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書特推薦

曾經,台灣有個參政夢:讀《228消失的政黨──台灣省政治建設協會(1945-1947)》

 上稿時間:2021/12/06   
撰稿人:蔡喻安 
曾經,台灣有個參政夢:讀《228消失的政黨──台灣省政治建設協會(1945-1947)》

台灣共生青年協會理事長蔡喻安以文字導讀,帶領大家回到1945年,一窺當時人們參與政治的夢想。

文/蔡喻安

  我輩青年大概都會同意:越是認識戰後台灣的民主運動歷史,越是感嘆我們竟被如此教育成一無所知的台灣人。威權統治時期的社會控制,抑制人民的思想與言論,禁止人民探問社會中的民主事件;黨國思想教育培養台灣人追尋中國歷史的興趣,卻遏止台灣人追尋腳下這塊土地的歷史。然而遺忘後,需要花更多力氣才能想起來,而且越是挖掘歷史,越是會發現被遺忘的比被記得的來得多。

  《228消失的政黨――台灣省政治建設協會(1945-1947)》這本書正是將二二八歷史拼圖中易被遺略的一塊帶到讀者面前,以充滿故事性的筆觸告訴讀者,戰後台灣的有志之士是如何推進自己心中的改革夢,又是如何在政府的居中離間、祕密逮捕及殺害之下,或失去性命,或不再夢想。

  台灣省政治建設協會(簡稱政建協會)的成立滿是波折。早在1945年10月30日,來自日治時期農民組合、新文協、台灣民眾黨等不同團體的代表便計畫共組「台灣民眾聯盟」。稍微對戰後台灣歷史有點認識的朋友,應該很快就會想起日本受降典禮是在當年10月25日舉辦。換而言之,面對政權交替,台灣的知識份子、有志之士,事實上是立刻躍躍欲試,期待能透過組織結盟,擴大政治影響力、擁有更多參政權利。作者黃惠君寫到,當時的組織想像更接近於政黨,卻因官方掣肘,1946年1月組織成立時改定為「台灣民眾協會」,當年3月又被迫更名為「台灣省政治建設協會」,離起初集結時的想像越來越遠。

  不過,早已在日治時期累積一定民主運動經驗的這群人並沒有因此停下腳步。本書第二章至第六章便是在勾勒這些運動者如何制訂不同階段的戰場與戰略,步步為人民發聲、為爭取台灣參政權利努力。身為讀者擁有的全知視角,讓我們能跟著當時的運動者一起經歷參議員選舉、大型演講會舉辦、各地分會熱鬧創立、縣市長普選運動。當然地,也從員林血案、米的抗爭、抗議澀谷事件判決不公大遊行等事件中感受到台灣社會越來越高張的不滿情緒,以及政建協會如何試圖將人民的聲音反應給政府。

  這本書一直到第七章〈交鋒於二二八〉前,都沒有太多直接寫及二二八事件的段落。但有趣的是,當讀者對二二八事件有些許瞭解,便會明白政建協會存續的這短短兩年,社會所經歷、組織所爭取,正是我們認識二二八事件所需的沃土。

  時至今日,教科書內的二二八事件介紹仍常遭批評過於簡短、片段,然而筆者長年參與籌劃二二八事件紀念活動,有時不免困惑在時隔七十四年後的台灣,光是讓年輕世代能明白當時的時代氛圍,便是相當困難的事情,究竟該如何做到立體而完整的介紹?在閱讀這本書的過程中,似乎找到了一些答案。

  作者大量引用當時的報紙來說明政建協會創立、後續舉辦活動時人民的反應,佐以民報總主筆陳旺成之日記,生動勾勒出戰後兩年間台灣社會眾聲喧嘩的樣貌。其中,陳旺成日記更是使人眼睛為之一亮,對於政建協會組織運作,他旁觀者清,又因為報社工作而相當瞭解民眾想法,因此日記裡記錄下的觀察無不精闢。

  如同二二八事件發生有其社會脈絡,事件中的政治訴求部分脫胎於前面兩年的積累。政建協會兩年來討論的共識意見與政治想像,部分延續到二二八事件中,成為二二八事件處理委員會的部分訴求。除此之外,2月27日晚上緝煙血案發生時,政建協會正巧在開會,早前舉辦演講會的群眾動員經驗,在此時派上用場,他們當即決議:「明日號召民眾到肇事的專賣局台北分局及長官公署抗議。」

  雖然後來局勢發展超出想像,但直到3月9日陳儀政府宣佈戒嚴,政建協會的主事者都仍認為台灣人能在抗爭中取得自主政治權利的推進。隔天,相關人等的逮捕、密裁(意即祕密殺害)開始,政建協會數位成員至今尋無遺體;幸運生還下來的政建協會成員,多漸漸退出政治場域,隱藏起提高台灣人政治權利的夢想。

  這本書並非談論二二八事件的專書,但藉由政建協會這個組織的生命歷程,我們反而能更立體地從社會脈動、政治社群內部意見激盪等面向來認識二二八事件。感慨的是,政建協會雖僅有短短兩年,但已清晰可見當時台灣知識份子確實想像著一個「更美好的台灣」,他們有藍圖有願景,有善於演講的倡議者,甚至有運動戰略,也實際與群眾面對面溝通。這些想望,最後仍是斷送。

  帶著二二八議題與民眾接觸時,難免遇到對方提出困惑:「你們說受難者都是一代菁英,但你怎麼知道這些人真的能為帶來更好的發展?」現實世界沒有時光機,無法回到過去,無法百分之百肯定這些人一定會讓台灣更好。但看著政建協會在短短兩年間便能有這麼多思考與行動,至少我們能肯定這些人如果擁有更多時間,會有機會開啟台灣社會更多討論,他們願意將人民的意見帶進有政治決策權力的高層,願意聆聽人民的聲音。

  被選為制憲國大代表、參與南京制憲會議的林連宗,在會議中提出台灣縣市長普選的主張。會議後,他給女兒一段話:「憲法從大會通過到實施,真的是民主主義政治的實行,在台灣省長、縣長、市長全部都民選,在中央大總統以下全部民選。……國民代表現在大約有一千六百人,其中八十多位女性。妳現在開始一心奮發來選女代表,女性如果有能力也可以做到大總統,請奮發。」此時的他,不僅僅是一個爭取台灣人政治權利的運動者,還是對女兒未來將生存的社會,懷抱著光明希望與期待的爸爸。這樣的他,在二二八事件中被祕密殺害,屍首未尋。

  這正是這本書難能可貴的地方。在歷史書寫的形體之下,蘊含著對政建協會這群運動者的溫柔關注,因而能將當時人們對於台灣民主政治的渴望,有血有肉地呈現在讀者面前。

 

│立即訂購│

國家書店→二二八消失的政黨──台灣省政治建設協會(1945-1947)

五南書店→二二八消失的政黨──台灣省政治建設協會(1945-1947)

a
蔡喻安
台灣共生青年協會理事長,長年參與共生音樂節籌劃。喜歡發想企劃,和不同領域的人合作。擅長組織工作與活動執行,並偶爾寫寫字,合著有《丁窈窕繪本:樹á跤ê自由夢》。支持一切自由、平等及尊嚴的實現,盼願台灣獨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