就有你我,只要能連貫起來都將光輝璀璨,那不是任何人隨意想切斷就能切得斷。人走,茶會涼,但人又來,屋裡的燈也將再度點亮,待在每幢屋舍裡,那些看不見摸不著的自然也都斷不掉,屋舍佇立在那,自會在某個時間點,用某種方式告訴你,它所給出的寬容,是寬到不管你是誰,從何而來,離開後要往哪裡去,它都包容。進來的人或許沒有過共同的命運,但可以共同擁有一段被守護著的溫暖記憶。 那些透過以住代護後到的人們,廣義來看他們也是眷村裡第三代的新移民,這本書重點即聚焦在看著他們如何透過一雙雙樸實的手投入屋舍修整,又是如何在進駐後,和自己對話,和場域對話,和人生對話。高雄這座城市正在展望下一個百年,城市輪廓方方面面,必須不斷去雕,去塑,文資法有其框架,政策有天花板,進駐者各有想法,但在全新眷村風貌形成之際,惟有把所有認同的人都拉進來,讓基數不斷擴大,才是城區共生的長遠之道。 當人與屋舍磨合掉了各種細縫,這些後到的人,說出的全新故事,就像在歲月的長河中繼續注入活水的涓涓細流,先來的人,留下了珍貴昨日,後到的人,繼續往明日裡探索。當帶著偵探之眼入村,所有在隱晦處銜接上的都值得被我們好好留下,因為那會帶我們去到更遠的地方。

分類 其他詳細資訊
  • 英文題名:The Latecomers:”KH R&R villages” : Reside & Reborn.
  • 適用對象:成人(業務參考),成人(學術性),成人(休閒娛樂)
  • 關鍵詞:眷村,聚落,文化保存,高雄市
  • 附件:無附件
  • 頁/張/片數:304
授權資訊
  • 著作財產權管理機關或擁有者:高雄市政府文化局
  • 取得授權資訊:聯絡處室:秘書室 姓名:韓宗憲 電話:07-2225136-8878 地址:高雄市苓雅區五福一路6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