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學習

【書評】博物館的平權?──《邊緣與再現:博物館與文化參與權》

 上稿時間:2020/12/07   
撰稿人:賴嘉玲     編撰:賴嘉玲
【書評】博物館的平權?──《邊緣與再現:博物館與文化參與權》

臺師大歐文所的現任所長賴嘉玲,以其文化研究、博物館與展覽文化的專業眼光,閱讀《邊緣與再現:博物館與文化參與權》一書,並提出文化平權、博物館近用以及文化治理等相關的討論議題。

文/賴嘉玲

《邊緣與再現:博物館與文化參與權》是北藝大博物館研究所陳佳利教授長期研究的學術成果。從政策與博物館實踐之角度,說明英國與臺灣博物館近期對身心障礙者友善平權的努力,不僅談基本的博物館參觀權益,更重視相關障礙者的展覽呈現與製作參與賦權。此書在文化公民權、障礙研究、博物館學、社會學與文化研究都有其貢獻。

書中分為三大部分:首先以臺灣與英國的平權文化政策之介紹與比較分析總起。第一章談臺灣的文化政策,從社區總體營造到文化公民權等博物館社會平權政策制度,對比英國文化政策的文化公民權與博物館制度,以及國際博物館的人權約章。第二章則介紹英國的社區博物館實踐,特別是格拉斯哥與萊斯特郡的「開放博物館」,其讓社區與各級教育機關,得以借取博物館的館藏「資源箱」或小型桌上巡迴展示,透過藝術品租借服務,以利地方公民教育、地方詮釋參與和記憶再生,是臺灣博物館界因館藏移動安全考量而較不願意嘗試的。

第二部分包含第三至六章;第三章深入探討身心障礙者的文化參與權,從臺灣與英國的身心障礙法規與博物館障礙人權實踐,從無障礙空間到視障導覽。第四章介紹英國大型博物館的無障礙實踐:從大英博物館「近用與平權」專職經理的設置,對常設展的空間、展覽內容與詮釋的重修,以及其在監獄的藝術工作坊;維多利亞亞伯特博物館的「館員身心障礙論壇」設置,還有國家藝廊為身心障礙所做的導覽設計等等。第五章則是集中在博物館與精神障礙的互動:博物館中懷舊室的設計,園藝參與擴大社交,挑戰歧視與汙名化,再創精神障礙者創造力的藝術治療,以日記敘事、故事工坊對創傷症候群患者的傾聽與情感表達協助。第六章是對臺北市五位思覺失調症患者之博物館參觀需求研究──透過長期共同參訪各式藝文展覽與創作工坊,此章細描障礙參觀者的展覽詮釋與參觀需求,再延伸至平權實踐的建議。

第三部強調展示邊緣正義的議題:第七章談精神疾病的展示與去汙名的再現,如「墨爾本故事」的療養院城市記憶;倫敦東南郊區瘋狂社區「渥克的故事」整合藝術社區史呈現與口述歷史典藏;其中,英國貝利恆醫院檔案博物館透過早期的不人道醫療到手稿日記回憶,呈現精神醫療史與去汙名化,則是另一種藝文呈現的案例。第八章是臺灣樂生博物故事館的漢生病人之再現與發聲:在殖民帝國下的痲瘋病,記錄樂生院民的「停格的歲月──痲瘋村紀事」展中,也特別提及展示倫理問題和樂生博物故事館從物件蒐藏到展覽呈現等籌備的過程。第九章討論的是英國奴隸販運史的博物館呈現與展示策略。展覽敘事自早期強調英國廢除奴隸制度的民主化進程,到1980年代後轉變為呈現屬於被販運非裔移民的城市集體記憶,以及非洲人權運動的影響,近期更以跨國奴隸制度比較來談殖民史,並以性別觀點重構歷史的豐富複雜性。結論則是博物館與社會平權政策的總體批判檢視,從博物館與社會平權政策的實施評估報告分析,到工具性文化政策學者的批評反省,最終本書以參與介入的另類策展期待做為結語。

當然此書仍有其論述限制:從文化研究的角度而言,文化公民權政策與博物館的社會平權實踐,尚有其文化治理性與政策在博物館實際施行的問題。如文化研究學者Bennett指出:現代性博物館如何被當成以文化作為工具之文化治理性批評;以研究博物館視障平權聞名的學者Hetherington則曾提及:英國博物館透過視障參與者之數量來操弄博物館績效與政府贊助,儼然成為文化治理的權術。博物館社會平權制度與社區博物館的運作在臺灣,也常僅是敷衍應付,或相較於基本社會權益(醫療看護到經濟需求)偏鄉居民對文化權的不予重視,而讓地區博物館平權實踐難以發揮。本書直到結論處,才提到英國學者對文化政策工具論的批判與博物館社會平權的評估過於量化的討論,減弱了此書本應有的批判性。

就批判博物館學而言,此書仍較少著墨於Bourdieu所提及博物館制度本身在階級品味秀異,族群文化差異的制度性質,造成──相對於更普及直接的教育福利等制度──在社會平權運作執行時的特徵與限制。以身心障礙者的參觀與呈現為主的分析,本書也未能更進一步思考博物館做為視覺支配的體制,在運作障礙人權時,對視聽身心等不同性質障礙之差別運作與制度限制。第九章的奴隸販運史,其實與其他身心障礙人權在博物館呈現的性質上有所差異,籠統涵括的書名似乎企圖模糊了其主要以身心障礙社會平權為分析主軸的系統討論。因此也可惜未能介入當今博物館殖民性的討論,以及身心障礙平權與其他種族性別等邊緣人權的交織所產生的更複雜議題。

本書的結語僅提及對另類策展性的期待,但實有更多未來的思考向度。例如:在討論博物館無障礙空間時,對博物館空間與身障的分析,尚需探討舊古蹟建築改建與新博物館建築設計創意化風潮下仍對障礙使用反思付之闕如的問題。書中也忽略了虛擬博物館的無障礙性討論,在新冠疫情之下,數位博物館與虛擬實境設計的科技討論蓬勃發展,似乎也應對障礙的虛擬參與更加注意,一則是新科技對各種感官的虛擬延伸性,或可協助障礙者的博物館近用;另一則是障礙的數位人權議題,如數位落差與倫理議題。

但總體而言,以理論爬梳,障礙人權與文化政策的脈絡分析,持平地比較英國博物館平權實踐成功案例,並加上運用於臺灣是否適當的討論,書中活潑的各類博物館實踐案例說明更是引人入勝。本書可稱得上是對博物館社會平權實踐詳實分析而深入淺出的學術傑作,也非常值得關心社會平權與博物館社會介入的讀者仔細閱讀。

│立即訂購│

國家書店→邊緣與再現 : 博物館與文化參與權
五南書店→邊緣與再現 : 博物館與文化參與權

a
賴嘉玲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歐洲文化與觀光研究所所長暨師大法語教學中心主任。研究專長在旅遊休閒與消費研究、博物館與展覽文化研究、流動社會學,以及性別與藝文呈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