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書特推薦

百年之戰,猶未打完——讀《不服來戰:憤青作家百年筆戰實錄》

 上稿時間:2021/09/01   
撰稿人:黃震南 
百年之戰,猶未打完——讀《不服來戰:憤青作家百年筆戰實錄》

藏書界竹野內豐——黃震南——以幽默詼諧的文字介紹這一場文人的百年筆戰。

文/黃震南

 

你以為論戰是突然引爆的,但其實火藥早就埋好了;當你以為論戰終於結束了,其實論戰還在延續。

就像武俠小說常說的:招未出,意先行;刀招已老,刀意卻綿綿不絕。

只是誰才是武林盟主,在戰場上的俠客,自己卻往往看不清。

《不服來戰:憤青作家百年筆戰實錄》這本書,將讀者拉出戰局,跳到更高的維度,用全知者的觀點,暗示誰才是看見趨勢的先知。 

我們以前讀歷史課本,經常被一堆戰役打得暈頭轉向:赤壁之戰、鴉片戰爭、西來庵事件、克里米亞戰爭、世界大戰……彷彿歷史就是由各種大小戰爭一路打出來的。其實沒錯,戰爭是文化或利益衝突的表現、是國力軍力的展現、是各種科技突飛猛進的時期、是情勢的重新確認或分配,在在被歷史影響,也影響歷史。因此,「戰爭史」一直是歷史界引人注目的話題,不管是不是學者或軍武迷,誰都能講一段三國,或者阿祖當年到南洋打仗的小故事。

那麼,文學史也有戰爭嗎?

臺灣的文學史,若從新文學萌芽算起,也就是堪堪百年。不過這一百年以來,文壇經歷的大小筆戰,精彩紛呈,文字載體可戰、定位方向可戰、預設讀者可戰,無事不可戰,彷彿是過往「三年一小反,五年一大亂」民變械鬥的紙上延伸。百年文壇重大論戰列舉出來,洋洋灑灑,我們才驚覺:文人原來也挺好戰的!

其實文人沒有那麼好戰,是不得已也。如果爬梳臺灣的族群、文化與統治政權更迭和交融的過程,就會知道,這麼多族群的語言、文化融(ㄔㄨㄥ)合(ㄊㄨˊ)過程,以及統治者在不同時期的執政方針,都等於在為這鍋文壇麻辣燙加佐料,不戰才奇怪。蔡培火在1925年出版的《十項管見》就指出:「我敢講,臺灣是一个人種的展覽會場。世界若會現出平和,我想著對臺灣代先;通講咱臺灣是世界平和人類和好的試驗所。」——難怪無數小朋友許下「世界和平」的願望都無法達成,原來就是在臺灣的各種紛爭還沒落幕啊!

蔡培火活躍著的192030年代,臺灣文壇正在密集發生一連串與語言文字相關的論戰:先是新舊文學論戰,新舊文人先打一輪。接著是臺灣話文論戰,新文人裡的北京話文派與臺灣話文派又打一場。我一直感覺這幾場論戰分出的幾個陣營,很適合寫成類似「文豪野犬」的創作設定:舊文學是「氣宗」,固守傳統的氣功、內力之說,修煉時間久,實戰作用存疑;北京話文是「劍宗」,號稱比「氣宗」戰力更強,拿的劍卻是北京來的,臺灣社會根本難以取得;「刀宗」則異軍突起,宣稱自己才能代表大眾,因為鐮刀、菜刀、殺豬刀都是大眾慣用的工具,但受到劍宗抨擊「刀法」不如「劍法」高深。此外,也有人刀劍兼修(賴和),有人氣宗兼用刀(鄭坤五)、有人使刁鑽的左手刀(左翼)……整套劇本,歷史都幫你寫好了,我還沒提後來崛起的太刀流(日文)呢。

到了皇民化時期,語言文字歸一統,沒得戰了,改戰文學的思想。濱田隼雄批評張文環受到歐美「自然主義」影響,太過沉溺「否定的現實」,專挑現實醜惡面來寫——這一段話,在《不服來戰》本書隔了大半本又出現一次:鄉土文學論戰時,銀正雄批評王拓的小說,惡意暴露社會黑暗面,藉此傳遞不正確的價值觀。

歷史何其相似!然而,在1977年參與筆戰的王拓、彭歌、余光中等人,可能不知道早於他們三十幾寒暑的1943年,這些批評早就在臺灣文壇出現過一次了。對於這些批評最有既視感的,或許是鄉土文學論戰裡的葉石濤吧,在1943年當時,他正是與西川滿、濱田隼雄站在一起,批評對方「專挑現實醜惡面來寫」的青年,現在,立場完全倒反過來了。

歷史相似的地方不只一處。日治時代的新舊文學論戰中,舊文學罵新文學全然擁抱西方思潮,這句評語在三、四十年後的新詩論戰再次出現;舊文學認為新文學低俗、沒有文化素養,一如新文學(北京話文派)視之臺灣話文派。西川滿罵《文藝臺灣》陣營是「糞寫實主義」,指控臺灣作家沒有日本傳統,質疑臺人作家政治忠誠度,令人想到1970年代末的朱西甯、余光中對於鄉土文學作家的詰問。

俱往矣。年度文學獎已經不再是社會大事、人們翻開報紙看完影劇版忘記找副刊(甚至根本已經數年沒摸過報紙)、作家愛寫什麼就寫什麼讀者只在乎好不好看不管什麼流派,文學還有什麼好吵的?

當然有。

現在熟稔文學史的作家,已經掌握到一個真理:筆戰,並不是為了說服對方,而是增加觸及率、吸引更多觀眾,用理論說服更多湊熱鬧的網路鄉民,甚至是留下資料給幾年、十幾年、數十年後的研究者搜尋到,讓後世的學術界證明自己。並且用更多實際作為,去建立一個不易推翻的碉堡,我們才能站在高處,對著對面陣營高喊:「不服?來戰!」

最後我要特別點出,這本書以專文點出「臺語文學」在文學史論戰上的地位,這是很罕見的。多罕見呢?臺灣文學館出版的《臺灣漢語傳統文學書目新編》,蒐集了三百年來臺灣的傳統文學書目;聯經出版的《日治時代臺灣現代文學辭典》則收錄了日治時代的新文學條目,但兩者都沒有列舉到臺語文學的作品,也就是說,臺語文學是新舊文學夾縫中被遺忘的一群。而且事實上,臺語文學的書寫用字、存在意義,是各種文學論戰中至今依然最常被挑起的,本書能夠注意到這一環,實在值得鼓勵。

│立即訂購│

國家書店→不服來戰:憤青作家百年筆戰實錄

五南書店→不服來戰:憤青作家百年筆戰實錄

a
黃震南
黃震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文系碩士,藏書人、說書人、拿著藏書說書之人。與黃哲永合編教材《讀冊識臺灣》、與吳福助教授合編《臺灣傳統漢語文學書目新編》,著有論文《取書包上學校:臺灣傳統啟蒙教材》、散文《臺灣史上最有梗的臺灣史》、散文《藏書之家:我與我爸,有時還有我媽》等。經營臉書粉絲專頁「活水來冊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