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學習

【書評】推理文學在臺灣及其風采

 上稿時間:2019/10/14   
撰稿人:紀昭君 
【書評】推理文學在臺灣及其風采

2017年9月1日,由國立臺灣文學館專輯推出的《真相只有一個?!:「推理文學在臺灣」特展圖錄》,詳細記載了自2017年5月26日至2018年3月18日,陳列擺設於臺灣文學館展覽室「推理文學在臺灣」的特展內容。

文/紀昭君

全書輕薄短簡、質感精緻,言簡意賅的文字解說,佐以精美的照片、圖示及年表,做為臺灣推理文學其「定義範疇」、「公式原理」、「流派類型」與「文體特徵」等流變解說與歷史觀照,縱納了「臺灣本土推理文學」發展的流程脈絡。

從1898年《臺灣新報》刊載的〈艋舺謀殺事件〉與〈苗栗工友命案〉,再至1909年《漢文臺灣日日新報》李逸濤消化異國風,經翻譯蒟蒻再寫再詮的漢文文言推理小說〈恨海〉等,戰前戰後轉至後續百家爭鳴的空前盛況,一一述說。

老實說,這樣的題目並不好做,無論是在策展佈劃或學術研究的面向上,皆是。畢竟,肇因於臺灣特有,參差錯落的國族背景、歷史對立的殖民與被殖民,以及地理位處邊緣一隅的島國情境,在在都使得身處於此塊土地上的我們,無窮止盡的陷落,國家民族自我認同搖擺不定又不夠自尊自信的迷離。

是以,像這種以歷史觀照立場,來耙梳不管是在國族民情或生活日常都還「妾身未明」的「臺灣本土推理文學」,其流變發展中的起承轉合及與世界推理文學接軌的相濡以沫等,居中為難處,是稍加不注意,就容易被捲進,到底是「外國月亮比較圓」,還是「臺灣ㄟ尚青」的二分法漩渦。

因為箇中牽扯的,不僅僅是文學小說寫作技巧上,關乎美學藝術的範疇,甚至還可能會指涉到臺灣本土人民其民族情感,自我認同與臺灣意識的多重面向,且確實,臺灣寫作主題與藝術核心也曾受國族歷史背景所限制。

不過其實,就像生物學上,同一地域隨史疊進的原生種與外來種相互爭競,爾後要從中區分範疇,本來就是困難重重。舉例來說,即便時至今時今日,無論是不是文學或推理限定的範疇,在出版市場的分配上,我們同樣也都面對了,進口輸入的歐美日韓翻譯創作,份量遠勝臺灣本土作品的窘迫。

不過,這由臺灣文學館主辦策展的「推理文學在臺灣」,既要不爆雷的把情節詭計避過,又以斯土斯民「臺灣本土」作為歷史觀照上,橫的移植或直向對應的中心串結,其用心與作法都是值得讚賞的。不管經過多少年,無論是作為學術研究或日常理解,都值得供參。

另外,所謂創業維艱,一切起頭難,提及「推理文學在臺灣」,便不可不知有「臺灣推理小說第一人」美譽的林佛兒先生,其璀璨一生的生平與貢獻。

作為一位身兼詩人、小說家、雜誌編輯與出版者多重身份的全才專擅,林佛兒先生在歷史定位上,不僅位列鹽分地帶文學,二戰後的重要作家之一,其生前全心投入創辦的林白出版社、《推理》雜誌與推理小說獎等,無論是讀是寫還是評,從外國作品的翻譯引介到臺灣本土創作的培植醞釀,皆使得推理文學各項,一時蔚為風潮,成績斐然,有目共睹。

這裡因應紀念緣由,也特別來為讀者選介一本,過往較少為人所詳述的推理短篇集成:〈人猿之死:林佛兒短篇小說選〉。

這分別以〈推理短篇〉、〈唯美的感傷主義者〉、〈無聲的笛子〉與〈夜晚的鹽水鎮〉四卷,共計24篇短篇小說的選集集成,串結了林佛兒先生其人其生,橫跨1967年至2010年間寫作心血,見文如見人,虛實交雜的生活橫切面。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此一短篇集成,字裡行間,除卻有「即便被現實環境所拖磨,但人並不輕易為之折腰」的傲骨錚錚形容,更多的是,「青梅竹馬或海誓山盟卻攔腰斷卻的悵惘失落」,及對親密關係(不管是愛情或親情)的不安惶惑。

尤其是在因果業障報應處,常有「好(男)人無端受禍,原是紅顏惹禍」的情節著墨,並以「女子外遇幼子女被拋棄」等最多,而身作主角的人物,無論是為夫為子還是為女,都因此深陷痛苦憂愁,欲語還休,說了又恐自責內疚的躊躇。

有趣的是,對親密關係本身,或對親密關係人的不安與不信任,幾乎可說是推理小說亙古流傳,且不分中外的傳統,甚可奉為圭臬信守。

端看世界暢銷推理小說,多有主角人物手持兇刀醒來,可親密愛人卻早已橫屍或倒臥血泊之中;或主角人物倒臥血泊之中,但清醒所見,卻驚覺親密愛人正手握兇刀立身於前的情節。

不過上述的「兇刀」,實際可以各種傷殘致命之物來替換,「血泊」亦可套用各式兇險難關,是故,即便不見血封喉,字裡行間,也滿懷人與人之間,及對枕邊親密人的驚疑惶恐,並時不時參差錯落有童年記憶、風土民情特色的著墨。

如此看來,從〈人猿之死:林佛兒短篇小說選〉至現今世界暢銷小說,如吉莉安.弗琳(Gillian Flynn)《控制》(Gone Girl)等,這樣乍見彷彿風馬牛不相及的創作,也不過是新瓶裝舊酒,各有其共通,其所差異處,就是隨時遞進,技巧更迭改換,更有立場視野,一樁懸案的各自表述觀察而已。

所以,或許我們也可以總結的來說,推理小說文體最為珍貴的描摹,不僅僅是在人心人性暗處的庖丁解牛,更存在於對建立親密關係這件事本身,還有與之建立親密關係之人,藏有恐懼的不安惶惑,對己或對他人,古今中外皆同,彷彿是人類群體,集體潛意識的詛咒。

曾有評論言說,林佛兒先生這本〈人猿之死:林佛兒短篇小說選〉是對庶民階層的觀照與橫剖,不過由短篇集結的層層面向,整體看來,也好似暗喻了,各角色由童年至長成,與周遭關係的反應互動,如何成就人生事件的連鎖。

像是如實驗證「未來人際是原生家庭關係複印」的心理學說-親子孺慕情感的缺失斷裂,再至情人仳離不相往來的悵惘失落,未能完整依附的關係確立,轉為無法進入關係或恐懼關係的悲劇複印,一而再,再而三的跳針重播。

參考書目
1. 趙慶華《真相只有一個?!:「推理文學在臺灣」特展圖錄》,國立臺灣文學館,臺南:2017。
2. 林佛兒《人猿之死:林佛兒短篇小說選》,台南市政府文化局,臺南:2013。
3. 紀昭君《假的眼睛業障重》,臺北:秀威資訊,2018。

│立即訂購│
國家書店→真相只有一個?! : 「推理文學在臺灣」特展圖錄

五南書店→真相只有一個?! : 「推理文學在臺灣」特展圖錄

a
紀昭君
臺中人,成大中文所畢,美國聖地牙哥比較文學交換一年,臺灣推理小說創作者與書評家,【故事-說書】專欄作者之一,臺灣推理作家協會成員。著有長篇推理《無臉之城》、寫作教學書《小說之神就是你》與《小說之神就是你》的精神續作《假的我眼睛業障重啊:書評體的百萬種測試與生命叩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