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藝術

【書評】是戲劇學術論著,也是創作者工作筆記──《莎戲曲與跨文化劇場》

【書評】是戲劇學術論著,也是創作者工作筆記──《莎戲曲與跨文化劇場》

藝術形式間的轉換、轉譯,影響到美學型態的呈現。當西方話劇傳統的莎劇和東方戲曲產生碰撞成為「莎戲曲」,它的美學價值和文化意義是什麼?在劇場的實務工作上,又如何建構以「改編主體性」為基礎的跨文化演繹理念?

文/劉允鉉

戲曲這一表演藝術經過上百年的錘鍊,表現手法與技術不斷累積改進,發展至今自然也濃縮並凝鍊了這一廣深人文對於美的型態表達。不僅演員的表現手法已程式化,在劇本文字上也有了專屬於它的美學形式。細細觀之,它確實在人對於「美」的一種文化表達上已走向了一個極致。極度風格化,既有表現和代表性,在舞台上的識別度也極高。但也因為這樣層層累積,追求極致的緣故,它造成了觀賞的門檻,拉高了進入的學習成本(相對於現代各種隨時代技術發展延伸而出的娛樂選擇)。

時代改變,許多價值以及習慣的更易也同樣影響了人們對於美的接受狀態。特別是科技快速發展的現今,光是手機可能過一、兩個季度就已成為過時產物,網路科技也造成資訊流通與接受的便利,甚至到了過量疲乏的程度。這不僅影響了人對於事物的身體以及時間感受,也滲透進藝術領域裡,對於美的認知。這讓藝術領域裡的每個參與者,都對於該身處的藝術種類有了不一定程度的反應表達。陳芳老師的《莎戲曲與跨文化劇場》即屬其中一種反應與表達的歸納。

如同前述,藝術作為一種感性的表達方式,隨著時代而有表現方式的些許調整,這除了是一種必然之外,也是藝術工作者們身體裡,可以想見會受環境刺激生發而有的渴望。

文化交流已成尋常的現在,各地藝術工作者們「看到」與自身不同的差異,進而「想玩玩看」的衝動,自古皆然。過去有彼得‧布魯克(Peter Brook)受峇里島舞劇啟發的創作,讓劇場裡因為跨文化的交流,而有了嶄新的風貌與新的感動型態。戲曲向莎劇取材,探索一種可能,嘗試激盪出一種溢出自身傳統條框規範的表現手法,實在是再自然不過的了。

然而戲曲與莎劇是如此不同的兩個劇種,彼此過渡一定會有某種程度上的矛盾與隔閡,需要取捨、修改以及調度。陳芳老師在書裡統整了自己在劇場裡的觀察,在本書最一開始的章節〈跨文化改編的「務頭」:以「莎戲曲」為例〉提出了老師自己總結歸納的幾個重要面向,幾個在過程中必然會遇到的障礙,為想要一窺究竟的觀眾們,點亮進路的腳燈。

緊接著透過無論是自己的實踐創作,或者在劇場裡其他藝術創作者的實踐作品,一一將作品的面貌一層一層地拆下、解構。從各個進入角度,無論是劇本或者是舞台表演手法,鑽進作品裡去看一看,梳理梳理它們各自細節面貌,再分析釐清這些作品各自所努力的嘗試,都有著什麼樣的優劣長短。

無法迴避的是,即便須將改編作品視為一具有獨立性的作品,都仍然不免需要回望一下改編對象莎劇的原本面貌。從其提取原著重要的主題或議題,再與改編後的成果互相比較、延伸論述,看看究竟有了什麼改變。改變,是這個過程的必要,原因是陳芳老師在書裡提到的一個重要元素,目標觀眾。

無論從哪種面向來看,觀眾,都是劇場裡頭相當重要的元素之一。其實不只劇場藝術,所有藝術形式,觀眾都具有絕對重要的位置。文學需要觀眾(讀者),美術作品也需要觀眾。可以說取消了觀眾,很可能藝術將不復存在。當然,考慮觀眾這件事情有其程度差異,需視各種狀況而定。戲曲有很多表現方式,其出發點都會回到服務觀眾這個點上。因此,考慮戲曲觀眾是否能接受,絕對是各個戲曲劇種的藝術工作者們在做嘗試時,手裡頭掂量的分寸以及心裡頭迴盪的繞梁餘音。

因此,縱然莎劇本身已有極高的藝術價值,但其藝術價值是奠基在西方話劇的框架基礎之上。如今莎劇作為改編素材,而戲曲作為呈現的形式主體,觀眾在觀賞時也多是帶著欣賞戲曲的預期而來,審美構成自然理應遵循主體。於是,藝術團隊改編的選擇、異變及取捨就成了相當耐人尋味的過程。

演出結果只是一個面向,一個晚上的呈現。陳芳老師透過自己作為編劇以及觀眾學者的角度,不僅剖析自己的創作選擇,也試圖盡可能貼近其他創作者的選擇來拆解、來分析。在〈豈能約束?──「豫莎劇」《約/束》的跨文化演繹〉以及〈新詮的譯趣:「莎戲曲」《威尼斯商人》〉兩章中,就能看到針對同一部莎劇《威尼斯商人》,兩個不同面向的改編工作痕跡。

除了目標觀眾之外,劇作的主題也需要依循時代而有所更動。譬如在〈「馴悍」變奏曲:《胭脂虎與獅子狗》的啟示〉中,就明確指出現代社會兩性平權的意識之下,如何將莎劇《馴悍記》原作中貶低女性的元素給異化,而予以重新詮釋來貼合當代並融入戲曲美學的價值觀,也給出了一個經典作品的當代性意義。

陳芳老師在導言中表示「本書對於『莎戲曲』的論述,只不過是個人近十餘年來的管窺之見。現把研究心得集結出書」,跟著陳芳老師所選擇的文本分析路徑,深入各個作品所鋪展開的藝術密林之中,讓我們得以窺探這些作品的巧妙之處。而這些,表面上是學術工作,是研究,是一本學術研究論著,是陳芳老師劈開路徑的學術功力的展示。但其實細細閱讀品味下來可以發現,它其實更可以看作是一個劇作家在想要做某些突破時,對於自己的想法、選擇、審美判斷,在透過觀看不同作品過程中,一次又一次地重新審視自己對於美學價值的標的所在何處,一切所思所想所欲的總整理與反省,是創作者兜裡的那本記錄著各種靈感紛飛與思考的筆記本。只是這次,不會需要動用到拉滿轉速的想像力來理解。老師透過自身的論述能力,條列且邏輯清晰地呈現了出來。這毋庸置疑是一本學術論著,但當你側身窺探,還可望見陳芳老師化身為編劇時,那在微光中思索與選擇的身影。這對一個同樣身在編寫劇本領域的工作者來說,不僅是一本獲益良多的研究專著,同時也是一個相當珍貴,也極具參考與思索價值的藝術創作者的工作紀錄。

│立即訂購│

國家書店→莎戲曲與跨文化劇場(另開視窗)
五南書店→莎戲曲與跨文化劇場(另開視窗)

相關書籍

a
劉允鉉
台北藝術大學劇場藝術創作研究所劇本創作組。雲林人,目前在臺北討生活。有過劇場編劇,雜誌編輯等等的職稱。寫過雜誌文章,做過採訪、戲劇構作、戲劇顧問還有若干劇本作品。入圍過台北文學獎決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