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得獎好書

第44次中小學生讀物選介書單-雜誌類- 《奧秘海洋》第109期至第112期

第44次中小學生讀物選介書單-雜誌類-   《奧秘海洋》第109期至第112期

奧秘海洋(館訊109期):海洋溝通術 視X聽X嗅X電覺 全收錄!(此期已售缺)

海洋溝通大解密!

新年新氣象!《奧秘海洋》在2021年有了新面貌,從本期(109)開始,不僅外觀大方質感升級,內容更增加了「科普漫畫」以及「海洋國際觀」等專欄,蛻變成適合大人小孩一起閱讀的海洋科普雜誌,將逐步打開讀者的海洋眼界。

直屬教育部的「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海生館)」有如美國NASA的角色,一方面以專業探索海洋,另一方面將成果科普化與大眾分享,而《奧秘海洋》雜誌就是「開啟海洋視野」與「提升海洋素養」的重要傳播媒體之一。

本期主題「海洋溝通術」,談的是生物感知的原生本領。聲音是海洋溝通的重要方式之一,但你聽過魚的叫聲嗎(p.20)?你知道聲音在水下傳遞的速度比在空氣中快約4.5倍嗎(p.10)?你知道小白鯨有回聲定位系統而能悠遊伸手不見五指的深海嗎(p.28)

除了發出聲音,海洋生物靠著各自特有的視覺、聽覺、嗅覺以及電覺等來感知周遭環境、攝食求偶、趨吉避凶並用於溝通(p.10),而且這些感知能力還可能隨著成長環境而改變呢!例如,虱目魚小時候棲息在水層表面,靠著感知紫色光的對比來捕食浮游動物,但長大後卻變成紫光色盲,改為濾食藻類並於較深水域活動(p.14)

「子非魚,安知魚之樂?」,海洋生物學家是怎麼聽到魚的叫聲?是如何研究魚類的視、聽與嗅覺?又有何發現呢?本期「海洋溝通術」將帶您一窺究竟。



奧秘海洋(館訊110期):海洋,再見,海洋
我們都聽過海洋很重要,但你想過我們為什麼要愛護海洋嗎?
我們都在新聞上聽到過,為了挽救海洋危機,世界各國的領袖紛紛聚集起來簽署各種協議,但是你有沒有想過,這些協議對環境的實質助益有多少?
我們都知道去年夏天無敵熱,而炎熱的天氣又會對珊瑚造成哪些影響?
美國邁阿密海灘被馬尾藻污染的新聞年年發生,但難道這個名叫「馬尾藻」的生物對環境百害無益嗎?
我們都看過海龜鼻孔卡著吸管的影片,並開始減少使用吸管,那麼海龜保育的現況是如何呢?
這些問題,你都可以在《奧秘海洋》6月號〈海洋,再見,海洋〉找到答案!

本期精選內容
★ 跨頁繪圖〈海,很厲害!〉— 海生館圖書館暨多媒體出版中心彙整
★ 大師專題〈海洋保育的國際現况與未來展望〉— 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中心 / 邵廣昭老師
★ 大師專題〈恆春墾丁珊瑚大白化怎麼辦?危機,轉機,利基!〉— 海生館、東華大學海生所 / 樊同雲老師、葉宗旻、藍國維
★ 大師專題〈人工復育馬尾藻─為海洋生物創造更好的棲地〉— 國家海洋研究院 / 周立進老師
★ 全彩漫畫〈海龜怎麼了?〉— 海生館水族實驗中心 / 李宗賢老師 審校

除此之外還有更多精彩內容,歡迎到《奧秘海洋》探索海洋的奧秘!

奧秘海洋(館訊111期):陸 海之間

文─彭紹恩─奧秘海洋總編輯

您可曾想過,能夠洄游於海洋與陸地河流之間的生物有那些?鮭魚及淡水鰻想必是最有名的,牠們的陸海洄游方向剛好相反。繁殖時,鮭魚溯溪回到上游,而淡水鰻則游向深海(全球最深的馬里亞納海溝)附近。

除此之外,您能舉出生活在臺灣的陸海洄游生物種類嗎?這個問題可能就要傷腦筋了!您或許想,可能不多吧!但答案真的會讓人跌破眼鏡!

臺灣的「淡水蝦」其實有超過80%的物種都是陸海洄游的,例如在臺灣山產店常可見到的「過山蝦」(您沒聽錯,過山蝦是從遙遠的大海溯溪而上的!),還有在水族館常見的「網球蝦」及米蝦等。此外,不只蝦類,還有陸蟹、鰕虎魚⋯⋯。

想進一步認識這些生物以及牠們的洄游特性嗎?本期《奧秘海洋》雜誌,為您揭開臺灣陸海洄游生物的生命奧秘,同時也報導幾起臺灣最近的海洋保育事件。

讀完此期,您會發現陸海之間的界線其實只出現在人們心裡,在自然生態的循環運作下,它們其實是一體的,身為地球管理員的人類,必須跳出「畫地自限」的思維,開拓海洋視野,才能得著永續經營藍色星球的智慧。

奧秘海洋(館訊112期):鏡頭下的海洋

你會潛水嗎?你好奇海底世界的模樣嗎?

為了滿足眾人的好奇,也為了挑戰自我,自1856年以來,攝影師們不斷嘗試將水下的景色傳遞給大眾,讓不會潛水的人們也能一睹水下的風光。而隨著科技革新,各種水下攝影技術與機具被開發,現如今的人們不用下水,只要坐在螢幕前,就可以感受海洋世界的魅力。

在陸地上,只要有心,拿出手機人人都能成為攝影師。不過海洋攝影可沒這麼簡單!攝影師們除了需要具備高超的潛水技巧外,還得要有充足的海洋知識與一點運氣,才能捕捉到海洋生物動態的那一瞬間。觀眾所看到的每一張照片、每一幀影像,都是水下攝影師耐心拍攝的結晶。因此在此期雜誌中我們專訪了三位海生館內的水下攝影師,與讀者分享他們從事攝影工作的心路歷程與經驗。

而除了將水下生物可愛的一面呈現給世人外,攝影也是科學家們觀察自然生態的利器。研究人員們畢竟無法時刻在海裡,透過潛水人員們傳回的照片,可以幫助科學家們了解水下動態,並且解開人們對生物行為的疑惑。隨著這幾年網路與拍照設備的普及,讓「公民科學家」們更容易參與到海洋科學研究的過程中。在本期雜誌中,我們特別安排了三篇由不同研究人員撰寫和受訪的文章,期望讓讀者了解,「鏡頭」能呈現的,不只美麗的照片,還能透過照片,協助科學家們進行研究和保育。

來吧!翻開雜誌和我們一起躍入海中,在浩瀚的知識海洋裡遨遊。

部分資料來源:海生館網站

歷年得獎好書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