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歷史

【書介】活為難民:那年的我,與印度德里的流亡藏人們

 上稿時間:2022/05/26   
【書介】活為難民:那年的我,與印度德里的流亡藏人們

在印度流亡藏人們的故事。

歡迎來到世界的背面

這裡,並非總是水深火熱、危機四伏

 

▍「我們是難民,是沒有家的人。」

▍「只要肯努力就有機會,不努力就什麼都沒有。」

▍「那些外來移民不會真正為MT著想,他們只是來賺錢。」

▍「若有一天西藏迎來自由,我可能也沒辦法回到西藏生活。」

 

一座位於印度德里都市邊陲的「難民空間」:Majnu-ka-tilla(MT),是一座由流亡藏人所建造的難民城,這兒因商業發展而與我們對難民營落後、髒亂的刻板印象截然不同,沿街傳來嘈雜的人聲與撲鼻的香氣,充滿著生活的氣息。

作者以「難民研究」的視角來到這裡,與流亡藏人訪談、閒聊、共食買賣,開啟社會科學理論與世界對話的空間,也試著探索形塑難民處境的機制,尋找能夠鬆動結構的位置,分析流亡藏人與地方社群的交往互動,以理解印度社會和流亡藏人的關係,探究被排除在現代民族國家治理之外的他們,如何在國家的身體之內,沿著各種縫隙,建造使其得以活著,存在,並且行動的條件。

全書深刻梳理難民的共同經驗與處境,如何在每日生活中被社會再生產,結構性的國家力量又如何介入難民性的再生產?並翔實記述作者與流亡藏人相處生活的互動點滴,說情喻理,開展一段獨特的田野境遇和故事,牽引出自身對於難民處境的認識與省思,亦為流亡藏人社會描述的著作,開啟一個新的視角。

 

▍共同推薦

札西慈仁|西藏台灣人權連線理事長

林欣怡|西藏台灣人權連線理事

林昶佐|立法委員

范 雲|立法委員

黃崇憲|東海大學社會系退休助理教授

陳瑞樺|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副教授

潘美玲|國立陽明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系教授

劉堉珊|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東南亞學系副教授

閱讀這本書,讓我看見西藏難民的多元面貌。——林欣怡(西藏台灣人權連線理事、廢除死刑推動聯盟執行長)

開社會學之眼的深入動人書寫。——黃崇憲(東海大學社會學系退休助理教授)

呈現與難民同行,領受著人之所以為「人」的境況。——潘美玲(國立陽明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系教授兼系主任)

非常值得推薦的著作,把MT的日常情景,以及鑲嵌在藏人流亡生活與印度社會變遷的過程,淋漓盡致地呈現出來。——劉堉珊(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東南亞學系副教授)

 

推薦序01 與難民同行 潘美玲

推薦序02 從觀光客的凝視到開社會學之眼 黃崇憲

推薦序03 在自己的土地上流亡 林欣怡

 

楔子

序章 投向晦暗的視線

遇見他們

望向廢墟

曾經的觀光客

帶上社會科學的目光

難民空間們

難民生活

生活與時間

第一章 Majnu-ka-tilla:都市難民空間的誕生

流亡的起點

流亡社會的客廳:達蘭薩拉

來到Majnu-ka-tilla

第一印象

難民?難民營?

命名空間

難民庇護所:Budh Vihar

難民空間的發展

鑲嵌南亞核心的族裔飛地

排除/接納的張力

第二章 難民城市:居住、節點、領域

德里驚魂記

MT,熟悉的陌生地

居、駐空間

難民的都市:位處邊界的空間

難民的階層化

流離、根著與階級

第三章 難民處境

國家,一種結構性效應

難民的日常性

難民的儀式性

維繫難民處境的機制

第四章 流亡的生命

不確定的中介狀態

積極而謹慎:尋找政治盟友

從暫居到長住:打造利益共同體

苦難之後:建立公民性

我們:權力的開顯

 

│立即訂購│

國家書店→《活為難民:那年的我,與印度德里的流亡藏人們》

五南書店→《活為難民:那年的我,與印度德里的流亡藏人們》

相關書籍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