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書特推薦

《Pasikau臺東桃源部落:種是為了你》

 上稿時間:2021/08/05   
撰稿人:周牛 
《Pasikau臺東桃源部落:種是為了你》

原住民文學獎得主周牛以誠摯的文字分析新書《Pasikau臺東桃源部落:種是為了你》,在疫情期間,不妨放鬆身心,讀本好書。

文/周牛

「我清楚看到自我的概念——舉凡區別我、內在和外在的概念——都只是幻象。…那些都是心智創造出來的,就像煙囪飄出的幾縷煙塵,你停止創造那些念頭時,當你什麼都不是時,你會意識到自己和一切都合而為一了。」(Emily Esfahani Smith)[1]

在擔任心理師執業過程,常常發現人的心智,創造出的幻象,一個又一個出現在自我的腦海,接著整個思想都被幻象佔滿,那個幻象總是四處尋找讓我們可以安心附著之物,當我們以為安頓好了,仍然只是個幻象,一個虛幻的自我感。

Pasikau臺東桃源部落:種是為了你》是一本集體的寫作,作者從青少年、中壯年人到耆老,合計五十五位,以感性或知性的敘事風格寫下自己與小米的故事。書本並沒有提到自我、心智、幻象,只是做直白的描述,描述布農族與土地的連結,與小米的連結,與萬物的連結,透過部落孩子向耆老學習,親手種回三十年前便已失傳的小米,也種下自己與土地應該有的倫理關係。這種連結正是處在現代社會中的人們所缺少的,尤其是住在都市的人們,常有許多空虛,為了要彌補空虛,人的心智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的幻象,接著又傾全力追尋這些幻象。

在《正念的奇蹟》影片中,有位小女孩問一行禪師,小狗過世了,要怎樣才能不難過?一行禪師回答:「天上的雲朵消失化作雨滴落下,成為你手中的茶,帶著正念喝茶,雲就在茶裡。」睿智的回答瞬間讓片中小女孩綻放了笑顏。其中,沒有什麼大道理,潺潺流水,經過陽光,化為水氣,聚集成雲,又成了雨點,滋養萬物,自然地來,自然地去,人活在世上也當自自然然地存在。布農族原名Bunun。本意為「人」的意思。傳統布農族人把宇宙分為三界:即自然(Dihanin)、萬物精靈(Hanidu)、人(Bunun);布農族的祖先自認該族為大地唯一的「人」。閱這這本書,似乎也進到了山林,看見了黑熊、雲豹,也聞到了小米的芬芳,也看見Bunun,這麼自然地活在大自然中,一切都是這麼和諧。

閱讀這本書,你會看見布農族、阿美族的青少年對大地上的動物、植物畫了一張張充滿感情的插畫,布農族長輩們記憶中與小米難以切割、悸動不已的情緒,以及對自然的謙卑,與對土地的關愛,如──

「太陽選擇原諒並交付給父子一把小米種籽,同時要父子回去向族人傳話,接下來的日子將會日夜分明。族人要依照月亮陰晴圓缺種植小米……」

「小米收割完…便是讓土地休息的時間,讓田間的林雜草自然而然的成長,還原這片土地土生土長的環境…

「小米播種祭是為祈求小米豐收,部落所有男子要一起合唱祈禱小米豐收歌Pasibutbut(八部合音)……表達對自然有好的姿態……」

不只是小米,對於植物,布農族也是心存一分感激,植物除了提供營養及醫藥外,也是愛情的象徵、與上天對話,以及表達虔敬的媒介,如──

「菖蒲ngaan,布農族人相信,身體虛弱或生病的人,佩戴用ngaan做成的項鍊有驅邪的作用……」

「海金沙kasanaz,布農族感恩的植物……」

「刺蔥tana,人蛇之戰傳說的救命植物……」

「樹豆halidang,幫助男女談情說愛的樹種,又稱愛情樹。」

催生這本書的主要推手胡欽福、張麗珠夫婦,花了三年的時間邀請部落耆老說自己與小米的故事,也將小米的知識種籽帶到下一代的日常生活中,誠如他們在書本所說:「我們現在正在趕時間,追尋部落長輩腦海裡的故事,這是部落族人共同的記憶…」

原住民文學有個重要的使命,除了說自己族人的故事外,更要把說自己族人的故事的能力傳承給下一代,沒有歷史觀的族群是飄零在天空中的蒲公英,風一吹,就不知道會落在何方?欣見此書的問世,是純書寫自己族人與自然和平共處的故事,跳脫抗議、控訴和悲情,可讀性高,閱讀後,會不自主地昇起想到原鄉部落看看小米,聞聞原野的清香。在疫情肆虐下,與其焦慮,與其擔心,不妨回歸內心,好好地閱讀幾本書。最後借胡欽福、張麗珠夫婦在序──《落地深耕》說的一段話作為結語──

 

我們想對部落的年輕人說:

「有一天你可能會離開Pasikau

但我們想讓你知道,部落永遠是你的家,

部落的長輩會接納和包容所有的你,

走遠了,也不要忘記回家!」



[1] 意義:邁向美好而深刻的人生(The Power of Meaning: Crafting a Life That Matters),作者: 艾蜜莉‧艾斯法哈尼‧史密斯,中譯:洪慧芳。

 

│立即訂購│

國家書店→Pasikau臺東桃源部落:種是為了你

五南書店→Pasikau臺東桃源部落-種是為了你(附光碟)(第二版)

a
周牛
本名周牛莒光。原住民阿美族人。現職諮商心理師。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系諮商心理碩士、國防大學政戰學院新聞研究所碩士。曾獲得臺灣原住民族文學獎、瀚邦華人文學獎、瀚邦文學獎、Vusam種子文學獎,今年也以小說〈爸爸們〉入圍臺灣文學獎創作獎。關注偏鄉、弱勢及原住民身心健康等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