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歷史

【書籍試閱】《紅樓夢外:曹雪芹《畫冊》與《廢藝齋集稿》新證》(精裝)

【書籍試閱】《紅樓夢外:曹雪芹《畫冊》與《廢藝齋集稿》新證》(精裝)

《種芹人曹霑畫冊》及《廢藝齋集稿》因被許多人抨擊成偽作,或認定與曹雪芹無關,幾十年來早已少人聞問,並成為紅學史上的難解公案。

隨著大數據的興起,重新耙梳的結果,不僅揭開曹雪芹大量前所未知的社會網絡,更讓我們有機會看到他在小說家之外的豐富面相。

 《種芹人曹霑畫冊》很可能是曹雪芹現存唯一詩、書、畫、印俱見的真跡,展現作者的歸隱之情以及對田園生活的渴望。

 《廢藝齋集稿》雖曾於七十多年前短暫出世,卻又驟然消失。此八冊圖文並貌的工藝書,內容講述的是可讓殘疾人賴以維生的眾多技藝,並讓我們見到一位走在時代前端的實踐派人道主義者。

作者簡介

黃一農

黃一農教授曾在美國一流大學擔任職業天文學家,並於NatureScience等權威期刊發表過論文,1987年突然改行任職於新竹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至今。他的學術領域涵蓋科技史、中西文明交流史、明清史、術數史、軍事史、紅學等。2006年他以自學的成果被選為中研院人文組院士,並先後獲得荷蘭Leiden大學首屆「胡適漢學訪問講座」、香港大學及香港理工大學榮譽教授、北京中科院名譽研究員、北京中國藝術研究院名譽高級研究員等名銜。他希望自己能成為一位夢想家。

目錄

上篇:《種芹人曹霑畫冊》

第一章遭漠視的《種芹人曹霑畫冊》

一、《種芹人曹霑畫冊》再現

二、《種芹人曹霑畫冊》述略

三、小結

第二章曹雪芹與閔大章交遊網絡的重疊

一、論閔大章即閔煥元

二、宜興閔氏與曹雪芹泛交遊圈的往來

三、小結

第三章曹雪芹與陳浩、陳本敬父子的互動

一、《李穀齋墨山水、陳紫瀾字合冊》的發現

二、陳浩、陳本敬父子的生平事跡

三、陳浩父子與曹雪芹交遊網絡的重疊

四、陳浩可否於辛巳秋日在北京題跋?

五、畫冊中的陳本敬跋是否真跡?

六、小結

第四章從曹雪芹的別號「竹堂」論其泛交遊圈

一、敦誠與弘曉合作的《紅樓夢》圖詠

二、汪蒼霖與弘曉、敦誠間的交遊

三、長期任弘曉幕客的張賓鶴

四、從詩賦上的相互影響談泛交遊圈

五、《種芹人曹霑畫冊》證真的理由

下篇:《廢藝齋集稿》

第五章《廢藝齋集稿》的真偽公案

一、《廢藝齋集稿》的出世與消失

二、《廢藝齋集稿》的內容概要

三、《南鷂北鳶考工誌》的文本

四、析辨先前對《南鷂北鳶考工誌》的質疑

五、小結

第六章懋齋盛會中重要當事人「惠哥」考辨

一、「惠哥」究竟是「敦惠」還是「惠敏」?

二、玉牒中的惠敏

三、惠敏與李煦的親緣關係

四、小結

第七章對懋齋盛會中主要參與者的追索

一、「舅鈕公」指國舅鈕祜祿氏伊松阿

二、「過子龢」應即董邦達認識的過秉鈞

三、曹雪芹著述中的風箏與北京的「風箏于」

四、小結

第八章對懋齋盛會中被鑑定畫作的析探

一、前言

二、曹雪芹與《元人如意平安》

三、商祚所畫的《秋葵彩蝶圖》

四、小結

第九章《廢藝齋集稿》等相關文本的證真

一、方法論:證真vs.造偽

二、餘論:宿命vs.換跑道

三、夢欲成真夢亦真

本書重要人物之生卒

參考文獻

書籍試閱

  人生遭逢重大起伏時,

  若換個視角且時距拉長之後,

  往往可能展現出另一個全然不同的面向。

  胡適 (1891-1962) 等前輩學者早年提倡「新紅學」的重要目標之一,原是希望能耙梳出曹雪芹家族或其周遭親友們所親歷之小歷史與大歷史,以深刻體會曹雪芹在台前與幕後究竟是如何創作《紅樓夢》的。此領域在過去近百年的努力雖頗有可觀,但許多重要課題卻也遭遇瓶頸,甚至走到治絲益棼、各持己說的地步。連曹雪芹對這本小說的著作權都已屢遭質疑, 許多不負責任的媒體嘗以聳動標題對此類謬說推波助瀾,而主流紅學界則一貫採取「清濁自辨」的態度。至於曹雪芹在《紅樓夢》外真實世界裡的生命足跡,更正面臨「紅學愈昌,曹侯愈隱」的弔詭危機。

  正因為這種混沌無序的情形已長期出現在中國最經典小說《紅樓夢》的周遭,筆者於2010 3 月做了一個大膽決定,選擇全然陌生的紅學做為個人學術生涯的新實驗場域,嘗試探索大數據時代文史學門所正遭逢的挑戰以及可能創造的機遇,並於四年後繳出《二重奏:紅學與清史的對話》一書做為不太成熟的「探險手札」。慚愧地說,自己是在此學習過程中, 才對《紅樓夢》這本文學鉅著裡的細膩動人之處多所體會。 

  人一生的際遇常有許多意外的變數,《二重奏》的出版對我而言原本標示著所做「大數據」實驗的結束,而自己下階段的生涯規劃,則是想成為一位很不一樣的教育行政工作者,希望能推動建立一個融通專業教育、通識教育和生命教育的全人發展環境,讓年輕一代能接觸「多元論述」(異領域碰撞),並深耕「多元智能」(知識、智慧、教養、終生能力、生活美學等), 以培養出一群具備熱情 (passion),懂得「感動人」(speak to souls),且擁有視野 (vision),更能夠行動 (action) 的夢想家。然而,沒想到因對一個違反學術倫理事件的堅持,卻導致某關鍵人士遭人惡意蒙蔽,並在一重要會議上將我冠以莫須有的罪過,戲劇性地關閉了我生命中的這扇窗。

  回首2013-2014 年之交的天空,對我而言是大片大片的灰色,紅學研究因緣際會竟變成我的避風港,並帶來璀璨的色彩。雖然一直仍有小白兔誤闖叢林的感覺,但這些年跨界學習所獲得的自我滿足,讓我的學術激情持續維持,甚至被一次次推至新的高峰。筆者在前述過程中也不斷摸索文科該如何回應大數據 (Big Data) 的衝擊,從而深刻體認此波巨變勢必令文史學門的方法論衍生出新的典範 (paradigm)

  在不自量力屢欲「金針度人」的心懷之下,筆者近年曾在兩岸三地多次透過舉辦「e 考據研習營」及開設正式課程,嘗試用一些較具代表性的個案(多與紅學相關)來傳承此經驗。希冀新一代的文科研究者能透過e 考據(指在e時代融通傳統與數位的研究方法)的有力工具,積極探索邁向學術新境界的可能性。

  由於我們很難設想「一個對清代歷史、對作者生平一無所知的讀者, 會對《紅樓夢》的理解把握到什麽程度」,4 筆者遂又在最近四年繼續深探紅學核心,試圖以e考據之法詳究曹雪芹的生命故事和《紅樓夢》的歷史背景,看能否掀開曹雪芹這位「熟悉的陌生人」多重面紗。

  前述習學過程跨觸到譜牒學、古建築史、八旗教育、書畫史、詩詞用典、紀日法、服飾史、物質文化史等領域或課題,其中有筆者較少接觸者, 但也有部分內容涉及中外交流史、科技史以及術數史等老本行。筆者還重新細讀了小說中的精采片段,希望能為此經典名著提供一些不一樣的賞析角度。 

  對筆者而言,本書的完成真有些無心插柳的感覺。因原本規劃是要以三、五年的時間撰寫《曹雪芹的生命足跡》、《紅樓夢的歷史世界》以及《紅樓夢的物質文化》系列三書,當作筆者進出紅學領域的句點。希望能在此過程中盡全力挑戰許多較重要的相關歷史議題,並藉此為曹雪芹的生平事跡以及《紅樓夢》的閱讀鑒賞,提供不一樣的深度與廣度。

  而多年來早已少人聞問的《種芹人曹霑畫冊》及《廢藝齋集稿》,因被許多圈內人士抨擊成偽作或認定與曹雪芹無關,故在筆者的規劃中原本只是簡單敘述這段紅學史上的難解公案。但沒想到隨著筆者對此兩文本的重新耙梳,大量嶄新的研究成果不僅揭開曹雪芹前所未知的社會網絡,更讓我們有機會看到他在《紅樓夢》之外其它著述的豐富內容,以及雪芹令人動容的人道精神。鑒於筆者專論此兩文本的篇幅已擴充到四百多頁,遂以「紅樓夢外:曹雪芹《畫冊》與《廢藝齋集稿》新證」為名,先出一書當成稍後其它論著的礎石。此書並非論文集,部分內容雖曾發表於學術期刊,但在編撰過程中多已大幅增補或重排,並據新材料或新觀點加以修訂。

  2016 8 月奔赴貴州省博物館親見剛重現世間的《種芹人曹霑畫冊》, 並從而論證此乃曹雪芹真跡的過程,可說是筆者跨足紅學後的重要突破之一。12 月又因剛自畫冊上所鈐用的「閏周」一印,新推得曹雪芹的可能生日,從而發現當年恰逢雪芹的整數冥誕,因時已近年關,為避免無端錯過, 遂於九天之內分別在兩岸三地為曹雪芹各舉辦了一場三百週年誕辰紀念趴踢 (party),此舉更將筆者的情緒激至高潮。初還天真地以為應有機會藉此化解先前過分高張的疑古風潮,以及攫取竊奪《紅樓夢》著作權的歪風, 但此事卻出乎意料並未能在一池渾水般的相關群體中激起正向的能量和應有的反應。 

  或因一般人不易再找到新證據以論述《種芹人曹霑畫冊》為真,故紅圈中少見撰文支持者。反而,建立在主觀態度的質疑之文所見多有,此類文章的論據常奠基在未經印證的說法,且其討論不僅對先前著述屢採選擇性的摘引,甚至完全失憶。令人弔詭地感覺,這些「紅學家」欠缺足夠熱情去接受一個有機會被他人印證的曹雪芹真跡,遂以無人敢於挑戰之「應慎重其事」的說詞為藉口,不斷從負面的角度出發,努力擠出一個個所謂的「質疑」(常缺乏自我完備的論述,更不會主動尋求合理的解釋),讓自己在此議題上亦擁有發言權。

  隨著2019 4 月由筆者所掀起有關《廢藝齋集稿》的論辯再起,我日益感覺遭紅學界刻意漠視或橫加排斥,不僅迭遭某些紅刊退稿、卡稿,甚至還成為一小群「紅學家」發文圍勦的對象。但筆者雅不願追隨余英時先生在出版《紅樓夢的兩個世界》時的腳步,宣示從此只願當一位紅學的忠實讀者。我因此決定淡出「擁擠的紅學世界」,並以清史和e考據為主軸、以紅學為媒介,重回文史學門,希望此舉能讓自己和一些「紅學家」都能多點呼吸空氣與揮灑空間。

  「各說各話」幾乎已成為目前紅學許多重要議題的宿命,此因沈澱下來的材料通常到不了鐵證的地步(這或屬文史學科的常態,卻也成就了學術研究的存在意義),而紅圈中人彼此的知識背景和學術訓練又頗為不同,再加上許多紅學的發表園地還停留在欠缺嚴謹外審機制的同人雜誌,網絡又提供了極其自由的發表空間,導致紅迷們在不同軌道上各持己見,不僅無法產生健康的對話,且肆意批評的語言常引發霸凌式的氛圍。學術雖非關名分與背景,但仍須滿足基本規範與遊戲規則,質疑者且不應在對古代社會運作與相關文史知識無確切掌握的情形下,就肆意拋出個人主觀的假說。 

  本書將針對曹雪芹在《紅樓夢》以外的兩種較可能的作品:《種芹人曹霑畫冊》和《廢藝齋集稿》,進行系統且詳盡的證真嘗試。惟討論時除虛心接納從學術角度出發的意見外,並無意逐一回應部分無謂的批評,希望能善用一己有限的心力繼續往前邁進,以深化對這本曠世巨著及其作者的理解。

  最後,筆者仍深盼紅圈中人都能敞開心胸,給曹雪芹一個公平合理的機會。畢竟我們大多數人都不希望在時間之流快要沖洗掉這段歷史記憶之際,只因先前研究的闕漏不足,某些人的主觀偏執,或當事人前後的表述不完全一致(出自語文的不夠精確、憶往時的差誤等等原因),而略過曹雪芹現存唯一詩、書、畫、印俱全的藝術作品,並錯失他在小說家之外另一前所陌生却又令人悸動的面向:一位實踐派的人道主義者。 

  尤有甚者,撇開筆者是一位無可救藥的性善論者,若從較宏觀的視野看待《種芹人曹霑畫冊》和《廢藝齋集稿》,筆者也絕難相信有人具備足夠的文史知識和圖文能力編造出此等規模的假文物或假故事!何況,本書所新耙梳出如此大量的背景資料與關係網絡,多屬前所未知的史實,且又可與曹雪芹或其交遊圈中的許多人與事相互鉤連,這些難道不值得大家重新嚴肅看待前述這兩件作品!?

  雖然筆者這幾年自史學轉入紅學的過程有效借助了大數據的全新研究環境,但數位工具並非我所憑藉的唯一利器,先前在文史領域長期積累的基礎以及師友人脈,也給了我極重要的助益。此書的完成特別要感謝中國藝術研究院劉夢溪教授的多方鼓勵,浙江大學薛龍春教授、臺北故宮林天人研究員、貴州師範大學吳鵬教授的解惑答疑,臺灣大學劉廣定教授及北京語言大學段江麗教授的商榷問難,中國人民大學張瑞龍副教授的刪改潤色,《漢聲雜誌》總策劃黃永松先生與紅學界任曉輝、朱冰諸先生的熱情協助,以及風箏界孔祥澤(及其家人)、費保齡、宋柏山等先生的口述分享。我的小友或學生高樹偉、張建、盧正恒、蔡嵐婷、劉偉在過程中也提供了許多幫忙,新竹清華大學的高淑悅女史更以大量心力協助修圖排版。此外, 亡友羅鳳珠 (1955-2015) 教授在癌逝前幾個月親自運來新竹相贈的好幾大箱紅學書籍,也在我寫作時扮演了惕勵的角色。

  又,此書乃科技部人文行遠專書寫作計畫「曹雪芹的歷史世界 (106- 2420-H-007-018-MY4)」成果之一,並被選為新竹清華大學「科技考古與文物鑑定研究中心」出版的第一本專書,特此誌謝。

2019 12 月定稿於苗栗二寄軒

│立即訂購│

國家書店→《紅樓夢外:曹雪芹《畫冊》與《廢藝齋集稿》新證》(精裝)

五南書店→《紅樓夢外:曹雪芹《畫冊》與《廢藝齋集稿》新證》(精裝)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