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書特推薦

《歧路彷徨:明代小讀書人的選擇與困境》書評

 上稿時間:2022/08/09   
撰稿人:陳俊偉     編撰:陳俊偉
《歧路彷徨:明代小讀書人的選擇與困境》書評

陳俊偉助理教授帶領讀者切身思考,同樣身為「小讀書人」──身處中國最後一個漢人帝國,以及接受歐美現代價值觀洗禮的新時代台灣──彼此之間的相似之處何在?又有多少借鑑的意義與價值?

文/陳俊偉

 

  細讀本書的過程,筆者不斷隨手寫下筆記,大致聚焦在一個方向,同樣為「小讀書人」──身處中國最後一個漢人帝國,以及接受歐美現代價值觀洗禮的新時代台灣──彼此之間的相似之處何在?又有多少借鑑的意義與價值?抱持著如上的想法,伴隨自我的歧路徬徨,即使史料事隔三、四百年的時間距離,「小讀書人」面臨的生命困境實在過於相似,無奈感不禁油然而生。

  明代中晚期是第一次在漢字古籍上面出現大量「小讀書人」相關資料的時期,這得歸功於典籍文獻的流傳與保存;唐宋時期雖然已經出現科舉制度,奈何小人物留下的記載還不夠充沛。

  聲名徹底湮滅的下場,才是絕大部份文士的宿命,如同「一將功成萬骨枯」的啟示。億萬生命堆疊起的金字塔,不得不說,建築尖頂的角度過於銳利了一些。彷彿歷經漫長歲月打磨的索命剃刀,萬古收割著相信「讀書改變命運」的韭菜們。有些時候,「我們」連韭菜的肥料都不如。

  研究者無論再怎麼努力強調明代「陽明學」的庶民性,都沒有辦法改變一個事實:真正俱備影響力的人物總是九牛一毛。大學派的領導人物,也就是大儒們,絕對都有資格從貴族性的角度重新探討,至少在物質條件方面相對充裕。

  至於「我們」的話,無法享受眾人的供奉或萬家的香火,頂多成為某某語錄的發問者。成為彰顯主要人物的邊邊角角,或者,處境更是糟糕。終日汲汲營營,面對人浮於事的現況實在有苦訴不得。訴苦已經被視為心靈脆弱的表現,背離聖人正道的下場。今日想要求個穩定的教職都變成了一件非常苛求的事情,漫長的記誦演練,終局的百中選一考驗,新人再職兼多務,十餘年以後,受害者還有機會變成加害者。倘若想要當一位國士,「運籌帷幄,決勝千里之外!」那更不過是痴人說夢罷了!真相應該是:談笑間,「我們」都將成為灰飛煙滅的檣櫓。

  如此兔死狐悲,該埋怨的好好埋怨……另一方面,就事論事,筆者得盡力為本書進行條理地評介,不枉費彼此同為「小讀書人」。人性之善既喜於相濡以沫,本毋須故作從容之態。

  本書最值得今人借鑑的內容,或許是「陽明學」崛起以後牽涉的權力、資源競爭的問題,「朱子學」的擁護者成為敵對的勢力。如果需要舉例,就好像近幾年台灣關於國文課本的爭議問題。底層群眾之所以「只」關心國文課本主要原因是其他科目已經忘得差不多了,但是,學術圈、教育圈的核心人物就真的很認真在進行宣示,無論是強調該重視「現代公民」的素養,或者強調該重視「文化道統」的傳統,兩派都提出非常高明的論述。高手過招,大抵如此。

  除了兩派論述以外,不同政黨陣營的媒體彼此攻訐。再次,不同立場的學者、教師在學校裡、課堂上「暢所欲言」,即使他們已經是圈子的邊緣者,或者圈子外的圈子……最慘的身份是底下聽課的學生,大部份的時候被摸頭,或者只能點點頭,平常不得已需要討論這個議題的時候,一來為流於抱團取暖,二來流於明哲保身而言不及義,三來流於故作瘋癲……表面上總覺得自己手中握有話語權,最終卻很難不跟風,讓自己變得比蒲公英的種子還要輕盈。

  說話前還不忘要拔草測風向,笑臉迎人以待未來,稍微發言不慎就準備躺著也中槍。啊,這種無奈感!唯一值得慶幸的地方,終究是有得選擇,比起僅有單方面的說法來得還要好。

  明代「陽明學」挑戰「朱子學」的過程,實不難見及一些即使在現代依然會出現的現象。例如雙方的「世代之爭」必然發生,畢竟一波新的思潮常常從年齡層較低者開始傳播,慢慢擴散至中、老年齡層。一定會出現一個場景:一堆年輕學子擔心被罵,只好偷偷摸摸地私下交流。當然也會出現長輩擔心被晚輩討厭,只好也反過偷偷摸摸地私下交流。又例如雙方在「傳播媒介」的經營(詳見本書第二章、第三章),「陽明學」在書籍傳播的部份有其獨到的策略,處處挖牆腳,經常辦講學活動,緊緊逼迫「朱子學」,雙方三不五時就是起衝突、論戰。

  這裡不妨再論及一點經濟利益的面向,為什麼「陽明學」(心學)跟「制藝」(八股文)能夠扯上邊?正是因為大儒以及「小讀書人」都期望自己學會的東西在未來可以占據更多的資源,他們的反對派也抱持著同樣的想法。東西切用於世,總比不切世用者來得高明(詳見本書第六章、第七章、第八章),凡事先求生存,文人腦中想的東西一直以來都沒有什麼太大的改變。

  異世同調,使人既視感十分強烈。古今「小讀書人」都牢騷滿腹,卻往往被更大的「勢」帶著跑,被不同的風潮襲捲,被掌握話語權的人們整頓得服服貼貼。

  當道德是非的問題只是一張包裝紙,無法過問,這樣一來,除了順勢、避害還剩下些什麼?既然缺乏神明在上的正義仲裁,人類靈魂都顯得卑微。群體的宿命苟且如此,又何故不憤慨。

  本書的其他部份,提及不少的要點都屬於現今「小讀書人」特別有感的地方。例如,李鼎在龍沙讖預言失準以後,他該如何調適?當求仙之路無功而返,我們是該取笑,還是該同情,還是該緘默?每個人都有判斷失準的時候,尤其現代人面對的情況更為複雜,難免被騙、被坑好幾次,也難免需要找尋心靈的寄託之處。又例如,明代偏鄉的「小讀書人」也同樣抱怨著自己沒有身在大城市,無法得到最好的教育、資訊,這點大概為城鄉差距的一種展現;只是說,天曉得你身在大城市會不會活得更糟糕呢!再例如,明代科舉的競爭情況非常嚴重,史料甚至出現三個孩子讀死了兩個的案例,最後家長只好放棄。凡此案例,都是大論述骨架之外真正活跳跳的血肉……

  本書提起「小讀書人」一詞為標竿以後,基於現代社會對邊緣人的關注較以往更多,人間處處有溫情,相信多少可以改變一些事情吧。

 

 

 

│立即訂購│

國家書店→歧路彷徨:明代小讀書人的選擇與困境

五南書店→歧路彷徨:明代小讀書人的選擇與困境

相關書籍

a
陳俊偉
陳俊偉,1986年出生,目前為大學國文科的兼任助理教授,還會寫一些關於歷史或文學的評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