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采風

【書評】意猶未盡的魚夫寫桃園

 上稿時間:2022/09/12   
撰稿人:廖智賢     編撰:廖智賢
【書評】意猶未盡的魚夫寫桃園

作家廖智賢導讀魚夫的《桃仔園 漫步遊》,透過插畫、輕鬆的文字讓讀者吃遍、走遍桃園。

文/廖智賢

  知名作家魚夫踏遍台灣頭尾,也嘗遍街頭巷尾美食,創作面向從集遊歷全台大成的散文集《樂暢人生報告書:魚夫全台趴趴走》、《魚夫人間味:邊吃邊說四十年》到台北城特寫《臺北食食通》、《台北‧職人食代》、《臺北城‧城內篇:你不知道的老建築、古早味60選》以及記錄台南府城的《樂居台南:魚夫手繪鐵馬私地圖》、《臺南巷子內:移民府城10年,細說建築與美食》、《移民台南:魚夫手繪幸福小食日誌》,可謂著作等身。

建築飲食為主軸,終於盼到魚夫寫桃園

  對於各城市的觀察,魚夫同時保有詳實紀錄,從北到南,都可以閱讀到他對當地文化的涉獵與見解,包括《雨的布魯斯:咱的基隆好生活,臺灣頭巷內底的故事》、《鵝行鴨步宜蘭遊》、《竹城漫遊 美感治理的城市》、《雲林輕旅行:魚夫手繪散步地圖》、《桃城著味:魚夫嘉義繪葉書》、《戀戀故鄉屏東行:魚夫帶你逛老建築、食在地古早味》;而這一次,我終於盼到魚夫書寫桃園了。

  升格直轄已八年的桃園,華麗轉身,讓過往面貌模糊的城市印象逐漸清晰,並邀請了魚夫撰寫《桃仔園 漫步遊》一書,以「建築」及「飲食」為兩大主軸撰寫,將「住」與「食」這兩項生活必需,轉化成觀光引人入勝之處來書寫,不僅有助於讀者認識桃園文化資產的出身,擅於繪圖的他更描畫了解建築物的建造過程。至於料理,則不限於滋味的描述,而是探討包括河洛、客家、外省、滇緬及越南等族群與地域所形成的飲食文化,還原演進的歷程,並搭配讓人印象深刻的插畫。

從到處吃吃看看,到理解背後文化意涵

  筆者居住在樹林山佳10多年,因為鄰近桃園,每逢週末假期,桃園都是旅行首選之地,新屋綠色隧道騎單車看夕陽、中壢觀光夜市飽餐後到老街溪散步,抑或拉拉山上拜訪神木群與採買水蜜桃;如同《桃仔園 漫步遊》編輯團隊在前言所提「造訪一座城市,無非是到處看看、到處吃吃」,而我也是如此,從看看與吃吃開始認識桃園的,直到透過魚夫《桃仔園 漫步遊》的書寫,讓我對於桃園的熱愛漸入佳境。

  譬如說從山佳車站沿著大漢溪的河濱自行車道,一路悠閒踩踏單車到大溪,路程平緩無陡坡,大約只需一個半鐘頭即可抵達,接著去排隊品嘗「老阿伯現滷豆干」(詳見本書第183頁),無論是素肚、豆干、素雞或百頁豆腐都是必點的美味。至於大溪豆干揚名立萬的典故,作者魚夫在書中描述得精彩細緻,我無需多提,倒是他提到「面帶笑容的自己找位置去大快朵頤一番」,我則有個推薦,不妨散步到充滿歷史風味的大溪中正公園,建於西元1909年日據時代的它,以居高臨下之勢,擁有極佳的挑高視野,品嘗豆製美食的同時,自然天成的綺麗風光映入眼簾,絕配。

藝術即生活,為桃園落實扎根旁徵博引

  擁有遊歷世界豐富經驗的魚夫,在每篇故事中旁徵博引,像是〈一角落一故事的歷史建築 【中壢區】中平路故事館的庶民美學〉,他就以安藤忠雄的知名建築「京都府立陶板名畫庭」作引子(詳見本書第102頁),而這間名畫庭園我在旅行日本京都時也曾參觀過,到訪時發現它真的就出現在路邊,不醒目、不張揚,但是購票進入庭園果然別有洞天,也如魚夫所形容「畫裡頭一景一物的安排,值得駐足端詳」;這座被旅人在行程規劃時列為必訪景點的地方,卻是京都當地人生活的日常風景,真是難能可貴。

  藝術即生活的可貴也在桃園逐步被落實,市政府積極推動「城市故事館群計畫」,不只是改造與開放參觀,讓藝術空間平易近人,除了魚夫在書中提到中平路故事館、壢小故事森林及壢景町三座歷史館舍是由日治時期的宿舍再修復,分別注入建築的原有生命歷程,文化局也從教育面向出發,透過豐富課程及學習單,提供學校及各機關團體參與各項活動,認識壢景町建築之美的當下,理解保護建築的小知識,在中平路故事館體驗早期生活的同時,習得如何保存食物,培養惜物習慣,以及在壢小故事森林研究如何節省水資源,啟發環境覺知能力、提升文化保存意識,對在地產生認同感。

精彩桃園故事說不盡,只讓人意猶未盡

  我想這是讓人感到期待提振觀光的最佳方式之一,唯有先提煉出故事,並取得當地人的認同,能量自然由內而外擴大,並招喚更多外地遊客參與及分享,共同感受一座城市積累文化的魅力所在;魚夫在結語時不諱言說,這是他遇過最大的書寫工程,許多篇幅的起源,結緣於他1989年的各鄉鎮田野調查,歷經20多年的醞釀,並歷時4年才完成《桃仔園 漫步遊》這本著作,然而,最讓人期待的是,魚夫表示《桃仔園 漫步遊》不是他書寫桃園的結束,而是剛剛開始而已,因為精彩桃園的故事說不盡,更讓人意猶未盡。

 

 

 

│立即訂購│

國家書店→桃仔園 漫步遊
五南書店→桃仔園 漫步遊

相關書籍

a
廖智賢
新竹出生與成長,新竹中學文組、輔仁大學影像傳播系、中國文化大學美國研究所。厭惡椎間盤突出。 二○○八年,開始在北海岸的一座美術館編雜誌,學習聆聽與撰寫故事。無論轉職何處,都持續搖筆桿、爬格子、算字數。 二○一四年《重修舊好》小說創作計畫獲國藝會補助,於是回憶童年與青春,動手記錄新竹;二○一九年《重修舊好》由秀威資訊出版。最希望做到的,就是寫出吸引人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