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書特推薦

撞上愛的危險──閱讀《成為人以外的:臺灣文學中的動物群像》

 上稿時間:2022/11/02   
撰稿人:林詩惠     編撰:林詩惠
撞上愛的危險──閱讀《成為人以外的:臺灣文學中的動物群像》

臺灣文學館策畫出版的《成為人以外的:臺灣文學中的動物群像》,將文學作為一面鏡子,讓讀者在看見動物的同時,也照見自己。你是否願意冒著「撞上愛的危險」,和這個世界的萬千生靈相遇呢?

文/林詩惠

根據政府統計,自2021年起,臺灣的家貓家犬登記數量已連續兩年超越全臺的新生兒數量,「毛小孩」在許多人心目中的重要性一點都不亞於親生的下一代。然而,在廣受喜愛的貓狗之外,還有更多的動物其實早已滿布於我們的生活,以更幽微的、隱晦的,甚至是令人矛盾的方式。

《成為人以外的:臺灣文學中的動物群像》為國立臺灣文學館策畫的主題專書,搭配為期半年的展覽,集結多達十九位當代作家的視角,分別以時間軸的推進以及現代多元觀點的鋪展為經緯,多面向地描繪了不同時間、空間、民族、環境下的動物如何現於文學作品當中,讓我們得以一窺在各個時空切片下,人與動物的關係。

書名開宗明義便以「人以外的」指涉萬千生靈,獨獨不包含我們素日裡最關注的自身──人類。正因如此,我必須承認自己在閱讀這本書時,感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戰,那種挑戰來自於「我」身為整體人類的一部分,是否有足夠謙卑的心態與勇氣去直面人類長久以來的共業:自恃為萬物之靈而陷其他物種生命於絕境的共業。一如書中提及美國小說家強納森.法蘭岑(Jonathan Franzen)所說,當我們和他者(無論人或動物)發展出真實的關係,我們就會面臨真實的危險,便是最後可能交付出「愛」的危險。一旦撞上那樣的愛,都會改變自身和世界的關係。

臺灣在世界的舞台上,素以多元族群、多元文化以及生物多樣性著稱。這座美麗之島自古亦被稱為「鯤島」,鯤乃大魚之意,揭示了臺灣作為島嶼,注定與海洋密不可分。在文學領域,廖鴻基從真正的討海人角色出發,用親臨現場的經驗書寫自身與海洋、鯨豚的關係:「我曉得,花小香將開始帶領我的眼、帶領我的心遨遊於開闊深邃的太平洋深海。透過我的眼,也許牠將更了解這座島嶼;我也將經由牠的眼,重新看見太平洋。」廖鴻基與抹香鯨「花小香」的相遇,是否也能成為我們每個人與其他族群、其他物種的相遇?甚或成為臺灣與世界的相遇?

不僅有地理背景的先天因素,臺灣人更是在歷史的脈絡中,與動物成為了彼此依存、相互映照的兩面。《成為人以外的》一書前半部以「時光變奏曲」為主題,時間作為長長的渡河繩,將動物之於人類社會的角色演變逐一相繫。從農耕時代的「工具」、工業化時代的「商品」,到現代開展的「符號」,乃至於更重視動物「主體」,從此岸渡往彼岸的過程,隨著家國社會變遷的沖刷,這塊島嶼上的人民和動物都在歷史洪流中載浮載沉。

在明清時期的文學作品中,對於臺灣動物的描述大多是紀實性的,著重於描寫外形特色、農事飲食的應用等,並無過多的情感投射,而是純以白描的手法、「發現」的觀點詳實記錄多樣物種。而到了日本殖民時期,文壇便不乏許多以動物暗喻殖民者與被殖民者關係的作品,如書中以楊仲佐的〈貓與鳥〉為例,指出作者透過該文描寫強權與弱勢的相處之道,提醒彼時的臺灣人必須時時警醒。以動物特色、食物鏈關係作為代表意象,進行文化反思與社會批判,延伸到對自我民族認同的探問,成為了大時代下的人物縮影。

邁入工業化社會後,書中以〈沒有臉的屠夫〉為篇名,描寫資本主義以及消費主義造成的經濟動物悲歌,是我在閱讀時最不安不適,也最深受震撼的篇章。作為吃葷長大的人,我想批判葷食者並不是此篇的目的,而是當活生生的動物成為超市貨架上貼著售價標籤的肉塊,我們是否能看見肉品生產鏈背後動物靈魂真切的悲鳴,進而思考自己和食用動物的關係。這也再次提醒了我,我們的每一次消費都是一次價值觀的選擇,也許就從購買人道飼養的畜牧業產品開始,重新建立自己與動物的連結。作者之一葉淳之在書中寫道:「書寫,是為了不忘,是為了揣度牠們說不出口的,以同樣是動物的心底。那麼這一切不忍,或許可以傳遞下去。」不忍,不忘,不將人類享有的一切視作理所應當,是「成為人以外的」最重要的第一步。

相較於閱讀本書前半部的複雜感受,到了後半部的「多元世界觀」主題,我跟隨著各篇章一一探訪原住民信仰中的「萬獸有靈」、科幻小說世界的動物想像,以及當代藝術中寄託的人與動物共生共存的盼望,是非常開闊舒心的閱讀經驗。書中提到許多原住民文化以動物作為神聖的存在,舉凡達悟族與飛魚、排灣族與百步蛇、布農族與黑熊等,族繁不及備載。即便有著狩獵的傳統,對原民獵人而言,獵人與獵物的關係並非單純的「狩獵」與「被狩獵」,而是一場靈魂與靈魂的對決,是賭上自身性命的傳統和信仰。當我們願意豁出性命直面動物對自身造成的威脅,也許才能真正平視牠們,單純地將人類也看作動物,以誠敬的心和別的動物遭逢。

綜觀《成為人以外的》,我認為光是這本書的誕生即是值得驕傲的事,而閱讀過程中的種種悲喜,證明了文學如何作為一面鏡子,讓我在看見動物的同時,也照見自己。作家吳明益在自然書寫的作品《蝶道》中曾說:「人類必須以某種不可言說的天賦,去回應其他生命的奔走與生死,以避免自己只生存在一個充滿各式各樣精密機械的人造世界。」我想這就是《成為人以外的》成書的意義,也是古往今來文學作品中描寫動物的意義,讓人甘願冒著「撞上愛的危險」,和這個世界的萬千生靈相遇。

 

│立即訂購│

國家書店→成為人以外的:臺灣文學中的動物群像(另開視窗)
五南書店→成為人以外的:臺灣文學中的動物群像(另開視窗)

a
林詩惠
國立政治大學廣播電視學系畢業,曾任雜誌社及出版社編輯,現回到政大擔任助理,並開設與飲食相關的工作坊。熱愛美食,甜鹹不忌,喜歡自己動手料理,認為食物是最能表達自我情感的媒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