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歷史

【書評】安然降落的清水人──《未竟的降落:清水眷村的起、承、轉》

 上稿時間:2025/06/14   
撰稿人:李珊瑋 
【書評】安然降落的清水人──《未竟的降落:清水眷村的起、承、轉》

【書介】
臺中清水曾有七個眷村在此生成,留下了獨特的生活文化與建築樣貌。隨著時代遷移,雖僅有信義新村被保存下來作為眷村文化基地,然而眷村時代的精神仍影響至今,並隨著眷村人散布各地。本書以可讀性高、兼具故事閱讀趣味及文史知識傳達為方向,編撰清水區各眷村沿革與變遷之書籍,使清水眷村的文史能有一完整脈絡且以書本形式出版流通於大眾之間,達到文化推廣與記憶傳承之目的。

文/李珊瑋

這是一首時代悲歌,記載著窮則變,變則通,努力奮鬥的當代史實。

由臺中市政府文化局出版,好風土文化主編的《未竟的降落:清水眷村的起、承、轉》,記錄臺灣中部的航空軍事工業聚落。全書由貴州大定烏鴉洞起飛的「發動機製造廠」,和由浙江杭州飄洋過海落腳清水的「降落傘製造廠」,以及從屏東換防臺中機場擴建的「陽明山計畫」三個主軸,鋪陳勾勒出一幅清水眷村的樣貌。

人的靱性真的很大,當一切歸零,為了生存,總能絕處逢生。眷村,就是用這股不服輸的精神,打造出的歷史遺跡。全書透過訪談,以第一人稱的敘事手法,把眷村生活的點點滴滴,在平淡無奇的日常作息中,體現那個年代的苦澀和風華。讓沒有經歷過眷村時代的年輕人,可以透過書中的小故事,管窺那個艱苦年代的生活型態。讓曾經居住在眷村的眷戶們,可以捧讀回味,勾起昔日的歡笑和淚水。

從抗戰到臺灣光復,是所有中國人的艱辛歲月。歷經八年抗戰的摧殘,不只大陸山河破敗,臺灣也貧困落後。跟隨國民政府顛沛來臺的百萬大軍,更是對當時物資貧乏的臺灣社會造成莫大的衝撃。如何安頓這些遷移人口,不造成社會問題,迅速地廣設眷村,集中管理,是一項非常成功的政策。

好好活著,永不放棄,是抛棄家園渡海來臺的軍人和眷屬們唯一的信念。即使在大陸原本事事都有傭人打理,十指不沾陽春水的千金小姐,到臺灣後,也放下身段,認命地接受命運的安排。被時勢催化的堅強中,深切體悟到,當沒有退路的時候,為了生存,是沒有資格悲觀的。比對漂泊時的一無所有,能夠住進眷村,至少基本的生存條件都已滿足,雖然清苦,卻已無憂。擁有安定的工作,安全的居所,一家人團聚相守,夫復何求。

筆者的童年,正是在眷村中度過,結婚後,也成為軍眷,書中的描述,勾起親切的共鳴。小時候住在南機場,現在臺北市青年公園附近,克難街上的虎風新村。前排是屬於士官軍階的連棟房舍,後排有坪數相對比較大的獨立住宅。我們家分居前排一隅。還記得因為整排房舍的屋頂是相連通的,每天晚上老鼠開同樂會,在天花板上從這一頭跑到那一頭,咚咚咚的聲響,擾人清夢。常有爸爸們氣到用掃把猛戳天花板,卻治不住囂張的耗子。

當時住家附近還有空南一村、二村、三村、壽園一村等,是一個很龐大的軍眷社區,機能也很完備。當時還在讀幼稚園的我,有一次鄰居媽媽送了一大串龍眼,叫我坐在她家門口吃。才一會兒功夫,坐在小板櫈上的我,突然眼睛發直,張著嘴,叫不出聲。鄰居媽媽一看,真是嚇壞了,一把抱起小小的我,扛在肩上,飛奔過街,到空南二村去找黃醫官。原來是我貪吃,連著吞龍眼,哽住了。還好當時大型眷村聚落,各項設施都完備,鄰居媽媽警覺性高,反應快,我才揀回一條小命。

在那個沒有冷氣的年代,酷熱的炎夏燠熱難眠,連電風扇吹出來的風都是熱的,實在沒辦法悶在一床一几的狹小空間裡。晚飯後,家家戶戶搬出籐椅涼席,放在家門口,在星空下,天南地北的話起家常。孩子也聚在一起打打鬧鬧,玩累了,就伏在涼席上睡著了。遇到播放露天電影的日子,大家更是早早放好桌椅,聚集在廣場上。眷村的情誼,就在這日夜相守中,逐漸凝聚。

早年的物資不如今日充裕,每個月固定來眷村的補給車,就是大人小孩最冀盼的身影。眷媽(眷村媽媽)早早就準備好物資券,眼巴巴的望著村口。等運送物資的車子一停妥,立即蜂湧而上。大些的孩子也站立一旁,等著搬運物資回家。有了柴米油鹽,一家人的溫飽就有著落了。

在眷媽的巧手下,樸實的麵粉,就可以變化出無數美味又能填飽家人肚子的佳餚。眷媽們更會無私的傳授手藝,連不會做麵食的南方人,也逐漸能熟練的捍麵、蒸包子、包水餃、做葱油餅。鄰家相互交流美食,更是日常。

記得當時有陣子香蕉特別便宜,鄰家媽媽買了小烤箱,於是大家就提供配給的麵粉和香蕉給她。然後就會交換到一條條香噴噴的香蕉蛋糕。那特有的香氣,真是人間美味,更是孩子們的最愛。在清苦的生活中,手舞足蹈地享受著甜蜜的小確幸。

提到眷村,一定不會忘懷最思念的眷村菜。眷村菜從來不標榜名貴食材,讓人眷戀的是那股海納百川的眷味,是那一鍋長年蒸蔚著眷村人眼耳鼻舌身意,熱氣騰騰的鑊氣。因為平實無華,反而更能體現母親的味道。不僅讓知名饕客聞香下馬,讚不絶口,更是諸多海外遊子最思念的家鄉味。

在眷村裡,常常是一大家子人,圍繞著一方簡樸的木桌,眼巴巴地等著飯菜的出現,那種爭相下箸的專注,捧著碗大口扒飯的豪邁,雖然是平價的家常料理,又豈會輸給龍蝦鮑魚的宴席。

每位眷媽,對別人的孩子也像己出的一樣疼。吃飯的時候,那家爸媽有事沒招呼到孩子。鄰居二話不說,就把孩子拉進自家裡,添雙碗筷上桌吃飯,因為再苦,也不能餓著孩子。

生活中還有一件每天都要面對的大事,聰明的眷媽們,腦筋一動,讓不方便也變得方便了。當時大多住戶都沒有個別的廁所,必須使用公廁。但是公廁的衛生環境,當然無法和現今的抽水馬桶相比。即使管理單位已經盡力維護,仍舊是婦女、孩童望之卻步的禁地。尤其夜晚時,昏暗的燈光,看不清腳下的狀況,真怕一腳踩空,發生意外。於是幾乎每家每戶都會準備幾個塑膠便盆,讓家人們在家中方便。每天一大清早,就會看到好多眷媽拎著塑膠便盆到公廁傾倒,形成另類「道早」的特殊生活形態。

家長們,當然有著濃厚的同袍情,就連眷村的孩子們,也都情同手足,講求義氣。小蘿蔔頭們,總是跟著村裡的孩子王,跑來跑去做小跟班,一起抓蟬,偷採鄰家院子的水果。每到節日,全村都會聚集歡慶。大人們搬出桌椅,在廣場上聊天喝酒吃菜。尤其是元宵節時,家家戶戶的孩子們,都提著用奶粉桶改裝的小燈籠,跟在大哥哥大姐姐的屁股後頭,繞著村子來回跑。雖然克難,卻依舊笑到小臉蛋通紅,開心的不得了。各家還會拿出大龍炮、煙花筒,璀璨照亮夜空。每到佳節倍思親,眷村人總把對故鄉的思念,用無言的行動,抒發在黯黑的天際。

身為軍眷,很多時候真的需要自己獨當一面,即使是生孩子的大事,先生也未必能夠陪在身邊。我接近臨盆時,因為胎位不正,提前入院。同室的是一位空軍眷屬,也挺著大肚子待產。因為身份相同,雖然互不相識,幾番交談後,份外親切。聽她說,空軍眷屬壓力好大,知道擔任飛官的先生要出勤,都要份外小心伺候,很怕先生心情不好,影響飛安。那種命懸一夕,日夜擔驚受怕的心情,真的只有軍眷才能體會。如果有哪一家先生出了事,鄰居們都會主動關懷,因為大家都在同一條船上。用愛包紮心靈的傷口,這就是眷村的力量。

回想那個動盪的年代,一切都充滿了不確定性,要有怎樣堅強的信念,才能夠下定決心拋棄祖業,到一個全然陌生的地方,從頭開始。疏離的竹籬笆,淡化了族群衝突,一牆之隔,生活型態、語言、飲食、作息都有很大的差異。讓牆外的人,對牆內的生活充滿了好奇。

如今原本封閉的眷村打開藩籬,揭開神秘的面紗。克難的眷村房舍破敗了,眷村人的青絲也早成白髮,但是眷味卻像籐蔓,迤邐連緜,施展媚力。在本書第五章〈未竟的降落〉中,用「清水眷村大事年表」,述明眷村由家園到觀光的轉折點,以及所賦予的使命。昔日的「清眷七村」,如今只保留局部的信義新村,成立「臺中清水眷村文化園區」,供人緬懷。在空間定格裡,享受時間軸的流轉,淡定從容地檢視眷村人的印記。濃濃的眷戀,像磁吸般魔幻,讓遊客醉在文化裡,享受那份淡泊寧靜,舒適自在。

  在歲月的淘洗中,所有的悲涼、失落都已隨風而逝。如今再回首,已不再涙眼婆娑,只留存知足感恩在心頭。外省人降落在清水,我們都是清水人。

 

│立即訂購│

國家書店→《未竟的降落:清水眷村的起、承、轉》(另開視窗)

五南書店→《未竟的降落:清水眷村的起、承、轉》(另開視窗)

a
李珊瑋
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學士,任職中央日報社主編18年,無錫鄉訊社總編輯,外交部國傳司光華雜誌特約編輯,桃園誌、新北文化、桃園客家、台肥月刊等專欄記者。撰寫陸潤康先生傳記、胡新南先生傳記、端木愷百年冥誕紀念專輯、東吳校友臺灣復校發展史、傑出校友紀念集、東吳校友半年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