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旭海觀音鼻自然保留區」是一個難得、經典,也很珍貴的案例。從搶救一條線型空間成為保護區,進而創造綠色永續的在地經濟。歷時十年來儼然形成一股風潮,而且仍在持續。
以徒步旅遊的方式巡禮富有歷史文化的古道,現在許多人會認為是很有意義的事,甚至因擁有古道而感驕傲;然而在十年前,在不同意見的拉拒中決定保留古道,屏東縣政府為此規劃許多配套,而與居民結合地方文化、歷史與自然生態發展遊程,如今回想起來,更能感受這是前瞻性的思維、走在時代前端的行動。
二○○六年千里步道因發起串連步道路網,在地方夥伴推薦下而投入南田到旭海海岸線的守護運動。當時我正擔任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委員,因而有機會促成政府及各界人士前往現勘,同時與社區合作,透過舉辦守護步道工作假期進行古道的整備與維護。
當時進駐社區三個月,與在地居民、夥伴團體合作,盤點社區特色,跨社區(港仔、旭海、東源)、跨族群一起合作,共同開發三天兩夜的遊程、研發風味餐、伴手禮等。這段陪同過程看到社區居民挖掘並展現自己的部落文化與特色,彼此觀摩良性競爭提升產業價值,我想,這是千里步道投入旭海觀音鼻保留運動過程中,最大的收穫與貢獻吧。
「旭海觀音鼻」的經驗也成為鼓舞其他偏遠社區的經典案例。在許多社區面對其他古道留存、振興在地經濟的議題時,能從這裏的經驗理解,「錢潮與人潮有關,但人潮不一定與車潮有關」,與其犧牲一條古道的價值、文化歷史的特色開闢成道路,更重要的是,如何讓來到這裡的人願意花多少時間、體驗、消費。
很高興看到如今提到「旭海觀音鼻」這段古道時,周邊社區也都能被看見,而這一條最自然的海岸環境,則成為社區共同的發展願景,讓大家朝共同的方向而努力著。
雖然十年過去,與社區夥伴當初革命情感依然存在,也會在社群平台上相互招呼打氣。多年來仍會聽到有人回味整理古道、開發社區資源的過程,很多人都覺得因當時出的那一點力而感到與有榮焉,這種呈現的「共好」,正是匯集每個人百分之一的貢獻而來的。
公路容或選擇替代,但古道與保留區消失就無法重建,如何創造在地的機會,銜接地方創生、地方活化,這就是國家發展,軟實力的展現。
尋跡斯卡羅,探索海岸古道秘境
/張鐵志(《VERSE》雜誌社長兼總編輯)
二○二一年四月《VERSE》雜誌的封面故事叫「重旅行:走上台灣文化路徑」。我們倡議大家用旅行重新認識這片土地上的文化與歷史。相對於社會流行的「輕」旅行,我們稱這次的路徑為「重」旅行:這些旅行可能不輕鬆,需要你對這些地點的過去與未來有更多一點的理解與好奇,需要你多一點的思索與感受。但我們保證,你在路上可以看到讓你讚嘆的風景,可以衝擊你的心靈,可以更認識這個島嶼的身世。
當時有一條路線,是我們採訪陳耀昌醫師談牡丹社事件相關的歷史景點,讓人們可以去走訪,當時雜誌跨頁上就寫著大大的「琅嶠」二字。
現在這本關於「旭海觀音鼻自然保留區」的專書,更是讓我們可以更完整地認識這座島嶼美麗而深邃的南方。
台灣是一個多山的島嶼,在交通現代化之前,所有的「交通」都要透過「山」,而這些「交通」就是人的歷史。現在,透過不同的山林步道來恢復台灣的歷史、文化,是極為獨特的方式。
台灣山林古道非常多,「旭海觀音鼻」之所以意義不凡,在於它的歷史地位特別強烈,作為一個海島國家,它不僅僅是僅存的海岸古道,同時又與大航海時代密不可分。大航海時代國際化的力量,與台灣內陸的原住民文化互相擠壓,彼此交會出來的這條路,可以說是十九世紀末改變台灣歷史最重要、最獨特的一條古道。
多重魅力不斷進化
三十年來台灣在本土化上,開始挖掘自己土地的故事,但會發現其實我們還有太多不了解的過去。
「旭海觀音鼻自然保留區」屬於百年前琅嶠卑南道的一段,這條路線原本就舉目盡是美景,氣候宜人舒適,這幾年保留區古道每年吸引許多民眾前往朝聖,而近日續有《傀儡花》小說改編的《斯卡羅》,再度捲起浪潮,讓人們重新發現此處重要卻陌生的歷史。
然而旅行中所以吸引人長時間停留的,不只有有形建物,而是經過萃取後,更精緻而深刻的在地文化,那是把日常生活方式提煉後的結晶。為此,在地必須更認識自己、提煉出更深刻的東西,把故事說得更精采、食物做得更好吃、規劃出更豐滿的路線。很高興沿著這條路線的社區,也正這樣的努力著,不斷凝鍊出新的體驗與亮點。
來一場古道「重」旅行!
非常建議大家以「重旅行」的心情走訪「旭海觀音鼻自然保留區」以及舊時「琅嶠卑南道」範疇的朋友,品嘗在地風味、享受美景,並懷抱對土地的好奇心,現場親身與那一段我們未曾經歷的歷史有所交會,你會感受到極具份量的內心悸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