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書特推薦

參與城市變革的進行式——《在基隆:城、海、山與未來》

 上稿時間:2021/09/10   
撰稿人:徐承義     編撰:徐承義
參與城市變革的進行式——《在基隆:城、海、山與未來》

和世界上許許多多港口城市一樣,基隆也面臨了港口優勢移轉、城區老化、發展趨緩停滯等問題。如何藉由重塑、再造城市價值,就成了變革中的進行式。

文/徐承義

城市可以說是人類發展史中,將人類活動、文化表現、政經策略等因素具象化後的綜合成果。隨著時間推進,居住在當地的人們以及因為各種原因造訪的人們,他們和城市之間的互動,也形塑出城市的景觀樣貌。在這個過程中,城市的「印象」與「個性」也隨之成形,不論你是以都市機能還是特色來區分,都反映了居民生活與區域活動對這個地方所產生的影響。在眾多城市類型之中,受到當地與外來文化大幅影響的「港口城市」可說是面貌多變、特質也相當顯著的一種類型。

港口都市的成形是基於地理位置的優勢,讓她得以肩負連結水陸交通、串起人們與物資流通管道的任務,是在逐步推動都市化的情況下成為集散樞紐的一種聚落發展形式。時代演進,大環境也隨之變動,許多港口都市也因為地緣影響與自身條件的起落失去了轉運點、匯集地的優勢,或是因為生活型態改變等諸多因素,逐漸將運作的重心從港灣機能移轉到水岸開發、腹地區域規劃,形成著重觀光、休憩、文化、潮流和訊息傳播等更多元的城市發展方向。

近年來關心臺灣在地性的意識抬頭,年輕一代對於自己所成長的這塊土地燃起了前所未有的好奇,使得與地方相關的研究、書寫、創作也呈現出跟過往不同的蓬勃生氣。在本作《在基隆:城、海、山與未來》裡,我們便能看到編輯團隊從多方角度出發,爬梳過往脈絡、編寫未來的路線圖,全面性地去探索、開發「基隆」這個港口城市所蘊藏的可能性。

本作由大主題不同但論述接續的兩冊刊物構成。在第一冊《城市性格》裡,建構基本認知後,內容便從在地經驗以及標題的「城、海、山」這三種彼此存在緊密關聯的場域要素出發,探討基隆的過去與現在;在第二冊《城市願景》裡,我們可以看到施政者角度對這個城市所抱持的深厚情感與規劃願景,以及各領域專業人士對基隆描繪與想像。總地說,是一部集結城市發展脈絡回顧、文化特色解析、施政方針與願景、在地居民與改造參與者經驗,透過多元角度視野解析城市印象的專書。如果你希望在短時間內,以容易理解、吸收的方式,從多方觀點來重新理解、認識基隆這個城市,本作不論在內容構成、訊息傳播、視覺質感、跨讀者客群等方面都是很值得推薦的刊物。

「一座總是飄著雨的港口觀光小城」。過往談到基隆,對絕大多數的外地人而言,除了貨輪和郵輪進出的港口景致之外,相信多半離不開多雨之都或是廟口美味的小吃等等印象,或許興趣比較廣泛的朋友,還能多少談起一些基隆過往的重點發展。事實上,這座走過悠久歲月的小城市,不僅匯集了各式各樣、從當地萌芽或是由外地攜來的文化,也緊密地串連起海與山兩種自然景致。這裡的港口曾在軍事和商業領域都位居極為重要的地位,現在也是海內外郵輪的停靠點之一;這裡的山區也曾因為礦業和作為軍事要地等因素而成為要地。在絕妙地理環境之下,人們的在地活動編織出放眼海內外的港口城市也難以比肩、別具特色的韻味格調。這些過往表徵,也是編輯團隊將「城、海、山」置於主題的一大要因。

就和世界上的許多港口城市一樣,基隆也面臨了港口優勢移轉、城區老化、發展趨緩停滯等問題,因此,藉由「價值重塑」讓既有的珍貴傳統得以銜接到新的發展路線,儼然成為施政者和在地居民將這座城市再次帶向榮耀的新方向。而我們也能在書中收錄的大小環節與多面向的呈現裡,體認到目前以「文化先行治理」為施政主軸的「城市再造」策略,正在嘗試以宏觀的角度連結山、海、城市,試圖藉由「整體價值」的營造,尋回在地居民對自身以及這塊土地的價值認同,而且也逐步獲得階段性的成果。

「基隆似乎有些不一樣了。」

這是關懷地方、發現在地新價值的浪潮漸漸興起之後,在許多人心中湧現的感想。然而,其中的變化,其實也是在從古傳承至今的歷史文化裡進行「再發掘」、「再認識」。過程中,人們不斷地與整個城市的歲月軌跡進行互動、並賦予其嶄新的表現與詮釋;所選擇的路線,並非單單針對特定領域事物進行維護、修整,而是透過全面性的保存、理解、價值重塑等手法,一邊認識腳下的這片土地、一邊開發地域創新的動能,整理並拾回榮耀的片段,為基隆打造出新穎且完整的城市個性。檢視臺灣一路走來的城市治理方針,實屬罕見且難得的施政策略傾向。

過去對於基隆,人們大多都是抱持片段或是單一標籤式的認知,因此本作在進入核心主題之前,就提出了將「聚落發展重心的改變歷程」作為「認識基隆的切入點」這個前置課題,因為城市的過往會影響居住在此的人們,進而影響城市所形成的個性,唯有先建立完善的理解,才能找到與在地契合、邁向下一次繁榮的路線。

因此,第一部分的《城市性格》在針對基隆進行了一定程度的基礎介紹後,首先從「城市的過去」開始,簡單地帶領讀者走過一趟基隆至今的重點時期發展,讓大家了解我們認知中的基隆究竟是由什麼樣的歷史文化脈絡交互堆砌而成的,並推導出以這些豐厚的資產為智庫、因應時代變革描繪出基隆新樣貌的方向。

接下來便進入「城市的現在」。多位生於基隆、遷移至基隆或是重回基隆,經歷背景都各不相同的居民們,都是編寫在地故事、推動整體改變的一分子。他們將透過人生體驗分享,闡述自己與這座城市的關係與互動交流。

最後,以「海、山的過去與現在」之對照來收尾,勾勒出海港與山城兩種空間為基隆各種面向的生成所帶來的影響,以及從中催生出嶄新面貌的可能性。

承接第一部分的尾聲,第二部分的《城市願景》,主題也轉移到基隆的「未來式」,由現任市長林右昌先生以及前文化部長鄭麗君女士的對談起頭,接續各領域專業人士和創作者,以不同的切入點和表現手法去描繪他們心中的基隆樣貌。經由林市長與鄭前部長的這段對談,我們可以了解到「文化先行治理」的正面意義,以及執行面上所面臨的諸多難題,這是一個需要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乃至當地居民在意識與價值觀上取得平衡、以長遠的視野來按部就班執行的城市再造模式。城市的樣貌,會反映出居民的生活型態與社會文化價值,這也意味著居民對在地生活的態度,將會左右這個城市會走向什麼樣的發展。

塑造一座城市的個性、執行一座城市的重整,都不是短時間內可以完成的事,這是一個耗日費時,必須整合過去價值、現在資產和未來願景的龐大營造工程。若是期望有效率地推動,並且能在進行過程中逐步看到階段性的成果,最重要的關鍵,就在於小從居民、大至主政者在內,每一個想對塑造城市價值有所貢獻的人,是否能清楚理解當前所面臨的地域環境課題在哪裡,如此一來,主政者才能釐清方向、擬定適合的規劃藍圖,而一般大眾也才能在生活與價值觀等層面配合政府的步調發展。

在本作的編輯後記中,有一段文字生動且清楚地表現了眾人對基隆這個城市的觀察、期盼以及他們正在進行的努力。

 

「2020年的春夏,採訪團隊在基隆看見的,是一個很多有形的、無形的改變在醞釀、滾動的城市,可以強烈感受到這座城市似乎正在找出自己與別人不同的城市性格。」

 

曾經興盛一時,又因為大環境影響讓成長脈動趨緩甚至停滯的基隆,正在重新整理過往所累積的風華與價值,透過全新的調整與詮釋,循序漸進地突顯特色並逐步處理造成滯礙的問題點,讓城市、海、山等空間場域能夠與人們建立起新的連結,活化城市成長的動能。這是一個著重文化價值並深化在地認同,但也力求與實質面的經濟發展共榮的城市再造布局。

相信我們不僅能期待基隆在今後演進歷程中展現的各種嶄新面貌,或許也能期盼同樣的新生模式,可以在你我所居住、所喜愛的城市裡發掘出同樣盎然的創新生命力。

│立即訂購│

國家書店→在基隆:城、海、山與未來(1、2冊不分售)

a
徐承義
曾協助遊戲與體育新聞編譯、文案企劃、特約審書人、特約譯者等工作,亦曾受邀擔綱講座講者與對談人。文化部青年創作獎勵獲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