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書特推薦

《理想與幻滅:中華民國外交史的 1960 年代》書評

 上稿時間:2022/04/27   
撰稿人:葉乃菁 
《理想與幻滅:中華民國外交史的 1960 年代》書評

歷史紀錄片《阿罩霧風雲》、《光計畫》編劇葉乃菁帶領大家簡單認識中華民國外交史上的1960年代。

文/葉乃菁

   臺灣不是聯合國的一員,這是人盡皆知的事實;但曾經,臺灣的統治者參與了聯合國創始,是如何失去聯合國常任理事國的席次,演變至不被國際承認的現況,卻鮮少有人能夠說清楚。作者許文堂為中研院近史所副研究員,爬梳眾多相關檔案,對想了解這段歷史的人來說,本書是最好的一塊敲門磚。

  書中援引中華民國國史館檔案、外交部檔案等之外,也對照新開放的〈蔣介石日記〉,佐證統治者的心路歷程,並且參照美國總統檔案、法國外交部檔案、日本外務省檔案等,從國際關係角度切入,還原當時中華民國的艱難處境。1949年底中華民國政府遷至臺灣,兩岸進入分治的狀態,蔣中正統治著相對狹小的土地與人口,卻仍保有聯合國常任理事國代表權,這是因為臺灣位處第一島鏈,亦即在日本、沖繩與菲律賓間的關鍵位置,美國為避免上述各地進入敵對陣營的射程範圍,斷不能坐視臺灣落入共產政權手中,於是決定支持蔣中正政權。但這樣一來,中華民國在國際上被承認與否,其實是毫無選擇地依附在美國的霸權之下。

  1951年美國向臺灣派駐軍事顧問團,將美國的軍事預算管理導入中華民國政府的制度中;1954年簽訂《中美共同防禦條約》,約定得使用美國武裝部隊確保臺灣與澎湖列島,但值得注意的是,最前線的金門與馬祖卻未被列入協防範圍。蔣中正在日記上興奮地稱簽訂共同防禦條約,「從此我臺灣反攻基地始得確定」,然而事實是,美國的最高原則為防堵共產主義擴張,並非協助蔣中正反攻大陸,在條約簽訂兩個月後爆發一江山島戰役,一江山島淪陷後,火炮射程已經可以覆蓋大陳島,美國隨即要求蔣中正撤離大陳島軍民,即可看出其避戰之態度。

  以美國為首的民主政權,看似與蔣中正領導的中華民國政府站在同一陣線,但面對統治著中國、日益強大的中共政權,其圍堵政策不可能長久推行下去。經過拉扯的1950年代,來到了轉變的1960年代,書中點出尤其關鍵的一年──1964年,法國總統戴高樂告訴英國大使,承認共產中國符合西方利益,這一時機或許已到來,但困難有二:一個是蔣中正,另一個是美國強烈抵制承認中共。而抱持類似看法的並不只法國,日本雖然是民主政權堅定的盟友,但國內不斷出現對中國採取「政經分離」的呼聲,日本一面派前首相來臺安撫蔣中正,一面仍與中國開啟雙邊貿易。

  法國在1964年1月初對美國通報和中共建交的決定,同時強調法國不會與中華民國政府斷交,除非中華民國政府自行選擇斷交。也因此,蔣中正在日記記上一筆,「美對我外交部照會,要求我暫不與法絕交,以觀望共匪行動如計」。果然中共再度出手,中共總理周恩來告知法國記者準備派遣大使赴巴黎,作為中國唯一合法的外交代表。此言一出,精準打擊蔣中正痛處,中華民國大使就算留在巴黎,也不能再代表中國,反而會落實了「兩個中國」或「一中一臺」──這將嚴重動搖蔣中正的統治基礎。2月,蔣中正在日記自述,「我乃自主宣布對法絕交,不顧美國反對,以保持我國格,此乃為對外交上十五年一大事」。

  1949年到1964年,中華民國政府撤退至臺灣十五年,確實走到了一個分水嶺。蔣中正自認為識破美、法在國際上製造「兩個中國」的詭計,以斷交捍衛中華民國的主權,卻不知道這場斷交產生了微妙的影響。因為法國的轉變,讓世界各國也傾向接受中共政權的存在,爾後在每一年的聯合國大會總有討論中國代表權問題的議案,法國的投票態度皆是反對中華民國政府代表中國。美國主管遠東事務助理國務卿魯斯克在回憶錄直言,由於蔣中正始終生活在過去,和他共事並不容易,他對於自己在世界事務中的地位、對於臺灣的角色,以及對於中國大陸局勢的發展都存有幻想。

  作者獨具匠心,將本書的書名取為「理想與幻滅」,這兩個詞彙恰恰勾勒出了蔣中正統治下的中華民國國際關係。1971年,蔣中正每天收外交電報十餘通,「莫非各國與匪共談判建交,使我不能不予之絕交之消息」,可見中華民國的地位已岌岌可危,然而蔣中正在得知美國國家安全顧問季辛吉密訪周恩來時,仍未能及時調整外交政策,譬如放棄安理會席次、接受兩個中國的說法等等,甚至自我勸慰,「決定自動的退出聯合國,保存光榮歷史」,因此被取代的時刻終究到來。10月25日,在表決「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組織中的合法權利問題」的議案前,中華民國宣布中止參與聯合國,隨後此案以76票對35票通過。中華民國在退出聯合國之後,也被要求退出隸屬於聯合國的各個國際組織,包括世界衛生組織(WHO)、國際民航組織(ICAO)等等,並陸續有多個國家與中華民國政府中止外交關係,包括日本、澳大利亞、乃至於美國……,中華民國此後逐漸淪為國際社會上的孤兒。

  1971年之後,蔣中正轄下的中華民國政府失去中國代表性,也缺乏統治臺灣的法理性,究其問題在於:中華民國政府是否為中國的延續?假使是同一連續體,必有正統之爭;若非連續體,中華民國政府不是全中國之政府,可視為執行聯合國委託的軍事統治之存在,那麼便是一個過渡政權,早晚必須還政於民。蔣中正被漢賊不兩立的道德原則深深束縛,雖在聯合國投票的最後關頭,對美國提議的雙重代表權不再強烈牴觸,但已錯失遊說各國支持的寶貴時機,更遑論其治臺期間執著於反攻大陸的「理想」,不肯順應國際時勢變化,終必須面對中華民國政府這一主體全面性的「幻滅」。閱畢此書,對外交折衝將有更多的理解與思考,亦有助於重新看待臺灣在國際上的定位。

 

 

 

│立即訂購│

國家書店→理想與幻滅:中華民國外交史的 1960 年代

五南書店→理想與幻滅:中華民國外交史的 1960 年代

相關書籍

a
葉乃菁
打字人創意有限公司專職編劇。以歷史學系背景,完成紀錄長片《阿罩霧風雲》、《光計畫》劇本。以女性細膩觀點,完成療癒狗狗電影《只要⼀分鐘》劇本。近年投入懸疑類型,《記仇》劇本獲2017台北金馬創投會議「台北文創劇作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