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高中自主學習之鑰:理念.實踐.案例》一書以「自主學習」的探索為核心,梳理自主學習之內涵、發展脈絡,並分析七所不同屬性、不同規模的學校實踐自主學習的經驗。除了對應新課綱實施前後的準備與反思,事實上也表現出對學校、教師、學習者三方,在不同教育發展的思維下的調整與改變。本次人物專訪邀請本書的作者之一──國家教育研究院課程及教學研究中心洪詠善研究員,分享她在教育現場及研究過程中,對於「自主學習」的種種思考。
《開啟高中自主學習之鑰:理念.實踐.案例》(另開新視窗)
從升學主義到自主學習:臺灣教育的轉型
「自主學習」並非一個新的名詞,但相對於歐美國家而言,「自主學習」在臺灣似是一個頗為陌生的概念,以此,當108課綱將「自主學習」納為重要的內涵時,即對教學及其實踐場域產生了不小的衝擊,從學習目標、學習方式的規劃到學習資源的運用,都引起各方的討論。
為什麼108課綱要推動「自主學習」呢?洪研究員解釋,臺灣社會長期以升學導向為教育目標,孩子在此歷程中,可能會逐漸忽略探尋自我興趣與價值的重要性;然而進入大學後,他們在短時間內需要確認學習的專業領域,這些決定都將深刻地影響他們的一生,也因此不少人常會對此感到茫然無措。Z世代是數位公民,科技創新加速了社會的變遷與演化,知識更新的週期越來越短,在學校所學的知識愈來愈不足以支撐未來工作與生活情境,這更凸顯了自主學習的重要性(頁15-18)。因此,為了保障學生擁有自主學習的彈性時間,將之納入課綱規範*,期許學生在他人不同程度的協助下,能自己評估學習需求、設定目標、擬訂計畫、規劃執行、反思調整,並在過程中探索自我,發掘學習的樂趣,以及培養自主學習的能力和習慣(頁23)。
*高中自主學習時間合計至少十八節,國中小則無強制規定(頁27-28)。
自主學習在教育現場的困境與挑戰
洪研究員認為,推行「自主學習」確實遭遇許多困難,臺灣社會根深柢固的考試文化,即是首當其衝的挑戰。「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傳統價值與思維,往往認定了孩子只要在考試中得到好成績,就能擁有光明的未來。《開啟高中自主學習之鑰:理念.實踐.案例》一書以枋寮高中為例,提及師長第一次聽到自主學習時,便質疑:「學校四周大多是水田,學生不想上課就可以翻牆逃課,自主學習該如何管理?」這反映出許多教學者對於學生「自主學習」的擔心(頁157)。
此外,「課程結構」也存在重重的阻礙。由於課綱只強制規範高中的彈性學習時間,許多高中新鮮人在國中小階段,根本還不了解自主學習如何進行,也無法獨立規劃學習進度,因此需要大量的指導與安排。書中以高師大附中的學生的案例,指出學生們剛開始接觸自主學習時,因為先前沒有相關的學習經驗,便陷入了不知道自己的興趣為何、要做什麼題目的迷茫中(頁140-141)。
「學生準備度」的差異也是另一個難題。有些學生或許不需要太多引導,即可以靠自己和同儕的力量執行自主學習計畫,但更多的學生需要仰賴師長幫助,老師們也不敢輕易放手,造成「高引導式」、「高控制式」的自主學習,而失去了「以學習者為主導」的初衷。
此外,「校園空間和硬體資源」的不足,也是教育現場面臨的困境之一。如學校往往沒有多餘的實驗室、電腦教室可以提供給學生自主學習,而在教室能進行的僅限於閱讀式、資料處理式的活動,無法滿足學生多元的需求與期待。
破解困局,邁向自主學習之路
雖然推動「自主學習」有其挑戰,仍然能夠從中走出不同的模式。例如在本書中,為了破除偏重考試的傳統思維與對於「自主學習」的種種迷思,大園高中的校長在全校活動中倡議自主學習的理念與價值,並親自參與自主學習教師社群的活動、率先進行自主學習公開授課,為學校的自主學習文化奠定更厚實的能量(頁122);臺南二中的教師理解家長在學生學習歷程中的重要性,因此在編製師生自主學習手冊之餘,也擬製作家長版的學習手冊,以減少家長的疑慮,說服家長認同、支持自主學習(頁131)。
在「課程結構」的部分,為了克服從國中小升上高中的能力斷層,枋寮高中在高一上學期先為學生安排了閱讀素養、資訊素養、資源利用等基礎知能,鋪墊自主學習的基石,引導學生逐步邁向完全獨立自主學習的目標(頁154-157);現在也有國中小嘗試將自主學習納入課程與課堂教學,如新北市NTSRL國中促進課堂自主學習方案中七所前導國中與12個教師社群提出自主學習五要素十五原則,以及自主學習實踐的四種類型,還有高雄校長與教師專業發展中心推動國中小自主學習,有五所國中小的先行基地,高中成為獨立自主的學習者,需要從國中小累積基礎能力和學習經驗,課堂也需要從單向傳授知識的模式,走向更為貼近學生自身與真實情境的學習,提升學生能動性,不害怕失敗勇於嘗試挑戰。
從「高控制式」的自主學習轉向引導性與自導性的自主學習,洪研究員提醒,教師應多關照學生內在的需求,回應學習的本質,以「支持」角度取代控制管理的作業流程和規範,從不斷地強調第幾周要上傳多少資料及資料的詳細程度,到給予學生不同程度的引導。書中以北大高中為例,教師們盡力調整身分,不再作為講臺上權威的教授者,而是學生自我探索的陪伴者,在提供充分的支持後適度放手,也收穫了令人驚喜的成果(頁101-111)。
教師在學生自主學習的不同階段扮演不同的角色(頁52-53)。
在「校園硬體資源」的方面,主管機關也持續挹注經費、提供補助,積極協助學校空間的改善。如北港高中重新規劃圖書館的座位設計,並進一步將教室、研討室等納入自主學習場地的範圍,活化閒置空間(頁124-125)。此外,洪研究員分享了一些學校試行的作法,例如給予學生更大的彈性,只要帶著完備的計畫向學校申請,就能到大學、各類館所等校外機構進行自主學習,這也是解決校園空間不足的另一種可能。
近年來,「自主學習」是國際推行教育改革相當重視的面向,而臺灣教育也正朝著更加自由、開放、多元的方向前進。洪研究員期許,自主學習課程能點燃學生學習的熱情,並培養出帶得走的能力,實現課綱「成就每一個孩子──適性揚才,終身學習」的願景。
*國家教育研究院致力於自主學習課程的研發與實務探究,近年來出版《開啟高中自主學習之鑰:理念.實踐.案例》、《學習新動力:「自主學習」在十二年國教的多元展現》二書,期能為關注自主學習之教育工作者、家長等,提供對話、交流與實踐的參考。
《學習新動力:「自主學習」在十二年國教的多元展現》(2020)(另開新視窗)
相關書籍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