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書特推薦

歷史,始終是人的故事──《娘惹回憶錄》

 上稿時間:2021/11/02   
撰稿人:萬雅筑 
歷史,始終是人的故事──《娘惹回憶錄》

高中教師萬雅筑帶領大家閱讀《娘惹回憶錄》,歷史課程之所以精彩,就是在於充滿著「人的故事」。

文/萬雅筑

  卡謬曾說,「認識一個城市的最好辦法,就是去認識裡面的人們如何工作、如何相愛,以及如何死亡。」台灣文學館出版的《娘惹回憶錄》正是一本這樣的好書。

  本書的作者張福英,透過翔實且充滿感情的文字,以自傳式的筆法,向我們介紹20世紀初,棉蘭僑領之女的精彩人生。荷蘭從17世紀開始統治爪哇,其手法基本上是利用華人,形成所謂的「共構植民結構」。張福英的父親張耀軒(張阿輝),是廣東梅縣的客家人,與其兄張煜南同為棉蘭鉅商與當地僑領。事業範圍包括農場、油廠、糖廠與金融業,就在這種殖民結構下,與荷蘭當局、當地蘇丹皆有良好關係。在南洋事業成功後,在故鄉梅縣投資潮汕鐵路,人脈遍及棉蘭、蘇門答臘、檳城、馬六甲與廣東等地。也因其廣大的事業版圖,獲得板橋林家的青睞,使林爾嘉的長子林景仁求娶張福英,另將林景仁的妹妹嫁與張福英的親弟,足見林家對張家的重視,以及對將事業版圖跨及南洋之決心。

  《娘惹回憶錄》為張福英晚年以英語書寫的回憶錄,包含兒時父親發跡,母親成為棉蘭續弦二太太說起,從她就讀荷蘭學校、幼年與雙親的出遊經歷、就學時的人際與家庭生活、少女時代的婚配、婚後與林景仁遠赴廈門、台灣、中國與歐洲的足跡,以及林景仁的南洋事業與失敗、到兩人漸行漸遠,最後張福英任職中華民國政府外交部,林景仁遠赴滿洲國後天各一方的經歷。

  2015年,林獻堂的《環球遊記》出版後,在台史界刮起一陣「旅遊旋風」,正巧這幾年108課綱準備上路,各校如火如荼進行課程研發、跨科共備與教科書編寫的時刻。《環球遊記》正好搭上108課綱高中歷史課綱中「人群移動」的主題,被設計成多種教學活動,進入了高中歷史教科書之中。

  目前的高中歷史課的學習內容,在第二冊東亞史當中「十九世紀以後東亞的人群移動」單元,希望能引導學生思考十九世紀後近現代東亞人群移動的事例、類型、背後的動力,及其造成的影響。在各版本的內容中,這個單元大多討論日本政府對北海道、朝鮮、台灣及美洲的計畫性移民,以及東南亞的華僑、北美華工在當地的發展與認同的變遷的兩大主題。對於許多第一線教師來說,這真是一個棘手的單元。

         這個課程概念的架構龐大,涉及許多高層次的思考與價值判斷,但15、16歲的青少年,生活經驗較少,心志也尚未成熟,他們連自我認同都尚在形成,又如何談及同理他人的國族認同呢?何況多數學校將第二冊開設於高一下或高二上學期,在世界史背景尚未建立前,更是難以進行。尤其國高中課程受限於課程時間與高中課程的大考需求,課程進行無法像大學一般,只針對一個點進行深入探討,很容易變成流水帳,讓學生「無感」。

       筆者以為,歷史課程之所以精彩,就是在於充滿著「人的故事」。試想我們就學時期,在沒有PPT與教室電腦的時代,歷史老師一枝粉筆,就能讓台下的我們如痴如醉,其實靠的也就是那些精彩故事。但現在的課程,卻難以如此進行。教師們最大的痛苦,也許來自於不想讓歷史課變得無聊又無感。

       筆者任教高中十多年,經歷4種課綱,直到近年才發現原來自己對於海洋史、東亞海域的興趣,來自於自己的生命經歷。我的母親來自金門,早早就來台灣謀生。我小時候覺得外婆很奇怪,當台灣錢淹腳目的候,大家出國都去歐洲、美國、日本,為何外婆總是去馬來西亞、新加坡這些「奇怪」的地方。而且去過一次,還要再去?直到讀了歷史系,進入研究所才知道,金門與南洋間千絲萬縷的關係。一個金門人的後代,對這些事、這些人一無所知,他們生活的樣貌,在我腦中一片空白。教書之後才斷斷續續從母親口中得知,外婆有位姐姐遠嫁新加坡,是非常典型「落番打拼」案例。但到了最後,姨婆並不是成功能被寫入教科書的那群,晚年在新加坡依然辛苦困頓。外婆多次遠行,其實是為了探望異鄉的大姐,捎去家鄉的消息。

      這些隻字片語,只能在我腦海中形成零碎的畫面。《娘惹回憶錄》便成為我觀看南洋華僑生活的窗口,甫拿到書,一讀就停不下。用一本「閒書」的角度來看,這是一本像小說一般引人入勝,精彩絕倫的程度絕不下《環球遊記》。光看作者在印尼的生活經歷、南洋富商的豪奢,以及多元文化交匯的生活情貌,就已經讓人大呼過癮,更別說得以看到板橋林家在廈門鼓浪嶼的生活情形,與兩人跨國婚姻的相處狀態了。現在在高中校園當中,新住民之子已不新鮮,但他們不見得對外婆家有太多了解,而現在台灣教育對於「外配」與「移工」議題,雖然重視,但視角與思考邏輯卻與本書當中所呈現的全然不同。

      我們常常理所當然地以為,既是「華僑」與「華人」之間的聯姻,溝通一定不成問題。但是張福英祖家在廣東梅縣,據她的說法,她說的是「混著馬來文的客家話」、而來自板橋林家的林景仁,自然是講閩南話。學生應該很難想像,當年兩個素不相識的「陌生人」結婚之時,陪嫁當中還有專門的翻譯人員。張福英學會閩南話之前,該員可幫助新人溝通,當翻譯不在,兩人只能用英語對話了。除此之外,張福英與夫婿出發前往廈門時,更帶著能說日語的隨行人員,為了日後前往台灣作準備。也許看完本書,這些新住民之子也會想要回家詢問母親,當她初來台灣,與父親家人語言不通的時候,是怎麼生活的。

        以教師備課、設計教學活動的角度來看,《娘惹回憶錄》更是不可錯放的工具書。張福英在後記中提到的生活,絕對是觸發學生思考的好題材。一位女性,在中年以後與先生走向完全不同的道路。憑著多國語言能力,進入南京政府外交部,成為中華民國政府的聯絡官。又她受母親委託,前往廣東處理父親留下的潮汕鐵路,成為華僑女實業家。而英文流利的林景仁則在台灣,跟著友人前往滿洲國,任職滿洲國外交部,最後亡故於此地。一對來自台灣與印尼富商家族的夫妻,分屬「敵國」從事外交工作,是巧合還是「雞蛋不放在同一個籃子」裡的縝密安排?相當耐人尋味。

        透過《娘惹回憶錄》,課本當中講的那些人與事,便開始有血有肉了起來,視角概括台灣史、中國近現代史與世界史。正因如此,本書涉及的內容與知識量龐大,光張福英本人的一生足跡,讓學生繪製成地圖,可能都會讓學生焦頭爛額。好在2021年8月,台灣文學館出版了本書的漫畫版,在畫家清爽溫暖的筆觸下,那些無法透過文字理解的東南亞華僑服飾,被轉成清晰的圖像,複雜的人際網絡與南洋華僑相關的專有名詞、人物背景知識,也用間隔頁的方式,作了簡要的介紹,適讀性更高。也更適合在有限的授課時間中,抽出一小部份讓學生進行閱讀或簡易的角色扮演。

  一個好的故事,遠勝於一千張複習講義。歷史,始終是人的故事。

 

│立即訂購│

國家書店→《娘惹回憶錄 = Memories of a Nyonya》

五南書店→《娘惹回憶錄= Memories of nonya》

       

 

 

 

相關書籍

a
萬雅筑
現役高中歷史教師。一個從商學誤闖歷史領域的衝動型行動派,因為喜歡聽故事,長大後便成為說故事的人。父族是1949年來台的戰爭移民,母族來自僑鄉金門,骨子裡就流著四處流浪的血,對海洋有一種偏執的熱情。怎麼跑都離不開水字旁的地方。北中南都待了一輪之後才懂得,原來落地生根真的是件好困難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