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想找好活動

記憶中的畫格世界─漫畫在臺灣特展

 活動時間:2022/04/23   
記憶中的畫格世界─漫畫在臺灣特展

前言:屬於臺灣的漫畫記憶

自20世紀初起,漫畫這種以連續性圖像敘事為特色的文化媒介即在臺灣流傳著──日本時代《野良黑》裡的小黑狗,以及戰後漫畫英雄諸葛四郎,都是臺灣家喻戶曉的漫畫主角;訂閱《國語日報》的讀者也一定不會錯過《小亨利》與《淘氣阿丹》,或《中國時報》刊登的《烏龍院》裏那四名活寶師徒;日本漫畫更是跨世代臺灣人的共同回憶。漫畫也改變著讀者對這個世界的記憶,像是《丁丁歷險記》或《尼羅河女兒》等作品,漫畫內容虛實交錯,激發人們對史地的探討。漫畫亦是當權者進行思想控制的工具之一,包括宣揚愛國精神,或教導如何做一名品學兼優的好學生。

此展覽以漫畫記憶出發,追尋不同世代臺灣人與漫畫相關的記憶片段,期待召喚人們的漫畫回憶、了解漫畫的特質與樂趣,並且發掘漫畫在我們記憶中的位置。

 

百年前開始看漫畫

日本時代臺灣人可從報紙、書店、圖書館接觸到漫畫。1930年代,臺灣最大報《臺灣日日新報》即刊載著許多連環漫畫,也有漫畫相關雜誌的廣告刊登,例如《少年俱樂部》等綜合雜誌,而其中連載後集結成漫畫書的《冒險彈吉》(冒険ダン吉)與《野良黑》(のらくろ),都可透過書店訂購,後者更有圖書館收藏,是當時非常受歡迎的作品。然而,這些作品或多或少都包裝著日本軍國主義與民族主義意識形態。可見,漫畫既是一種娛樂,亦可做為統治者教育人民的媒介。

在租書攤遇見武林高手

戰後初期,臺灣學童可從兒童雜誌接觸到漫畫。1950年代出現了以兒童為對象的綜合雜誌,內容提供各種學習知識,以及插繪小說與連環圖畫。這類雜誌在1950年代中以後盛行起來,漫畫連載更成為雜誌的熱門單元,甚至出現了純漫畫誌,如《漫畫大王》。進入1960年代,雜誌停刊,漫畫書出現在租書攤,漫畫閱讀需求的增加促成大量生產,許多知名的本土漫畫家也在此時期嶄露頭角。

從漫畫看世界

長期以來,臺灣讀者就有許多接觸海外漫畫作品的機會。從1950年代起,報紙期刊如《中央日報》和《國語日報》,為增加版面豐富性,引進歐美連環漫畫來吸引讀者;對白輕鬆幽默、兼具教育性與啟發性的歐美連環漫畫,不僅被認為適合兒童閱讀,也常成為外語學習的讀本。至於日本漫畫,戰後仍以非正式管道流通,不僅在兒童雜誌中刊載,租書攤上亦出現不少描抄日本漫畫的單行本。在「編印連環圖畫輔導辦法」實施期間(1966至1987年間,俗稱漫畫審查制),特別在1970年代末,日本漫畫經翻譯、改圖、送審通過之後,被大量生產和消費,逐漸成為臺灣人漫畫閱讀市場的大宗。

我們一起看的漫畫雜誌

1970年代末到1980年代間,漫畫雜誌如雨後春筍般創刊,再加上1983年起於《中國時報》連載的《烏龍院》大受歡迎,讓一般大眾重新注意到臺灣本土漫畫,形成一波新的漫畫閱讀風潮。 1980至1990年代的漫畫雜誌,有過去盜版及後來取得正式授權的日本少年、少女漫畫雜誌,也有偏歐美漫畫風格或致力於建立本土獨特性的漫畫雜誌,而來自香港的漫畫也佔有一席之地。讀者透過種類多元的漫畫雜誌,視野也變得更加寬廣。

漫遊數位宇宙

21世紀以降,透過數位媒體獲得漫畫、小說、戲劇、電影等各種娛樂,對網路世代而言已是家常便飯。紙本漫畫已逐漸被數位影音取代,觀眾可能是先接觸漫畫改編的動畫或電視劇後,才回過頭認識原作。漫畫被數位化並以多種形式流通,像是電子書、社群平臺上的圖文創作,以及順應智慧型手機使用習慣而起的條漫(webtoon)。提到「漫畫」,現今大學生腦海中浮現的,可能不再是整櫃的漫畫書,而是儲存在電腦硬碟或網路雲端的數位漫畫,或是點開手機、手指一滑即可見的條漫。

結語:屬於你我的漫畫記憶

漫畫是許多人童年記憶的一部分,亦是許多讀者生命中不可或缺的精神糧食。

你是否曾偷偷躲在被窩裡看漫畫?或是拿去學校與同學分享卻不幸被沒收?

你是否曾看了漫畫而去鑽研特定知識,或立志成為偉大人物?

你是否曾跟朋友促膝長談,細數對漫畫的熱愛種種,並樂此不疲?

漫畫帶給我們的不僅是共同回憶,也是我們認識世界的來源,形塑了人們的意識形態,也反映了每個時代的樣貌。然而,科技快速變遷、紙媒相對衰微的現下,許多人的漫畫記憶正逐漸凋零。我們希望透過博物館為人們保存這些記憶中的畫格世界,展現更多漫畫不同的樣貌與可能性,讓漫畫持續滋潤臺灣的文化創作環境。

 

活動日期:2022年04月23日(六)~2022年10月10日(一)

活動時間:週二~週日09:00~17:00(每週一休館)

活動地點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展示教育大樓4樓第3特展室(臺南市安南區長和路一段250號)

圖文轉載自「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相關出版品:

歷史臺灣: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館刊-第23期

>>歷史臺灣: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館刊-第23期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