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學習

【書評】人要活下去,還要過得精彩,昆蟲也一樣——《昆蟲的華麗變身:演化適應之路》

 上稿時間:2022/03/11   
撰稿人:寒波     編撰:寒波
【書評】人要活下去,還要過得精彩,昆蟲也一樣——《昆蟲的華麗變身:演化適應之路》

再怎麼疏遠自然的現代人,也很難不接觸昆蟲,昆蟲的種類和數量實在是太多了,即使是戒備森嚴的家裡,也不可能完全避免昆蟲「入侵」。有些人對昆蟲有心理障礙,見到蟲蟲就要尖叫、逃跑,想辦法消滅!也有人身居高度反自然的現代化建築物中,心中仍然對昆蟲感到興趣。

不論是對昆蟲有愛,希望學習更多知識,或是想克服心裡障礙,嘗試接觸昆蟲,還是只想瞧個熱鬧,觀摩生靈的繽紛,都可以在《昆蟲的華麗變身:演化適應之路》各取所需。

文/寒波

中興大學昆蟲系的專業教育

良心勸告,非常怕蟲的人還是不要勉強接觸《昆蟲的華麗變身:演化適應之路》,本書只有一百多頁,每一頁卻都滿是昆蟲圖像與照片,比萬花筒更眼花撩亂。反過來說,想認識昆蟲的讀者,這本書就是寶庫。

和一般昆蟲圖鑑不同,《昆蟲的華麗變身:演化適應之路》由中興大學昆蟲系的專家們製作,這群以昆蟲作為專業的學者,不單純是昆蟲的愛好者,也是知識的研究和教育者,希望建立昆蟲與讀者的橋樑。

這本 2021 年底出版的書,來自中興大學昆蟲系前幾年舉辦的常設展。展覽中,觀眾走動欣賞各式立體的實體。轉化為平面後,紙本依然盡可能保留展覽的原味,大量圖像搭配有限的文字解說,引導讀者快速抓到每一幅圖像的重點,傳達出版者意圖達到的教育目的。本書所有文字皆為中文、英文對照,除了獲得昆蟲知識,也可以順便學習英文。

昆蟲種類繁多,變化萬千,照分類來說有鞘翅目、鱗翅目、膜翅目等一時不好理解的分類架構,昆蟲的狂熱愛好者也許興致勃勃,多數人大概敬謝不敏。這本書聰明地選擇主題式介紹法,將全書分為發育、交配、外形、生態等八個主題,帶領讀者全方位認識有關昆蟲的一切。

昆蟲怎麼過生活?

第一章〈你變態啊!昆蟲!〉介紹昆蟲發育時的變化:變態(metamorphosis)。台灣人在基礎教育中都學過,毛毛蟲長大後會結蛹,羽化成身體完全不一樣的蝴蝶;而蟋蟀只會持續長大,不會改變。這章短短幾頁中我們還能學到,相對於蝴蝶的完全變態,一暝大一寸的蟋蟀其實被歸類為不完全變態,還有一種真的不太改變的「無變態」,例如衣魚。

第二章〈昆蟲的構造〉以台灣大蝗為教材,介紹昆蟲身體內外的組成。身為節肢動物的昆蟲,也是動物,我們透過圖解能見到,昆蟲的排泄器官「果蠅尿尿的地方」馬氏管等解剖學構造。

第三章〈無所不在的昆蟲:上天、下地、潛水、入土〉簡介昆蟲生活的多元環境。昆蟲不是人類的寵物,更不是乾燥後釘在盒子裡的標本,而是各種自然環境中活生生的動物。要了解一種昆蟲,不能只知道它靜態的長相,還要認識其周圍的環境與生態。上天、下地、潛水、入土,昆蟲們各自占有一方天地,無所不在。

第四章〈昆蟲的生殖適應〉彰顯出昆蟲最人性化的一面。人和昆蟲同為動物,差異很大,卻都需要求偶、生殖延續物種。我們見到千奇百怪的求偶、繁殖、產卵、育幼手段,都是希望達到這單一的目標。為了自身基因的延續,有時候競爭無比激烈,甚至是「先講求效果,再研究不傷身體」 ,例如雄螳螂能付出自己的生命,交配後被女方吃掉,換取成功的機會。

若要雞蛋裡挑骨頭,這兒倒是能提出一條缺點。本書標題叫作「演化適應之路」,其實沒什麼提及路程,只有直接闡明終點。全書介紹的資訊,幾乎都是昆蟲們經歷漫長的演化過程,各自的演化適應之結果,缺乏「如何變成現狀」的解釋。此一難以憑三言兩語解釋清楚的議題,適合由生殖作為切入點,畢竟一切的新物種與特徵演變,都源於繁衍時的選擇。

第五章〈昆蟲的變裝秀〉介紹隱蔽、偽裝、擬態這些外貌特色。這兒的變裝,講的不是會改變裝扮的昆蟲,而是「本來就長那樣的昆蟲,為什麼長成那樣?」。為什麼的道理很簡單,就是為了提升生存率。生存和生殖,同樣是昆蟲最重要的任務,所以我們也能見識到各式各樣的策略。

生存又可以分為兩大類:避免遇害、追求利益。形貌類似環境背景的隱蔽,或是假裝有毒物種的穆氏擬態,目的都是弱勢的一方避免被吃掉。相對地,蚤蠅偽裝成白蟻,住在外人的巢穴中白吃白喝,可謂另一條適應路線。

人要活下去,昆蟲也一樣

第六章〈特異演化的昆蟲們〉舉出更多案例,介紹昆蟲生存和生殖的奧妙。這章的文字解釋,詮釋上帶入更多演化力量的觀點。簡單說,生存的競爭稱為「天擇」,生殖的競爭稱為「性擇」。

蜻蜓愛心般的交配姿勢、個頭講究巨大的雄甲蟲、接收費洛蒙的蛾類觸角天線,都是激烈的生殖競爭——性擇後的產物。有些特徵卻同時牽涉生存和生殖,亦即性擇與天擇兩者。例如枯葉蝶的翅膀,向上的亮麗背側能吸引異性,幫助性擇;朝下的黯淡腹側則低調示敵,有利天擇。

第七章〈演化適應的瓶頸〉主題是保育。保育是人類的定義與行動,昆蟲何其多種,為什麼某些昆蟲衰退到需要保育,哪些昆蟲有被保育的資格,台灣有哪些值得認識的保育類昆蟲,本章都言簡意賅地提出解答。

第八章〈適得其所的地球村〉以簡短的篇幅替全書收尾,幾幅繪圖樸拙卻猶存餘韻。延續前一章保育的思維,但是跳脫狹隘的人類保育昆蟲,上升到人與自然的格局。

 

一如昆蟲不是防潮盒中的標本,人類也不是水泥叢林中與自然脫節的動物。我們都是大自然的一員,昆蟲們住在這個世界,一代一代地生存、繁衍,適應時代變化,即使無法欣欣興榮,也努力避免滅亡的命運,人也一樣。大部分昆蟲都無法生存的環境,人類恐怕也只能苟延殘喘。昆蟲要活下去,人也一樣。

│立即訂購

國家書店→昆蟲的華麗變身:演化適應之路
五南書店→昆蟲的華麗變身:演化適應之路

相關書籍

a
寒波
科普作家,經營自己的部落格《盲眼的尼安德塔石器匠》、同名粉絲團《盲眼的尼安德塔石器匠》,在「泛科學」、「科技大觀園」、「研之有物」等媒體發表文章。主要關注演化、考古、人類演化、歷史、人類學、科學發展等議題。有時候被誤以為是人類學系,其實一直都是生命科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