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歷史
【書評】不只是紀念,更是一種「軌跡」——《五○保典:文化資產保存學刊發行五十期紀念專輯》書評
上稿時間:2022/11/08
撰稿人:
洪建煉
編撰:洪建煉
《五0保典 : 文化資產保存學刊發行五十期紀念專輯》書封攝影者洪建煉導讀這本介紹臺灣在推動文化資產保存、修護議題上重要歷程與成果的「武林寶典」。
文/洪建煉
當代為人所熟知的「文化資產」,分有「有形文化資產」與「無形文化資產」兩種,前者以實體的建築、遺跡、景觀、古物或自然紀念物為主,著重人與「空間」的關係,真實性、可指認性是其中的關鍵;後者則以歷時性的傳統技藝、藝術、文化為範疇,展現在「時間」歷程中,人們的知識、習俗的累積與影響力。臺灣的《文化資產保存法》明確地定義文化資產的的範圍與指涉,然而對一般社會大眾而言,文化資產的重要性,或說需要被指定、登錄的價值與原因,或許更加來自於一種「記憶的軌跡」——畢竟不論是古蹟、歷史建築、文化景觀的調查、研究、保存、修護,或是傳統工藝、表演藝術、宗教與民俗文化的記述與見證,無不與「人」息息相關。對筆者而言,文化資產的魅力與動人之處,正在於此,因為它們貼近人們的生活/生存情態,也容易隨之產生強烈濃厚的認同感。
2021年,筆者有幸受到邀請,參與《五○保典:文化資產保存學刊發行五十期紀念專輯》(以下簡稱《五○保典》)一書的出版工作,提供若干攝影作品予出版單位使用。雖長期從事影像紀錄工作,但大多時候都是以「記錄生活」為目的,甚少具有宏觀性、系統性甚至學術性的視角,思索如何透過取景的角度、影像的敘事,表述或傳達一種整體性的概念、思維、價值觀;在此次機會中,一對攝於臺中公園的公母獅僥倖獲選成為《五○保典》的封面主視覺,也是到了此刻,才猛然發現影像或圖像能夠帶來的那種撼動人心的能量。
綜覽《五○保典》,本書除了以「武林寶典」為諧音,試圖探觸臺灣在推動文化資產保存、修護議題上的重要歷程與成果之外,更重要的是本書深入淺出地讓不具有相關專業,卻對這些生活情境中的文化瑰寶感興趣的工作者或民眾,有了一探究竟、一窺殿堂奧秘的機會。
對影像工作者而言,「老建物」絕對是不可錯過的取材對象,《五○保典》也針對與「歷史建築」或「古蹟」等相關的議題,有非常詳盡的介紹。例如,劉銓芝老師〈臺灣聚落建築群的保存與發展〉一文,是以「聚落建築群」為探討的對象,羅列出全臺灣共11個縣市、21處聚落建築群的地理位置、所有權狀態(公有/私有)及其類型(原民部落/漢人街庄/近代宿舍/眷村/其他),也以實際的保存案例(澎湖望安、屏東萬巒、馬祖北竿、花蓮林田山),說明在臺灣常見的官民合作修繕與營運發展的模式;這些聚落大多都是耳熟能詳的名勝景點,在具有文化資產觀念或觀念的介紹下,也多了文化的深度與知性的價值。又如王淳熙教授〈臺灣文化景觀、史蹟之文化資產保存歷程與策略〉一文,詳細地分析了臺灣文化景觀與史蹟的「主題」,包括農林漁牧、水利設施、軍事景觀、歷史事件等等,事實上也都能讓讀者在飽覽優美風光的同時,嘗試地以「文化資產」的視角,進一步地思考這些建築或景觀對臺灣社會、人民的時間/空間意義,從而更加深入地探討保存、保護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達到多元、共融的目標。
事實上,《五○保典》一書也富有學理性或知識性,除了上述舉隅的案例介紹,帶給讀者心嚮往之的體驗之外,觀諸各篇文章的推陳與結論,無不提出:(一)與時俱進的法制體系發展;(二)未來保存修護的方向與多元合作途徑;(三)文化傳承的深耕、永續與教育議題。換言之,本書也富含教育推廣的積極意義,尤其是榮芳杰教授〈文化資產教育的社會實踐——讓文化資產走進終身學習的世界〉一文,更特別地結合了目前時興的「永續發展目標」(SDGs),探討文化資產如何在教育現場,產生「終身學習」的效益;榮教授認為:「其實任何一個文化(資產)場所都是我們可以進入學習的教室。……必須享受在這個場所裡面,從事各種我們當代的生活日常,更重要的是學習建立當代人與文化資產場所的記憶連結關係。」(頁372)。這樣的認知,大幅拓展了「專業」的範疇,因為不論我們身處的環境所在是否真正地被指定為文化資產,當代人都應該試著去認識它們的生成歷程,它們與過去、現在人們的互動關係為何?進而獲得學習的可能。
舉例而言,在全球氣候變遷快速且更趨嚴峻的此刻,對文化資產保存議題而言,始終有著揮之不去的氣候風險,然而人們在看似專業知識建構的過程中,事實上是潛移默化地培養我們對於臺灣在地知識與地方感——因為人們勢必要愛護、珍惜臺灣這片土地,才能更進一步地、主動地保護文化資產或任何的文化空間,這種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素養養成,除了是一種永續教育的推動外,也在無形間得以讓文化資產保存融入在人們的生命情境中,內化為一種良善的價值觀念。
筆者在退休前,長期擔任國民小學的教師與行政職務,對於教育現場與教學歷程投注頗深,觀察數位時代的來臨,網路與資訊科技日新月異,往往使得學子們忽略甚至遺忘文化價值的重要性,《五○保典》的出版則提示了一種不同的可能,儘管本書仍有許多法制沿革、法理意涵的論證稍有閱讀艱澀之感,然而作為教師、父母或長輩,或許我們也可以辛苦一點,透過專業知識的吸收,轉化成為教學與教育上的養分,畢竟積極的保護意識有賴於「社會共識」的形成,也就必須落實在教育與社會生活情境中,也期待藉由《五○保典》,能為臺灣民眾描繪出更美好的文化生活願景與圖像。
│立即訂購│
國家書店→五0保典 : 文化資產保存學刊發行五十期紀念專輯(另開視窗)
五南書店→五0保典 : 文化資產保存學刊發行五十期紀念專輯(另開視窗)
相關書籍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