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想找好活動

白色恐怖歷史現場:白色恐怖景美紀念園區主題展

 活動時間:2021/07/26   
白色恐怖歷史現場:白色恐怖景美紀念園區主題展

國家人權博物館作為亞洲第一個座落於昔日不義遺址的人權博物館,自2018年成立以來,以「人權」為核心價值,進行空間復原與再現,並打造為持續對話與反思的場域,是人權館推動轉型正義的一項重要任務。

 

景美園區主題展依循著「人權」與「空間」,承擔多樣的功能,它具備知識性,促進社會大眾認識威權統治;對話性,讓彼此互不相容的意見,可以在展場當中獲得溝通的機會。展覽具有以下三個特色:首先它是人權館針對近年白色恐怖複雜歷史的研究與精煉,提供參觀者一個結構性、脈絡性的介紹;再者它是一個以人權觀點為基礎的展覽;最後它試圖引導觀眾在認識威權統治的人權侵害後,能與當代產生連結的反思。

 

活動日期:2021年07月26日(一)至2025年10月31日(五),09:00-17:00

展覽及講座地點:國家人權博物館白色恐怖景美紀念園區兵舍1、2、3號 (新北市新店區復興路131號)

圖文轉載自 國家人權博物館 (另開視窗)

 

相關出版品:

>>永遠不再-臺灣威權體制下的壓迫與抵抗(另開視窗)

 

《永遠不再》是配合人權館「白色恐怖歷史現場-白色恐怖景美紀念園區主題展」推廣人權教育的出版品,目的是輔助展覽並擴充觀展者,有關白色恐怖複雜歷史及臺灣威權體制,更多結構性與脈絡性的知識介紹,一來可讓觀展者透過人權視角審視自身白色恐怖記憶,並回顧與檢視昔日人權侵害的歷史;二來可讓觀展者更深入了解,關於白色恐怖歷史現場展之人權教育推廣議題及概念。

 

主編

蔡雨辰,沃時文化執行總監。曾主編「電影裡的人權關鍵字」系列書籍、主持「畫話:人權教育繪本徵選計畫」,並為多家文學、電影、藝術媒體撰寫評論與人物專訪。近年工作重心為知識轉化與教育培育。

作者

何友倫,臺灣大學科際整合法律學研究所碩士,現任職於司法院,規劃加強司法與社會對話相關工作。曾任國家人權博物館專案助理,承辦白色恐怖景美紀念園區主題展、臺灣國際人權影展、校園人權素養課程等。致力於人權與歷史教育,希望透過文字與影像轉化生硬的議題。

陳冠瑋,臺北人,臺大法律系公法組碩士,曾任職於律師事務所及公部門,現為德國慕尼黑大學法律系博士生,研究興趣為憲法和人權保障。

黃齡萱,成功大學法律學系碩士班畢業。曾任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研究員、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副研究員,為促轉會二○二○年公布之「陳文成案調查報告」撰稿人之一。

林運鴻,文字工作者,熱愛人文社科與通俗文化,也關心不美好不正義的種種現實。發表見於鳴人堂、博客來OKAPI、Openbook 閱讀誌、《春山文藝》、《聯合文學》、《幼獅文藝》等。

高毅,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因參與第三屆模擬憲法法庭而接觸轉型正義,曾任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副研究員,即使過了好幾年天天埋首於古老檔案的日子,仍然還在學習如何把故事說得更淺顯易懂。現為執業律師。

林靖豪,現為雜誌撰述,近年報導主題包含臺灣人權、環境、勞權、土地、貿易等問題,亦曾跨國採訪中國勞工、香港反送中、一帶一路建設等主題。曾合著《電影裡的人權關鍵字:雨季不再來》。

張維修,臺大建築與城鄉所博士、民間真相與和解促進會理事,長期關心空間正義議題,主要研究範圍為文化資產、都市政策及環境永續發展。

孫世鐸,朝陽科技大學傳播藝術系兼任講師,《電影裡的人權關鍵字》系列叢書共同作者,做以藝術和電影為方法的教師與兒少培力以及政治工作。

林傳凱,歷史社會學者,投注於戰後人民抗爭史,爬梳士、農、工、商、軍、公教等場域的抗爭軌跡。近年投入「歷史鄉鎮化」,嘗試將白色歷史帶回原鄉,邀請當代人迴響,並與創作、教育、群眾工作者與各地民眾協力前行。

>>書籍資料轉載自《永遠不再-臺灣威權體制下的壓迫與抵抗》(另開視窗)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