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花園-澎湖南方四島的珊瑚」一書彙整南方四島海域歷年珊瑚的調查成果,呈現該海域珊瑚的生長狀況及種類多樣性。該書一併提供珊瑚的生態及骨骼照,並以精要的文字描述,讓讀者第一次鑑定珊瑚就上手;各章節也搭配相關的科普知識,在吸收必要知識的同時,也能增加一絲趣味性。
歷年對蘭嶼海洋無脊椎動物的調查方面,主要僅限於零星的 採集和報告,缺乏系統性和深入的研究。為了填補這一知識空缺,本署委託國內知名的底棲無脊椎動物專家,由國立中興大學施習德教授領導 的團隊,結合國立嘉義大學邱郁文老師和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李坤瑄老 師,進行蘭嶼和小蘭嶼海岸周邊的廣泛調查。目前已經獲得了豐碩的研 究成果,且有不少是蘭嶼首次紀錄的物種。為了讓更多人了解蘭嶼陸域 和海域的底棲無脊椎動物,由團隊成員將這些寶貴的圖文資料轉化為一 本全新的科普解說手冊,提供給大眾參考
文/楊姍樺
台灣四面環海,夏天的時候,總會忍不住地想約幾個朋友跑去海邊。當大家戴著面鏡與呼吸管躍入水中,哇喔!一瞬間在眼前的世界與水面上截然不同,不同形狀像石頭般的珊瑚,在灑入水中的陽光下,如此絢麗奪目。
不過,什麼是珊瑚呢?常常當這個問題拋出去後,會收回很多意想不到的答案。有的人認為,水下珊瑚硬邦邦跟石頭一樣,我們也都說珊瑚一大片是珊瑚『礁』,那看來珊瑚應該是礦物吧?有的人會說,珊瑚不會動,喜歡光強的地方,且會長大,應該是植物吧?其實,珊瑚是動物,只是我們常見的珊瑚,有類似礦物的外觀,也具有類似植物的特徵。
讓珊瑚像礦物的部分,是因為珊瑚在生長的過程中,會不斷累積碳酸鈣骨骼,就像我們的骨骼一樣,這些累積的碳酸鈣也成為珊瑚群體的支撐;而珊瑚的組織,也就是「活的」部分,則是在碳酸鈣骨骼外的薄薄一層。若不湊近看,很難看到組織的觸手在活動,也因此,從旁看來,珊瑚像個礦物一般。
珊瑚像植物一樣需要陽光的原因,則是為了牠們身上的共生藻。共生藻會行光合作用產生養分,自己用之外,還會提供給珊瑚。雖然珊瑚自己也會捕捉浮游生物來吃,但是珊瑚也非常仰賴共生藻所提供的養分。對共生藻來說,珊瑚就像是提供住宿的房東,有時,共生藻也可以從珊瑚這個房東身上拿到其他可用的物質作為養分。可以想見,珊瑚跟身上的共生藻關係很密切,而且,珊瑚身上的顏色,主要也是共生藻所提供的。
珊瑚雖然喜歡熱帶有光照的環境,但是環境太熱也會讓牠們受不了,就像人們再怎麼喜歡泡溫泉,也不可能一直泡著啊!如果水溫高且經歷一段時間,珊瑚體內的共生藻便會受不了而離開珊瑚,這個時候,失去共生藻的珊瑚也失去了顏色,此時的珊瑚看起來就是白色的,我們稱之為白化。雖然,珊瑚白化的時候並沒有死亡,但因為體內沒有共生藻提供足夠的養分了,如果白化的狀況維持太久,珊瑚營養失調,就會走向死亡。因此,當珊瑚呈現白化時,就是我們該警覺的時候了,這表示珊瑚現在正處在不健康的狀態。
過往夏天,總會聽聞一些南部的珊瑚呈現白化的狀況,但多半是零星個案,透過水下潛友們的口耳相傳才會知道。但有沒有注意到,最近幾年的夏天,珊瑚白化的新聞幾乎都會躍上版面,因為白花花的一大片,很難不去注意。
根據美國氣候組織Berkeley earth,今年(2024)的六月是從1850年有紀錄以來最熱的六月了。地球的溫度逐年上升,也就表示海水溫度越來越高。珊瑚也因為水溫逐年升高,承受了更多的壓力。在台灣,前幾年又因為沒什麼颱風來的關係,水下沒有足夠的力量將較冷的水團帶上來與海表的水交換,水體的熱持續累積著,這對珊瑚而言是很大的壓力。像在2020年,不只是台灣南部,甚至台灣北部都罕見地發生了較大規模的白化現象,令人唏噓。有感夏天不只越來越熱,也越來越早熱,珊瑚白化的發生的時間,似乎從夏末漸漸提前發生了;猶記得去年看到白化的新聞是在八月份的時候,但是今年在七月份的時候就出現了大規模白化的消息。
許多海洋生物學家也不斷呼籲大眾,要重視珊瑚礁健康的事情,為什麼呢?因為珊瑚礁雖然占全球海洋面積不到百分之一,但卻是百分之二十五的海洋生物的家,這也是珊瑚礁被看作是海洋中的熱帶雨林的原因。這麼多海洋生物要仰賴珊瑚礁而生存,換言之,人們的漁業資源也有很大部分仰賴珊瑚礁。如果珊瑚礁垮掉了,不只是海洋生態的浩劫,人類漁業經濟也連帶會被拖垮。因此,關心珊瑚礁的健康是刻不容緩的事情。
關心珊瑚礁之前,要先認識珊瑚礁這樣的海底花園,怎麼認識呢?讓我們先從台灣的珊瑚與住在珊瑚的生物們開始認識吧!
台灣位於亞熱帶與熱帶的交界處,四面環海,緊鄰西太平洋,受到東部溫暖的黑潮暖流影響,得天獨厚有著豐富的海洋生態系。這股洋流攜帶著大量來自熱帶的暖水和營養,也提供了理想的環境給珊瑚的生長。此外,台灣南部沿岸的水溫全年穩定,使得珊瑚可以在較廣泛的範圍內分佈。而北部,雖然海水溫差較大,珊瑚的數量沒有南部多,但也能夠在一些地方看到珊瑚群落,像是東北角或龜山島。相較於東部和南部,在台灣西部,珊瑚礁較少見,主要原因是西部海岸的環境條件不如東部和南部適合珊瑚的生長。然而,在台灣西部的離岸地區,也可以發現一些特定的珊瑚礁區域,像是澎湖群島。
由海洋國家公園管理處出版的《海底花園-澎湖南方四島的珊瑚》這冊書,便是一本深入淺出的珊瑚入門書,不僅介紹了澎湖南方四島海域海洋與珊瑚礁的狀況,也藉由這個地方知道如何辨識不同種類的珊瑚。精美詳盡的圖說內容,可以讓我們在岸上一飽眼福水下珊瑚的多樣。
雖然水面下在珊瑚群聚的世界裡,我們的目光很容易受到團簇魚群、五顏六色的熱帶魚所吸引。除了這些水中明星,還有許多藏在珊瑚礁石間的動物值得我們仔細查看,特別是一些無脊椎動物。像是退潮時在潮間帶穿梭的蟹類、長在珊瑚團塊上的硨磲貝、沙地上匍匐的海參與海星、太陽下山後才願意探出頭的海膽等等,這些多元外觀的無脊椎生物,用各自不同的習性與本領,想辦法在珊瑚礁與潮間帶生活著,也支持並豐富珊瑚礁的生態,值得我們也一起去認識。如果你手上沒有可以帶你認識這些神奇的無脊椎動物的資料,那麼這裡推薦由海洋委員會海洋保育署出版的《蘭嶼海洋無脊椎動物100種》這冊輕便簡易、刊載100種多樣的無脊椎動物圖鑑。
│立即訂購│
國家書店→《海底花園:澎湖南方四島的珊瑚》(另開視窗)
五南書店→《海底花園:澎湖南方四島的珊瑚》(另開視窗)
國家書店→《蘭嶼海洋無脊椎動物100種》(另開視窗)
五南書店→《蘭嶼海洋無脊椎動物100種》(另開視窗)
相關書籍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