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焦點人物

【《北港進香》作者專訪(下)】從北港進香到《北港進香》

 上稿時間:2021/09/30   
【《北港進香》作者專訪(下)】從北港進香到《北港進香》

 

  從日本學成歸國投身學術界,開始在大學任教及進行專業研究工作以來,民俗學者林承緯就時常提醒自己,要將知識在適當的機會「還」給社會。其中,出版就是他認為具體且有意義的方式。完成雲林縣政府的「雲林縣縣定民俗——北港進香調查研究及保存維護計畫」調查研究報告以後,他和學生黃偉強共同著作出版了在民俗學上深具意義的《北港進香:往返台灣人心靈原鄉的宗教旅程》(以下簡稱《北港進香》)一書,果然得到肯定,進入文化部第45屆金鼎獎優良出版品推薦名單。

研究出書兩不誤,是為了把知識還給社會

  林承緯一直都喜歡出書。他認為一個學者透過出版發行讓研究成果以書籍的方式流通,跟社會各界分享自己參與的各種文化資產保護工作,以及身為研究者長期關注研究的一些心得,不僅是在盡學者的社會責任,也是對受訪者、研究對象的一種必要回饋,更可以藉此讓新的研究成果提升社會在專業議題上的成長發展。

  秉持如此理念,自2012年出版第一本著作《宗教造型與民俗傳承──日治時期在臺日人的庶民信仰世界》以來,林承緯已完成了七本著作、主編了數本學術及通俗書籍,並時常鼓勵他指導的研究生們,不要僅僅為了畢業而書寫碩士論文,而應該要讓自己成為精通該研究議題的專家,並且能夠透過書寫,將原本艱深的知識轉化為通俗可親又不失專業的文字。

  「把知識『還』給社會。」林承緯笑著說。

  他和黃偉強的合作,就是一個絕佳的例子。

  黃偉強在撰寫自己研究北港進香的碩士論文時,其實原本就有出版專書的打算,最初只是為想藉由出版論文讓自己的研究成果留下一個定位,但提報「北港進香」為文化資產、參與調查研究的執行計畫以後,他發覺「北港進香」足以影響台灣社會各個層面發展歷程的豐富內涵,本身就非常值得出版成書、讓更多人藉此深入了解「進香」的宗教文化。這樣的想法當然和他的指導教授林承緯一拍即合。長年研究宗教巡禮、移動性信仰文化的林承緯,本來就對「北港進香」有相當的關注。承接雲林縣文化處所委託的文化資產調查研究與保存維護計畫案以後,他就開始跟北港朝天宮及雲林縣文化處提議,在結案後共同將這項珍貴的民俗文化正式出版發行。他的提議也很快獲得廟方與文化處的支持,促成這本書得以順利問世。

林承緯(筆者攝影)
林承緯(筆者攝影)

 

黃偉強(筆者攝影)
黃偉強(筆者攝影)

 

從「研究報告」到「政府出版品」

  研究報告,特別是當時林承緯和黃偉強受委託的「文化資產研究調查與保存維護計畫」,乃是為了保存維護及傳承文化資產的一種「行政操作報告」,預設的閱讀者為公部門文化資產行政人員與文化資產所屬的保存者,而非一般大眾,自然在內容編排上,就不是以通俗閱讀為首要,而是收錄了不少資料性的統計數據及專業的文化資產訊息等。林承緯深知這和作為一本書籍的寫作設定並不相同,因此在決定好出版方向、獲知雲林縣文化處可支持計畫以後,他立即以作為「一本書籍」的方式來進行《北港進香》一書的企劃。

  他擬定了本書的書名、各章節名稱及預定的文字內容與分量、整本書希望收錄的照片、圖繪和相關資訊,接著跟黃偉強兩人分工,清楚依照兩人的專業及興趣,分頭書寫各自負責的篇章,最後再由他針對行文內容、用字遣詞、語意用詞及照片編排等細節,進行整本書的順稿及統整。另一方面,也針對封面設計、內文編排設計等與出版社有相當程度的溝通。「因為我對於美感有相當的堅持,認為一本書籍的優質,不僅透過文字、圖片等作者端提供的原始資訊,具備美感且輔助性的文編美編,絕對可發揮畫龍點睛的效果?或許如此,當時確實提供了相當多對於這方面的修改意見,想必添增不少出版社的工作量,現在想起來還覺得真不好意思。」林承緯說,同時翻書示意。

 

林承緯及黃偉強訪談現場翻書說明(筆者攝影)
林承緯及黃偉強訪談現場翻書說明(筆者攝影)

 

  關於研究報告和專書之間的區別,黃偉強同時補充,研究報告當中,最大的一項篇幅是大量的資料收集,將各種關於北港進香的文獻、報導,乃至於各類型的藝文創作皆盡量納入。但在專書當中是以部分圖像呈現,北港進香文學、繪畫、影像、歌謠的分析內容比較欠缺;「此外各地區廟宇的案例在研究報告中也收集不少,但礙於篇幅與平均,最終得將部分的進香團案例捨去,事實上在我的眼裡每團進香團都有一定的特色值得分享。」黃偉強說。

 

形形色色的各地進香團:台北代府殿(黃偉強提供)

 

形形色色的各地進香團:中和廣濟宮與福和宮(黃偉強提供)

 

形形色色的各地進香團:松山慈祐宮(黃偉強提供)

 

形形色色的各地進香團:彰化南瑤宮(黃偉強提供)
形形色色的各地進香團。依次為台北代府殿、中和廣濟宮與福和宮、松山慈祐宮、彰化南瑤宮(黃偉強提供)

 

民俗學進入大眾視野的突破

  國內大致從九〇年代起,文史研究逐步發展成形,至今關於台灣本土文化的研究不僅日趨蓬勃,相關出版品更是多元多樣地問世。其中,關於台灣民俗文化的出版並非少數,只不過這些著作多半是學術著作,或者是田野報導——特別是關於台灣民俗或廟宇文化的出版品——少見以「民俗學」視野及學術關照來出版的作品。

  坊間「民俗學」類型的出版品大致可以區分為學術型與旅遊類或是工具書的類型。前者的讀者大多本身對民俗文化有興趣,或是研究者;後者則是有求財開運需要,或是喜歡寺廟參拜的一般大眾讀者。有時學術的書內容較艱深,大眾不易讀;但旅遊或工具書又往往流於概述,內容較不深入。

  民俗學者出身的林承緯和黃偉強,在成書企劃期間,便以民俗學的學術視野及方法論述作為詮釋《北港進香》的重要途徑,使得這本書不僅著重於北港進香造就的祭典儀式或宗教層次的意義,更立足於民間社會、庶民立場,透過各種角度來論述、詮釋北港進香與台灣人生活的連結,這是過往相關書籍所未曾有的研究視野。同時,他們也希望《北港進香》這本書能在學術和大眾間取得平衡,以學術研究為基礎,改寫文字,並配合大量照片使其成為大眾易讀的進香文化入門書。

  「我認為《北港進香》應該能算是第一本把討論範圍擴大到宗教的進香儀式之外的書,去探討進香影響到地方社會的經濟、人際網絡等面向,比較像是社會的觀察,而不像大多進香研究較重視進香團本身的儀式或是個人的生命感受。」黃偉強說。

金鼎肯定,意外驚喜

  大概是因為這樣突破性的切入點,還有作者對美學的堅持,《北港進香》獲得了第45屆金鼎獎的「優良出版品」中「政府出版品(圖書類)」推薦。

  對於獲得推薦,黃偉強感到很驚訝,並且有點好奇地說:「其實我們並不知道這本書是哪邊受到青睞,滿希望能知道評審的評語,了解是如何入選的。我只能說這本書研究與寫作的過程,是經過多年來的觀察與實地田野調查的累積,以及對於北港進香文化的喜愛,一點一點所累積而成。」

  林承緯也表示了同樣的驚訝:「覺得是預想外的事情!」他說,自己寫書從來沒想過受獎、獲獎,不過能讓主流的出版業界大獎肯定,大致可確認:只要內容扎實且整本書於編排、設計等方面求真、求美,就有機會叫好叫座,達到最終「將知識還給社會」的目的。當然,他也期待透過當地政府機關的出版,《北港進香》能夠協助後續無形文化資產保存維護的工作。

  「最後十分感謝許多民俗圈的朋友、田野報導人、北港朝天宮廟方的協助,以及老師的指導,」訪談的最後,偉強有些靦腆,但很真誠地道出了感謝:「最後將榮耀獻給北港媽祖婆。」

 

相關書籍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