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歷史

【書評】《出洋:穿越大埔石刻400年》

 上稿時間:2018/04/11   
【書評】《出洋:穿越大埔石刻400年》

由連江縣政府文化處出版之《出洋:穿越大埔石刻400年》,是作者王花俤校長經過一年多實地走訪海峽兩岸,親臨踏查當年沈有容將軍走過的歷史足跡,以歷史軸線與國際視野書寫而成。

  國軍部隊在進駐馬祖列島後,因戰事需求,積極在各處構築防禦掩體工事。民國42年,駐守東莒的部隊於老頭山構工時,發現一塊有人工跡象的岩盤,其上刻有文字。當時官兵認為可能是古蹟,於是在將附著其上的泥土清除後,以鐵絲網包覆,給予保護。 

  石刻所載共四十一字,分七行直書,大小如同手掌。全文內容為:「萬曆彊梧大荒落,地臘後挾日,宣州沈君有容,獲生倭六十九名於東沙之山,不傷一卒。閩人董應舉題此」。大意是指,在明朝萬曆年間,宣州沈有容不傷一兵一卒即生擒倭寇69名,閩人董應舉題字於此。文中所載事蹟如下。

  明朝時,我東南沿海一帶常有倭寇出沒襲擾。萬曆年間,宣州(位於今安徽)人沈有容鎮守福建沿海。萬曆45年(1617)時,倭寇首領桃煙門率眾侵擾浙江,後轉擾福建,並於東沙(今東莒) 盤據。福建巡撫據報後,即命沈有容平倭。沈有容以智圍敵,斷其退路,最後在不損一人情況下,迫使桃煙門投降,生擒倭寇六十九人。此後十四年,倭寇得以不再侵擾。沈有容之智獲得當時工部右侍郎董應舉的讚許,於是便在東沙的山壁上刻碑留記,彰顯沈有容之功。

  這便是該石刻的事蹟背景,因石刻所在之處鄰近今日東莒老頭山大埔聚落,故稱大埔石刻。到了民國54年,時任馬祖防衛司令部司令官雷開瑄,為避免石刻因暴露在外而飽受風雨日曬,於是下令在石刻上方興建了一座仿古六角涼亭,並且在涼亭旁立一碑,上記發現該石刻的經過,以及石刻所載文言文之意,讓後人能夠了解「洗海將軍」沈有容的事蹟。此涼亭後來由時任國防部長的蔣經國命名為「懷古亭」。到了民國77年,大埔石刻由內政部評定為台閩地區三級古蹟。   

  大埔石刻,此一明代留下的痕跡,在歷經清代、民國至今的四百年間,目睹了臺海的演變,人來人往、盛衰興廢,透過大埔石刻回顧臺海四百年來的風雲變幻。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