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歷史

【書籍試閱】《秦漢歷史與思想的幾個側面》

 上稿時間:2020/02/10   
【書籍試閱】《秦漢歷史與思想的幾個側面》

這部書對帝國體制肇建,一切還在變化摸索階段的重要歷史事件與治國理念,做了與前賢不盡相同的詮釋,期待在秦漢歷史與思想的研究領域,產生進一步的對話。
   
秦漢雖走向帝國的政治格局,但統一帝國與地方意識仍在角力,專制皇權與士人角色也仍在磨合,帝國的長治久安之策更在構思與實驗階段,這是英雄、士人與實驗性質的政治體制一起摸索前進的時代,後人常以帝國體制強固後的道德標準評斷這些人物與事件,是不相應的。

本書第一編由思想與政治的互動,討論帝國危機與統治路線的選擇。第二編解讀楚漢之際變局中的重大事件,第三編探討漢帝國穩定後的統治及其矛盾,第四編討論司馬遷修史志業中潛存的緊張性及其消融,以及書法「不隱」與「隱」統一的「微言」敘事。

作者簡介

林聰舜

臺灣師大國文研究所博士,現任清華大學中文系教授。曾任清華大學中文系主任、《清華學報》主編、《清華中文學報》總編輯、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傅爾布萊特基金會」訪問學者、香港嶺南大學中文系客座教授。目前研究領域為秦漢歷史與思想。已出版專著有:《向郭莊學之研究》、《明清之際儒家思想的變遷與發展》、《西漢前期思想與法家的關係》、《史記的人物世界》、《史記的世界:人性與理念的競逐》、《漢代儒學別裁:帝國意識形態的形成與發展》等。

目錄

導言──代序

第一編:思想與政治
──帝國危機與統治路線的選擇
壹、        「督責」與「殺力」
──李斯合理化「督責之術」的深層基礎
一、前言
二、〈行督責書〉違反常情的論述
三、〈行督責書〉的法家淵源及其歪曲
四、「殺力」:二世接受督責論述的深層原因
五、結語
貳、鹽鐵會議的政治義涵新探
──霍光的意圖與桑弘羊的盲點
一、前言
二、視鹽鐵會議為霍光與桑弘羊之間奪權鬥爭的主要論點
三、視鹽鐵會議為霍光與桑弘羊之間奪權鬥爭的反證
四、霍光發動鹽鐵會議的政治意圖
五、鹽鐵會議中桑弘羊在處境與角色認知上的盲點
六、鹽鐵論爭無關是否執行〈輪臺詔〉的政策之爭
七、武帝傳位衛太子反覆不定與帝國政治路線的考量
八、結語
 
第二編:楚漢之際天下變局的解讀
壹、鉅鹿之戰的「章邯軍」與「王離軍」
一、前言
二、章邯軍與王離軍的屬性
三、章邯可以指揮王離軍
四、章邯軍未參與第一線攻城作戰的原因
五、王離軍的進軍路線
六、項羽切斷章邯軍與王離軍連繫的戰略
七、結語
貳、「懷王之約」──楚漢戰爭中劉邦對楚人勢力的爭奪
一、前言
二、劉邦集團憑藉楚人勢力茁壯
三、劉邦集團「還定三秦」後之異質化以及
「據秦伐楚」之正當性困境
四、為義帝發喪與「懷王之約」的宣傳戰
五、宣揚「懷王之約」的主要訴求對象是楚人
六、宣揚「懷王之約」的深層目的:
紓解「據秦伐楚」之正當性困境
七、結語
參、蒯通
──超越縱橫策士格局的智者
一、前言
二、孤身下范陽,傳檄定趙:洞察秦統治即將崩解的深層原因
與地方守令的不自安
三、說韓信據齊自立:破局的三分計
四、「蹠狗吠堯」的巧辭脫罪以及曹參座上客的悠遊餘生
五、結語:蒯通的再評價
肆、項羽對齊策略檢討
──楚漢相爭中項羽最重要的國際關係布局
一、前言:項羽對齊策略的幾個階段
二、田齊的孤立主義傾向與項羽伐齊之誤判形勢
三、項羽伐齊失計後的連環錯:未能撫定齊國的嚴重性
四、遲來的覺悟:楚漢相爭末期項羽對齊策略的調整
五、結語
伍、項羽、田齊與韓信覆亡的共同要素
──認同舊政治秩序的世界觀之致命性
一、前言
二、項羽的覆亡:楚貴族的舊世界觀
三、田榮田橫據齊自保的舊世界觀:孤立主義者的覆亡
四、韓信的悲劇:認同舊政治秩序與歷史新局的衝突
五、結語
陸、劉邦與高起、王陵對話的探討
──劉邦為何強調「任用三傑」取天下
一、前言
二、劉邦「與天下同利」得天下乃群臣的普遍感受
三、劉邦借助「與天下同利」的裂土分封解決問題
四、「任用三傑」的識人之明與「與天下同利」的互補
五、劉邦為何貶低「與天下同利」之說,強調「任用三傑」
柒、齊國的視角
──楚漢之際至漢初天下變局之詮釋
一、前言
二、形勝富庶之地與特殊的政經文化風俗圈形塑的
齊地共同體意識
三、田齊復國與覆亡:
田榮兄弟據齊自保的舊世界觀與歷史新局脫節
四、蒯通據齊爭衡天下的三分計與韓信「漢終不奪我齊」
的誤判
五、曹參相齊:東西對抗形勢下,劉邦控制關東的戰略布局
六、結語
捌、向虛構的黃石老人故事靠攏
──張良從容避禍的布局
一、〈留侯世家〉以黃石老人的故事貫串全篇
二、黃石老人的故事是否可信
三、張良何以虛構黃石老人授書的故事
四、虛構的黃石老人應該具有的形象
五、結語
 
第三編:漢帝國穩定後的統治及其矛盾
壹、漢文帝的政治謀略
──柔性的權力行使與皇權重振
一、前言
二、對軍功集團與代國舊臣的權力安排
三、列侯就國、周勃繫獄與賈誼外放:
皇權與軍功集團的衝突、妥協以及皇權強化
四、對諸侯王的鎮壓與懷柔
五、結語
貳、賈誼對付諸侯王與列侯集團之謀略及其挫折
──文帝與賈誼治國方針的差異

一、前言
二、定制度、列侯就國與賈誼外放長沙:列侯集團的反撲
三、宣室談鬼神:對「不問蒼生問鬼神」的辯正
四、削藩的挫折與賈誼之死:懷王墮馬,哭泣而死的解讀
五、結語
參、李廣之死與「一軍皆哭」
──六郡良家子的共同委屈
一、前言
二、司馬遷何以替李廣立專傳
三、李廣難封非「數奇」
四、結語
肆、劉秀的「柔道」與劉恆的「豈不仁哉」
一、前言
二、劉秀御下的嚴猛、苛刻
三、劉秀領導統御的「柔道」
四、劉恆的「豈不仁哉」
五、結語
伍、霍光與宣帝對漢廢帝劉賀的態度
一、霍光廢劉賀的粗暴與後續處理的猶帶溫情

 

二、宣帝對劉賀的猜忌與逼迫
三、宣帝為何比霍光對劉賀更為猜忌與防範
四、結語
 
第四編:《史記》的書寫
壹、司馬遷修史志業中潛存的緊張性

──正統與異端的兩面性及其消融一、前言
二、正統與異端:《史記》在思想文化以及政治立場上呈現的
兩面性三、「是非頗繆于聖人」的評斷:從揚雄到班固
四、家學、父命所含多元價值的拉扯與超越
五、承續《春秋》而來的正統與異端的兩面性及對立的消融
六、結語
貳、《史記》的「微言」敘事

──書法「不隱」與「隱」的統一
一、「微言」:從《春秋》到《史記》
二、「微言」與「實錄」的統一:
《史記》敘事對《春秋》的繼承與發展
三、《史記》「微言」的表現手法
四、《史記》的「微言」:環繞著高帝劉邦的敘事
五、《史記》的「微言」:環繞著武帝劉徹的敘事
六、結語
 
徵引文獻
壹、傳統文獻
貳、出土文獻
參、專著
肆、單篇論文
伍、外文資料
人名索引

書籍試閱

導言——代序

  一

  這部書探索秦漢歷史與思想的幾個重要側面,對帝國體制肇建,一切還在變化摸索階段的重要歷史事件與治國理念,做了與前賢不盡相同的詮釋;此外,也對此一階段最重要的歷史著述《史記》的書寫,做了闡釋。期待藉著這些論點的拋出,可以在秦漢歷史與思想的研究領域,產生進一步的對話。

  筆者在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任教逾三十寒暑,已到了回顧教研生涯的時刻。這部書是筆者第五部有關秦漢歷史與思想的著作,可見此一領域是用力最勤之處。筆者曾著力魏晉玄學與明清儒學研究,轉而關注秦漢歷史與思想的發展,有其偶然性,更是被秦漢歷史與思想的精彩發展所吸引。秦漢雖逐步走出春秋封建體制以及戰國諸強並立的格局,但統一帝國與地方意識仍在角力,專制皇權與士人角色也仍在磨合,帝國的長治久安之策更在實驗階段,所以秦漢很多人物都不是任何規範系統可以束縛,很多作為與思想也都逸出成規成矩,後人難以理解。這是士人與實驗性質的政治體制一起摸索前進的時代,也是生命力最昂揚的時代,諸如李斯(284B.C.-208B.C.)〈行督責書〉公然鼓勵二世(210B.C. -207B.C.在位)過著荒淫享樂的生活,加強壓榨與嚴刑的督責之術;蒯通(生卒年不詳)布局韓信(230B.C.-196B.C.)據齊爭衡天下的三分計;賈誼(200B.C.-168B.C.)以帝國治安為己任的承擔與紆鬱憤悶;李廣(?-119B.C.)悲憤地以引刀自剄的方式,掀開六郡良家子與外戚統帥的矛盾;而輝煌的史學鉅著《史記》也呈現後來正史不復可尋的獨立思考。秦漢士人帶著昂揚生命力,超越規範系統束縛的勇敢嘗試,造就了迥異後代的歷史風貌。後人常以後來趨於僵化的道德教條理解這些人物與事件,是不相應的,應該回到當時的歷史情境去重新認識。

  二

  本書分為四編,第一編「思想與政治帝國危機與統治路線的選擇」,討論秦漢時期兩個攸關歷史走向的事件。李斯〈行督責書〉有其荒謬性,二世卻完全接受,行督責益嚴,終致亡國,若僅由二世昏聵或督責論述有其法家淵源解讀,仍有不足。〈「督責」與「殺力」李斯合理化「督責之術」的深層基礎〉一文,指出秦長期以來奉行的「殺力」觀念,提供了二世慣性的思考。深層的「殺力」觀念結合了申、商、韓的「督責」論述,雖是對二世脫序行為的阿意取容與美化,但李斯巧妙銜接上帝國長期的統治路線與治國核心觀念,使二世在秦長期作為與熟習的觀念系統中找到有力的支持,脫離現實的〈行督責書〉在二世眼中才能成為可行的行動指南。二世對帝國路線選擇的迷惑,在於不能理解「取天下」與「治天下」不同術,但一直到經歷了秦亡的教訓,漢初的思想家才對這個問題有清楚的認識。此一對秦帝國崩潰的解讀,背後反映的是秦、漢帝國不同的治國思維,這是前人較為忽略的解讀秦帝國崩潰的重要線索。

  郭沫若、西嶋定生、徐復觀等重要學者以及眾多跟隨者,視鹽鐵會議為霍光(?-68B.C.)打擊桑弘羊(155B.C.-80B.C.)的鬥爭,〈鹽鐵會議的政治義涵新探霍光的意圖與桑弘羊的盲點〉一文,提出不同詮釋,認為衡諸當時的政治現實,這類詮釋頗多窒礙難通處,並以霍光面對的繼承武帝事業與「與民休息」間取得平衡的架構,重探霍光的政治意圖。另外,本文也論述〈輪臺詔〉是武帝被迫對現實低頭下,政策上的權宜性轉折,不是帝國路線的徹底轉向。如是,將鹽鐵會議視為霍光與桑弘羊繼續執行武帝〈輪臺詔〉與否的鬥爭的詮釋,也就失去了根據。本文也指出桑弘羊在鹽鐵會議中處境與角色認知上的盲點,無法超越政策辯護者的立場,以致霍光召開會議雖不是為了鬥爭桑弘羊,桑弘羊與賢良、文學激烈對抗,卻在不自覺中淪為霍光的棋子,進行一場為霍光作嫁的論爭。本文提出與歷來研究者有相當差異的詮釋,希望這些論點,有助於學界對西漢中期影響深遠的鹽鐵會議做出更多元的對話。

  三

  第二編「楚漢之際天下變局的解讀」,討論幾個楚漢之際大變局中的重大事件。攸關秦帝國與起義軍前途的鉅鹿之戰,《史記》只有簡短記載,且王離軍被項羽與諸侯軍殲滅時,章邯軍並未赴援,留下不少疑點。〈鉅鹿之戰的「章邯軍」與「王離軍」〉一文,釐清聚集在鉅鹿附近兩支秦軍精銳的屬性、戰略目標以及兩軍的關係,並探討項羽救鉅鹿的戰略。如是,章邯軍與王離軍在鉅鹿之戰的角色得到更清楚的了解。另外,對秦帝國在覆亡前夕還能掌握多少力量,如何動員鎮壓力量,以及帝國在瞬間崩解的關鍵歷程,也會有更清晰的認識。

  歷來論者常把項羽(232B.C.-202B.C.)毀棄「懷王之約」、弒義帝(?-206B.C.),視為諸侯群起效尤,造成霸業瓦解的關鍵因素。〈「懷王之約」楚漢戰爭中劉邦對楚人勢力的爭奪〉一文指出,「懷王之約」並非天下公約,類似項羽放弒義帝的行為,在當時也是司空見慣。本文回歸楚漢戰爭是兩個楚人集團的戰爭,也是秦楚大戰重現之特質,重新解讀劉邦(256B.C.-195B.C.)大力宣揚「懷王之約」的企圖。劉邦據秦與楚爭天下,如此一來,本是楚人抗秦勢力的劉邦集團異質化了,變成以秦人為主要成員的集團。此一「據秦伐楚」的形勢與成員的異質化,對劉邦爭取楚人認同相當不利,讓劉邦與楚爭天下的正當性陷入困境。面對此一正當性危機,劉邦把形勢上的秦楚大戰,詮釋成兩個楚人集團的正統之爭。強化項羽背叛「懷王之約」以及弒義帝而自立的宣傳,就是劉邦把秦楚大戰詮釋成楚人正統之爭的最好策略。本文的解讀,期望有助於對此一歷史公案的理解,也期望對劉勝項敗的解讀,減少一些道德性的判斷。

…………

   以上所論,合而觀之,可以反映秦漢歷史與思想的幾個重要側面,第一編「思想與政治帝國危機與統治路線的選擇」的兩篇論文,呈現秦漢帝國兩個關鍵階段思想與政治的相互影響,討論秦二世與漢武帝崩逝後的昭帝時期,各自面對帝國統治困局時,在思想層面針對帝國路線的論爭。其影響迥然不同,秦帝國覆亡了,漢帝國卻走向昭宣中興。這兩篇論文,剛好可以對照出帝國統治的兩個關鍵階段,思想與政治的相互影響。

  第二編解讀楚漢之際大變局中的重大事件,第三編探討漢帝國穩定後的統治及其矛盾。這些解讀都嘗試提出新的視角,重建對這些重大事件的認識,諸如:解讀項羽、田榮兄弟以及韓信的敗亡,指出他們因懷抱舊世界觀,誤認戰國時期諸國並立的政治秩序是穩定的秩序,成為敗亡的重要因素。詮釋「懷王之約」,回歸楚漢戰爭是兩個楚人集團的戰爭,也是秦楚大戰重現之特質,重新解讀劉邦大力宣揚「懷王之約」的企圖。由「齊國的視角」論述楚漢之際到漢初的天下權力競逐過程中,齊國扮演的重要角色,希望可以跳出傳統研究對這一階段聚焦於關中的歷史詮釋,以地方與權力中心二者互相參照的角度,在角度互換過程中,形成多元角度的視域。對膾炙人口的李廣引刀自剄後「一軍皆哭」,指出司馬遷特意塑造李廣這個典型人物,凸顯六郡良家子在不公平待遇下與外戚統帥的矛盾,李廣之死掀開了六郡良家子蓄積已久的委屈。這些由不同的視角而來的論述,希望能引發讀者興趣,推動進一步的對話。

  《史記》的誕生是中國文化的奇葩,從發揮士人獨立歷史判斷,以成一家之言的角度而言,後來再也未曾出現如此偉大的鉅著。第四編「《史記》的書寫」,討論司馬遷歷史書寫的兩個重要問題,期待史公的修史志業以及「微言」敘事能更清楚地呈現出來。 

  本書代表筆者近年來的學思紀錄,論文曾分別發表於《清華學報》、《臺大文史哲學報》、《清華中文學報》、《成大中文學報》、中國史記研究會《史記論叢》、陝西省司馬遷研究會《司馬遷與史記論集》,另曾宣讀於中國秦漢史研究會主辦的國際學術研討會、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等舉辦的「先秦兩漢文獻國際學術研討會」等。書中多篇論文曾獲科技部專題研究計畫補助完成,謹此致謝。清華大學出版社王小梅、劉立葳等幾位編者,在出版過程細心協助,一併致上感謝。

 

  本書討論範圍甚廣,論述的切入視角也與前賢不盡相同,疏漏處恐難避免,博雅君子,幸垂教焉。導言——代序

  一

  這部書探索秦漢歷史與思想的幾個重要側面,對帝國體制肇建,一切還在變化摸索階段的重要歷史事件與治國理念,做了與前賢不盡相同的詮釋;此外,也對此一階段最重要的歷史著述《史記》的書寫,做了闡釋。期待藉著這些論點的拋出,可以在秦漢歷史與思想的研究領域,產生進一步的對話。

  筆者在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任教逾三十寒暑,已到了回顧教研生涯的時刻。這部書是筆者第五部有關秦漢歷史與思想的著作,可見此一領域是用力最勤之處。筆者曾著力魏晉玄學與明清儒學研究,轉而關注秦漢歷史與思想的發展,有其偶然性,更是被秦漢歷史與思想的精彩發展所吸引。秦漢雖逐步走出春秋封建體制以及戰國諸強並立的格局,但統一帝國與地方意識仍在角力,專制皇權與士人角色也仍在磨合,帝國的長治久安之策更在實驗階段,所以秦漢很多人物都不是任何規範系統可以束縛,很多作為與思想也都逸出成規成矩,後人難以理解。這是士人與實驗性質的政治體制一起摸索前進的時代,也是生命力最昂揚的時代,諸如李斯(284B.C.-208B.C.)〈行督責書〉公然鼓勵二世(210B.C. -207B.C.在位)過著荒淫享樂的生活,加強壓榨與嚴刑的督責之術;蒯通(生卒年不詳)布局韓信(230B.C.-196B.C.)據齊爭衡天下的三分計;賈誼(200B.C.-168B.C.)以帝國治安為己任的承擔與紆鬱憤悶;李廣(?-119B.C.)悲憤地以引刀自剄的方式,掀開六郡良家子與外戚統帥的矛盾;而輝煌的史學鉅著《史記》也呈現後來正史不復可尋的獨立思考。秦漢士人帶著昂揚生命力,超越規範系統束縛的勇敢嘗試,造就了迥異後代的歷史風貌。後人常以後來趨於僵化的道德教條理解這些人物與事件,是不相應的,應該回到當時的歷史情境去重新認識。

  二

  本書分為四編,第一編「思想與政治帝國危機與統治路線的選擇」,討論秦漢時期兩個攸關歷史走向的事件。李斯〈行督責書〉有其荒謬性,二世卻完全接受,行督責益嚴,終致亡國,若僅由二世昏聵或督責論述有其法家淵源解讀,仍有不足。〈「督責」與「殺力」李斯合理化「督責之術」的深層基礎〉一文,指出秦長期以來奉行的「殺力」觀念,提供了二世慣性的思考。深層的「殺力」觀念結合了申、商、韓的「督責」論述,雖是對二世脫序行為的阿意取容與美化,但李斯巧妙銜接上帝國長期的統治路線與治國核心觀念,使二世在秦長期作為與熟習的觀念系統中找到有力的支持,脫離現實的〈行督責書〉在二世眼中才能成為可行的行動指南。二世對帝國路線選擇的迷惑,在於不能理解「取天下」與「治天下」不同術,但一直到經歷了秦亡的教訓,漢初的思想家才對這個問題有清楚的認識。此一對秦帝國崩潰的解讀,背後反映的是秦、漢帝國不同的治國思維,這是前人較為忽略的解讀秦帝國崩潰的重要線索。

  郭沫若、西嶋定生、徐復觀等重要學者以及眾多跟隨者,視鹽鐵會議為霍光(?-68B.C.)打擊桑弘羊(155B.C.-80B.C.)的鬥爭,〈鹽鐵會議的政治義涵新探霍光的意圖與桑弘羊的盲點〉一文,提出不同詮釋,認為衡諸當時的政治現實,這類詮釋頗多窒礙難通處,並以霍光面對的繼承武帝事業與「與民休息」間取得平衡的架構,重探霍光的政治意圖。另外,本文也論述〈輪臺詔〉是武帝被迫對現實低頭下,政策上的權宜性轉折,不是帝國路線的徹底轉向。如是,將鹽鐵會議視為霍光與桑弘羊繼續執行武帝〈輪臺詔〉與否的鬥爭的詮釋,也就失去了根據。本文也指出桑弘羊在鹽鐵會議中處境與角色認知上的盲點,無法超越政策辯護者的立場,以致霍光召開會議雖不是為了鬥爭桑弘羊,桑弘羊與賢良、文學激烈對抗,卻在不自覺中淪為霍光的棋子,進行一場為霍光作嫁的論爭。本文提出與歷來研究者有相當差異的詮釋,希望這些論點,有助於學界對西漢中期影響深遠的鹽鐵會議做出更多元的對話。

  三

  第二編「楚漢之際天下變局的解讀」,討論幾個楚漢之際大變局中的重大事件。攸關秦帝國與起義軍前途的鉅鹿之戰,《史記》只有簡短記載,且王離軍被項羽與諸侯軍殲滅時,章邯軍並未赴援,留下不少疑點。〈鉅鹿之戰的「章邯軍」與「王離軍」〉一文,釐清聚集在鉅鹿附近兩支秦軍精銳的屬性、戰略目標以及兩軍的關係,並探討項羽救鉅鹿的戰略。如是,章邯軍與王離軍在鉅鹿之戰的角色得到更清楚的了解。另外,對秦帝國在覆亡前夕還能掌握多少力量,如何動員鎮壓力量,以及帝國在瞬間崩解的關鍵歷程,也會有更清晰的認識。 

  歷來論者常把項羽(232B.C.-202B.C.)毀棄「懷王之約」、弒義帝(?-206B.C.),視為諸侯群起效尤,造成霸業瓦解的關鍵因素。〈「懷王之約」楚漢戰爭中劉邦對楚人勢力的爭奪〉一文指出,「懷王之約」並非天下公約,類似項羽放弒義帝的行為,在當時也是司空見慣。本文回歸楚漢戰爭是兩個楚人集團的戰爭,也是秦楚大戰重現之特質,重新解讀劉邦(256B.C.-195B.C.)大力宣揚「懷王之約」的企圖。劉邦據秦與楚爭天下,如此一來,本是楚人抗秦勢力的劉邦集團異質化了,變成以秦人為主要成員的集團。此一「據秦伐楚」的形勢與成員的異質化,對劉邦爭取楚人認同相當不利,讓劉邦與楚爭天下的正當性陷入困境。面對此一正當性危機,劉邦把形勢上的秦楚大戰,詮釋成兩個楚人集團的正統之爭。強化項羽背叛「懷王之約」以及弒義帝而自立的宣傳,就是劉邦把秦楚大戰詮釋成楚人正統之爭的最好策略。本文的解讀,期望有助於對此一歷史公案的理解,也期望對劉勝項敗的解讀,減少一些道德性的判斷。

…………

  以上所論,合而觀之,可以反映秦漢歷史與思想的幾個重要側面,第一編「思想與政治帝國危機與統治路線的選擇」的兩篇論文,呈現秦漢帝國兩個關鍵階段思想與政治的相互影響,討論秦二世與漢武帝崩逝後的昭帝時期,各自面對帝國統治困局時,在思想層面針對帝國路線的論爭。其影響迥然不同,秦帝國覆亡了,漢帝國卻走向昭宣中興。這兩篇論文,剛好可以對照出帝國統治的兩個關鍵階段,思想與政治的相互影響。

  第二編解讀楚漢之際大變局中的重大事件,第三編探討漢帝國穩定後的統治及其矛盾。這些解讀都嘗試提出新的視角,重建對這些重大事件的認識,諸如:解讀項羽、田榮兄弟以及韓信的敗亡,指出他們因懷抱舊世界觀,誤認戰國時期諸國並立的政治秩序是穩定的秩序,成為敗亡的重要因素。詮釋「懷王之約」,回歸楚漢戰爭是兩個楚人集團的戰爭,也是秦楚大戰重現之特質,重新解讀劉邦大力宣揚「懷王之約」的企圖。由「齊國的視角」論述楚漢之際到漢初的天下權力競逐過程中,齊國扮演的重要角色,希望可以跳出傳統研究對這一階段聚焦於關中的歷史詮釋,以地方與權力中心二者互相參照的角度,在角度互換過程中,形成多元角度的視域。對膾炙人口的李廣引刀自剄後「一軍皆哭」,指出司馬遷特意塑造李廣這個典型人物,凸顯六郡良家子在不公平待遇下與外戚統帥的矛盾,李廣之死掀開了六郡良家子蓄積已久的委屈。這些由不同的視角而來的論述,希望能引發讀者興趣,推動進一步的對話。

  《史記》的誕生是中國文化的奇葩,從發揮士人獨立歷史判斷,以成一家之言的角度而言,後來再也未曾出現如此偉大的鉅著。第四編「《史記》的書寫」,討論司馬遷歷史書寫的兩個重要問題,期待史公的修史志業以及「微言」敘事能更清楚地呈現出來。

  本書代表筆者近年來的學思紀錄,論文曾分別發表於《清華學報》、《臺大文史哲學報》、《清華中文學報》、《成大中文學報》、中國史記研究會《史記論叢》、陝西省司馬遷研究會《司馬遷與史記論集》,另曾宣讀於中國秦漢史研究會主辦的國際學術研討會、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等舉辦的「先秦兩漢文獻國際學術研討會」等。書中多篇論文曾獲科技部專題研究計畫補助完成,謹此致謝。清華大學出版社王小梅、劉立葳等幾位編者,在出版過程細心協助,一併致上感謝。

  本書討論範圍甚廣,論述的切入視角也與前賢不盡相同,疏漏處恐難避免,博雅君子,幸垂教焉。

│立即訂購│

國家書店→《秦漢歷史與思想的幾個側面》

五南書店→《秦漢歷史與思想的幾個側面》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