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歷史

【書籍試閱】客家與周邊族群關係

【書籍試閱】客家與周邊族群關係
客家,是變化中的族群
與周邊族群不斷互動、編織,且持續動態地交互影響中……
 
  在當代客家文化形成的過程,絕對不能忽略客家和周邊族群的互動,今日各地客家族群之所以各具特色,某個程度來說便是長時期和周邊其他人群互動的結果。

  本書收錄12篇客家與周邊族群關係的論文,述及地區跨越臺灣平地與山地,遠至中國廣東、閩西南山區、越南、泰國、馬來西亞、印尼、牙買加,當中有個人親身體驗的族群接觸,談與原住民、外省人及其他族群的相識與交遊過往,對於我們理解跨族群互動關係很有參考價值;也探討Nokan泰雅傳說及其所引申的社會實踐,帶來泰雅原住民與客家交往與互動的反思。

  此外,從祭祀公業及客家語言的保留談親屬關係如何模糊了族群、地區、血統的界線。透過信仰文化,則牽動了客家與周邊族群的關係,如霞涌客家與當地疍民之間的族群互動、馬來西亞的伯公信仰與幫群關係。至於語言作為凸顯或鬆動客家族群的符號,我們藉由田野觀察,探究到閩西南山區族群及方言群關係具有流動與揉雜的特性。

  客籍族群資本與周邊族群關係亦是本書關注重點,包括討論印尼地方政治史上首位客家華人女性市長蔡翠媚,成功地搭建起跨族群的選舉資源網絡;客家資本在馬來西亞辦報發揮的影響力,以及牙買加雜貨店經營本身所體現的華人與周邊族群關係。

本書特色

  1.    引進長時段的分析、跨區域的觀點,討論不同地區,甚至不同時代的客家和周邊族群關係。
  2.    以社會學、人類學、歷史學、語言學、政治學、經濟學等不同學門的角度敘說客家故事。

作者介紹

主編簡介
張維安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榮譽教授、人文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研究員,曾任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院長、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院長、中央大學客家學院院長等職。
作者群
  (依文章先後順序)
  彭欽清  國立政治大學英文系及民族系退休副教授
  謝世忠  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兼任教授
  李慧慧  桃園市政府原住民族行政局原民福利科科長
  張維安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研究員
  王保鍵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語文暨社會科學系教授
  簡美玲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系暨族群與文化碩士班教授
  劉麗川  深圳大學文學院教授、深圳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家
  河合洋尚  日本東京都立大學人文社會學院社會人類學系副教授、日本國立民族學博物館特別客座研究員
  吳雲霞  英國蘭卡斯特大學博士生
  范智盈  日本大阪大學人間科學研究科博士生
  Siripen Ungsitipoonporn  Research Fellow, Research Institute for languages and cultures of Asia, Mahidol University, Thailand
  張容嘉  客家委員會客家文化發展中心研究發展組副研究員
  陳愛梅  馬來西亞拉曼大學中華研究院副教授
  蔡芬芳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客家語文暨社會科學學系副教授
  黃信洋  國立臺灣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專案助理教授

目錄

推薦序:其實,我們都是客家人/周倩
導論:周邊族群帶來客家的異質性/張維安

1. 身是客:客家與周邊鄰居關係的個人所聞、所見、所學與所思/彭欽清
2. 抱養的追憶:從‘msbtunux 泰雅族qara’社Nokan 家族談起/謝世忠、李慧慧
3. 雅悠圳與木魚禪音:原住民族與客家族群關係的展示/張維安
4. 客庄祭祀公業派下員之語言使用/王保鍵
5. 語言、姓氏與族群界線:閩西南山區閩客方言社群的親屬與婚姻初探/簡美玲
6. 濱海客家聚集區增城、霞涌跨族群和諧互動之成因析論/劉麗川
7. 越南北部華人的移居及其社會網絡:以6 個廣東客家家庭為例/河合洋尚、吳雲霞著  范智盈譯
8. Life-style and Social Interaction of Hakka People in the Context of Thai-Chinese Society/Siripen Ungsitipoonporn
9. 人、神與幫群:從客家信仰看新馬社會裡的人群關係/張容嘉
10. 梁燊南與《馬華日報》的創辦與停刊/陳愛梅
11. 印尼後蘇哈托時期的華人政治參與和性別秩序:以山口洋市長蔡翠媚的從政之路為例/蔡芬芳
12. 牙買加客家族群的經濟營生與網絡建構的一種媒介:以雜貨店經營為例/黃信洋

書籍試閱

導論
 
周邊族群帶來客家的異質性 

張維安

一、從客家源流到客家形成

  從羅香林以來,「客家源流」一直是客家研究中最常討論的議題。林正慧曾經提到,1920 年代,上海商務印書館出版《世界地理》課本,該書對廣東省的敘述中有「山地多野蠻部落,如客家等是」字句,引起客家方言人群不滿,北京、上海、廣州等地的客籍人士分別組織「客家大同會」,向商務印書館提出抗議,要求更正。爾後,眾研究者回應客家族群身分的時勢,開啟了「客家源流」的探索。在香港成立的「崇正總會」編考客系源流,以為正本清源,持續研究客家源流議題。1930 年,廣東省建設廳發行的《建設週報》出現污辱客族文字時,崇正總會選定代表檢附賴際熙所編《同人仁系譜》作為考證文字的協助,親赴廣東抗議。
  從那時起,圍繞著客家之漢族身分的源流說,產生了許多研究成果。許維德整理出超過400 篇的相關文獻,以連續體概念對相關文獻進行分析和回顧,並提出9 個理念型(ideal types):北方中亞民族說、北方漢人說、南方土著說、南方漢人說、北方中亞民族主體說、北方漢人主體說、南方土著主體說、南方漢人主體說以及土漢融合說,每個類型都有經驗資料支撐其見解。客家源流是一個迷人的議題,至今沒有定論,不過無論未來如何解謎,短期內似乎會繼續有各自的支持者。
  「客家族群的源流」應該是階段性的議題,在人群互動頻繁的當下,任何一個族群都不容易維持純粹的族內互動,族群之間的接觸互相影響、學習日益頻繁,特別是通過遷徙而帶來的族群間接觸,例如通婚、教育、語言、傳播、物質生活、產業經濟的分工,甚至是信仰文化的交流,經常對於族群文化的變遷帶來或快或慢的變化,客家源流的問題終將換成不同地區客家社群特色形成的討論。正如我們在一條大河的出口舀起一瓢水,基本上已經很難分辨是從那一條支流而來的水。
  在當代客家文化形成的過程中,絕對不能忽略客家和周邊族群的互動,而今日各地客家族群之所以各具特色,某個程度來說便是長時期和周邊其他人群互動的結果。本書收錄12 篇客家與周邊族群關係的論文,有個人親身體驗的族群接觸,也有村落和村落之間的互動累積,有跨族群的選舉資源網絡,也有信仰文化的互相分享。

立即訂購

五南書店→《客家與周邊族群關係》(另開視窗)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