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焦點人物

從學術專書到面向大眾 ──專訪交通大學出版社執行主編程惠芳

從學術專書到面向大眾 ──專訪交通大學出版社執行主編程惠芳

 

一般讀者對於大學出版社有什麼樣的印象呢?除了學術研究、理論艱深的學術書之外,近年來,許多大學出版社於出版品的選題、寫作方式,甚至包裝行銷等活動,都越趨活潑多元。本期焦點人物專訪,特別邀請到任職於交通大學出版社有12年資歷的程惠芳主編,在交大出版社即將屆滿20周年之際,以其工作實務與親身經驗,分享交大出版社發展轉變、出版品特色,以及對國內大學出版品的觀察。

────────────────────────────────────────────────────────────────

交大出版社編輯暨行銷團隊,左起劉柏廷、程惠芳、陳建安。.jpg

交大出版社編輯暨行銷團隊,左起劉柏廷、程惠芳、陳建安。

 延伸學術成果的多元觸角

  「大學出版社與商業類型出版社的差別?」在外界印象上,大學出版社的出版品應該較偏學術導向吧!但其中也可以看到各大學的研究與發展重點,交大出版社一開始以理工類書籍為主要出版導向,也獲得頗多的讀者認同,後來的出版面向才漸趨多元,延伸至理工、人文社會、管理等領域。而雖然我們是隸屬於大學下的出版社,但作者群不一定局限於校內的老師,也接受他校老師、研究者,甚至是國外的作者投稿,如韓國中央大學白承旭老師曾至交大做訪問學者,讓我們有此機緣出版《文革的政治與困境:陳伯達與「造反」的時代》中譯本。

  交大出版社創立於民國88年,原本是隸屬於教務處的出版組,那時的任務偏重於服務學校出版需求,像是協助校內單位、老師影印教材、出版學校簡介等,不算是真正做出版。但經歷20年來的發展,出版面向有了許多轉變與突破。目前交大出版社的稿源,主要有以下三種:

  第一、作者自來稿,以學術書為主;凡學術著作會先透過編輯委員會審查安排外審,隨到隨審,待審查通過後才確定出版。

  第二、出版社企劃,這部分主要是近兩年我們致力並持續發展的兩個重要書系,一是「ACG御宅文化研究系列」(以下簡稱「御宅系列」),另一個是「STS科技與社會系列」(以下簡稱「科技與社會系列」),這類書企劃期較長,製作時間也較長。

  第三、學校交辦書或校內單位合作出版。如這幾年和社會文化研究所合作「批判亞洲系列」,曾出版《求生意志:愛滋治療與存活政治》,以及前面談到的《文革的政治與困境》等書,由合作出版的單位負責審查把關,以確保其出版品質。此外,校內教學獎項的人物訪談集、校史等,也會交由交大出版社協助出版。

  以今(2018)年來看,三種稿源大概各占出版量三分之一,我們開始投注較多時間在做企劃書,像是御宅及科技與社會系列的邀、徵稿。另外預計明年推出十二本論文集,是與交大客家學院合作的出版計劃。交大出版社平均一年出版10至12本書,截至九月為止已出版七本,年底前還會有三至四本新書要推出。交大出版社的作品皆為社內自製,而非與民間出版社合作出版,與外部合作通常是在行銷階段,如參與大學出版社聯展及經銷推廣等。而這兩年行銷活動主要是舉辦書籍講座、臉書直播,如同大部分出版社一般。

開發特色書系,翻轉大學知識

  「科技與社會系列」的出版始於前幾年交大成立科技與社會(STS)中心,我們與該中心開始了一些合作,在那之後,持續與作者群保持連繫及提出出版邀約,其作者群來自交大、清大及陽明、成大等大學相關領域的老師們。該書系目前已經出版到系列第八本,最新一本是今年一月出版的《科技社會人3:跨領域新驛路》。雖然內容是比較偏向於學術性質的論文集,可是我們會為每一集設定新的主題,內容各篇也都會配合時事議題,為讀者剖析、探究科技與社會的關係,幫助讀者反思「人在這個科技社會如何自處?如何面對?」

於2018台北國際書展舉辦《科技/社會/人3:跨領域新驛站》新書發表會。.jpg

於2018台北國際書展舉辦《科技社會人3:跨領域新驛路》新書發表會。

  另一個是特別受到注目的「御宅系列」,這是我們希望做出交大出版品牌差異性的具體作為之一。目前有些商業出版社也有觸及此類主題的出版品,但我們的內容導向大致上還是比較偏學術,從人文、歷史、藝術角度,研究人們怎麼去看動畫、漫畫,挖掘並深入解析ACG文化的內涵(按:動畫(Anime)、漫畫(Comics)與遊戲(Games)的英文首字母縮寫字)。為了貼近ACG族群,也特別將封面設計用動漫畫的插畫來呈現,希望能吸引目標讀者的興趣。

  「交大為什麼會開始做這個書系?」這是因為前幾年交大辦了幾年的御宅文化研討會,學校也成立了「數位動畫文創學程」,另外一個趣味的萌發點是……有人說交大是「宅男大學」(笑)。

  其實,我們起初做這個書系也會有些顧慮,擔心是否大家對於電玩、動漫等有負面的既定印象?但前一陣子我去世貿看「漫博會」(按:漫畫博覽會,2018.08.16-20於世貿一館舉行)發現:「哇!現在小孩是多麼瘋狂地喜歡這個!」也有一個做御宅文化研究的老師很熱血地跟我說:「我覺得在這裡,才是回到家,這些都是我的同胞啊!」可以確定的是,這個動漫族群有很多受眾,而且所涉獵的、可討論的範圍很廣大,要如何透過研究傳達動漫本身的內涵,甚至說是去污名化,就是我們可以努力的地方。

  此書系初試啼聲的作品是《另眼看御宅:跨媒體傳播下的日本文化剪影》,那本書討論的面向很廣,包括日劇、小說、動漫等。後來發展到《幻境與實相:電子遊戲的理路與內涵》那本時,討論動漫、漫畫的比重增加,便逐漸聚攏到ACG研究。書中研究的濃度很高,但參與研究的作者相當多元,並不限於學術領域的研究者,其中也有非從事學術研究的人,甚至有人是高中學歷,只是因為興趣所在,而爬梳一大堆資料完成論文來投稿。這個論文集吸引了很多人關注到這個主題,市場反應也不錯,今(2018)年我們也開放徵稿,透過臉書、以及發文到各學校,希望持續發展這個系列。

自製企劃書,結合科技in話題

  而談到我們自製成功的企劃書籍,就一定要談《羅伯特玩假的:破解機器人電影的科學真相》

  這本書談科技、談機器,也談人性。作者楊谷洋老師是機器人專家,但是他本來沒有想過要出版專書,倒是有持續在一些科技知識平台發表短篇文章。因為我很早就與楊老師熟識,就找他聊這個出版想法。原本我也不知道他是電影通啊!(笑),沒想到我們一聊到電影,老師就打開話匣子了、淘淘不絕,對寫一本有關於機器人電影的科學主題書很感興趣,因此很順利地取得出版共識。那時大概花了兩年的時間左右完成這本作品。一開始,出版社會先把幾部鎖定的電影看過之後擬問題給老師:「我們覺得這個可以談這個、這個可以談這個,老師你覺得怎麼樣?」老師說:「可是我覺得它可以談什麼……」就開始玩(企劃)。我們提供建議要選什麼電影,然後老師以他的專業產出文章,更加入了很多經典電影討論,中間還有一些稿件來回的過程。楊谷洋老師對於機器人的專業與對電影的熱情,還有他能以貼近讀者的角度來寫作,都是使我們能完成這個作品的最重要原因。更早期的還有企劃過一個機器人主題教材《魔法機器人先修班》,現在已經絕版了。那是一套DVD,用動畫的方式講機器人的知識,裡面有一本小冊子,另外還做了紙立方的機器人材料包,就是可以折、折、折……折出一個機器人,還獲得國家出版獎的肯定呢!(按:本書榮獲第三屆國家出版獎入選)

  《羅伯特玩假的》這本書,是從電影去談機器人科技的發展,就是希望透過大眾較有興趣的主題談科學知識。這個出版想法是因為我們認為大學出版社有一個使命是在於:「如何把大學的知識傳遞出去?」賺不賺錢不會是第一考量,而如何能做到、該如何做到「知識傳播」,才是我們出書的主要目的。

  另外,我們也和傳科系等校內院系合作,出版《克比睡不著》《氣味拾光機》《傾聽獅潭》等書。這也是交大出版社與其他大學出版社不同的特色之一,我們希望幫助有興趣出書的交大學子,有些可能是畢業製作,或某課程的學期成果,讓他們能在專業的老師帶領下,參與一本書的出版。

  像是《克比睡不著》,就是師生發想企劃的畢業製作。在製作過程中,會有指導老師帶領、給予專業建議。在系所內部諸多作品中脫穎而出後,再送到出版社審查,過審後進入編輯出版階段。這本書是以比較特殊的繪本形式呈現。在此之前,我們也出過一本兒童繪本──《呦呦奇遇記:楊英風藝術之旅》

  那一年交大圖書館有一個跟楊英風基金會合作的數位典藏計劃,原本那個計畫成果是打算出一本繪本書,到了出版階段交由出版社與交大數位內容製作中心負責共同執行。剛好當時「擴增實境」這個技術開始受到關注,所以在一些討論後,我們決定為這本繪本加入交大特色──「科技」元素,與電機系方凱田教授帶領的學生團隊一起完成這個有趣的繪本作品。我們將繪本的影像作成Video或是3D的影像,然後做成APP,讀者只要掃描繪本中的圖片,影像就可以跳出來。雖然以現在眼光回頭看,品質有些粗糙,但在當年可以說是很創新、且具有實驗性質的作品。到目前為止,好像也沒有大學出版社這樣玩過。

大學出版的利基點與挑戰

  我們現在看各大學出版社的運作方式各有不同,每家的人力與經費來源與配置也各有差異,而交大出版社是經費獨立運作的單位,要能在兼顧前面講的那些出版理想下,維持營生並不容易。交大出版社現在可以自主規劃書系,也是因為之前出版數位教材所獲得的成績,包括陳龍英老師的電子學、鍾世忠老師的電磁學、周志成老師的線性代數等,共出版了「三電一工」以及相關理工教材十套作品,打響交大出版的知名度,也讓交大出版社站穩腳步。直到幾年前,開放式課程提供豐富大量的免費課程供線上瀏覽,加上學校鼓勵無償分享,不可諱言地,排擠到原本必須付費購買的數位教材市場,所以目前已暫停開發新的數位教材。但曾有讀者跟我們說過,「付費買的教材,我才會認真看完。免費的,那我看一看就會偷懶,根本看不完。」不知是否也有讀者跟這位朋友有一樣心情,但這也是頗有意思的讀者回饋了。

  大抵而言,大學出版社的強項是擁有強大作者群,這些學術專精的作者們,無論是學經歷、知識的專業度都是書籍內容的品質保證。而我們將某些出版品定位在「橋樑」書籍,可能有點像是高中進入大學前、學-碩、碩-博的先修課程,所以在推動上滿辛苦的。市面上的出版品大概兩個端點:很艱深的(學術/專業)和很普及的(生活/休閒),所以當我們要推這種介於兩者之間的書時,反而相對困難──「讀者不知道在哪?」我會希望高中生來讀我們的書,大學要進入研究所也可以來讀我們的書,但困難點就是,高中生階段通常都不會有時間讀那些書,他已經被學制給綁死了,即使有興趣讀非考試書,要讀也可能是詩集、小說或打電動來放鬆吧!(苦笑)。但我覺得我們需要做這件事情──推廣橋樑書,很多年輕人在高中、大學階段,對未來的求學方向是很茫然的,若一下子要塞太多生硬的知識,也是會消化不良,像我們的科技與社會系列就可以滿足到這塊需求。

  不過,「讀者在哪裡?」應該是所有出版社都可能面臨的難題吧!只是大學出版社還得面臨另外一個問題是:「讀者很難找到我們」。因為在講求坪效的書店,我們的書很難創造及時、大量的銷售,上架不易,更別說能在平台曝光。不過,現在很多人也不進書店啦!那又是另外一個層面的大哉問了。我們希望做銜接的橋樑書,相對是小眾市場,不是那種父母會花大錢購買給幼稚園-國小階段孩子的橋樑書,而是已經能自主學習的高中生以上年齡層讀者,「如何讓他知道我們的書?」我自己當然也想過,或許可以能配合大量的人員銷售,或是……。但,這得回歸到出版社的結構跟資源的討論了。

  交大出版社目前共有三位夥伴,以大學出版來說算多的,有些學校甚至只有一至兩位人員,要做出版、行政、會議、帳務等等。除了出版業務之外,我們也在做一些文具、紀念品類的文創商品。

交大出版社除了每年在台北國際書展舉辦多場活動外,不定期舉辦書籍講座活動,圖為於誠品R79地下書街舉辦《吃的抉擇》書籍講座。.jpg

交大出版社除了每年在台北國際書展舉辦多場活動外,不定期舉辦書籍講座活動,

圖為於誠品R79地下書街舉辦《吃的抉擇》書籍講座。

  至於活動方面,我們今(2018)年夏天與香港中文大學的張歷君老師合作,在香港商務印書館做御宅書系發表會,以及舉辦了一場微型書展,很感謝張老師給我們許多幫助。而這些都是台灣的大學出版社以往較少嘗試的。

  這幾年配合新書上市,我們在台北、台中、台南到高雄的書店亦舉辦過多場發表活動,也有跟獨立書店合作的經驗。交大出版的書,不見得每一本書都會辦發表活動,還是會看書的屬性而定。例如純學術書可能本來就有自己的研究群,研究成果的產出宣傳會彼此擴散,那個就不見得要走一般的推廣方式,老師(作者)自己本身就是最佳的宣傳者。

  除此之外,在每年的國際書展,大學出版聯盟的各個學校也都會辦三到五場活動,交大出版社更會延伸不同宣傳點,像今年年初為毛治國教授《管理》一書在誠品信義店舉辦新書發表會。另外,也為《考古偵探:解讀歷史就像閱讀推理小說,帶你踏查文明起源,思辨炎黃子孫、大禹治水是否神話傳說?(上、下冊)》辦了兩場發表活動。上冊是老師與學生在課堂的教學相長,用討論的方式在完成非典型的歷史課;下冊則是他們實地到雲南去考古的考古筆記,我們希望可以讓更多讀者朋友知道這些別有新意的歷史教學方式與實踐,所以我們在高雄三餘書店辦了一場活動,現場大概有三十個人,反應不錯,後來又在竹北或者書店辦了一場。

  這本書作者是中正大學歷史系的郭靜云老師,她是一位俄羅斯人。這就回應到前面提到的各種稿源,我們並不排除任何一種出版可能性,但是在決定是否出版前,會有兩個階段的把關,第一個階段是「這個出版的題目適不適合交大?」若委員會認為出版提案適合,審查過了就會進到(匿名)外審,審完再回到編委會,編委會通過後才進入出版流程。但市場上較受歡迎的像心靈成長類的勵志書,我們目前沒有做,因為比較不符合交大出版的出版方向。

  而像前面提到,我們鼓勵學生出版,這系列作品大多聚焦在台灣當地的風土人情,包括地方史、深度報導等,像是九月剛出版的《傾聽獅潭:鄉村日常、生計與地方創生》就是一本以苗栗獅潭為探訪範圍的地方史,內容訪談了許多在地人事,也將獅潭放在台灣經濟發展的大歷史上做相互的照看,書中加上一些插畫,是頗有特色的作品。

  明(2019)年初,「科技與社會系列」也計劃推出一系列作品,或許可以趕上國際書展亮相,這本書會結合漫畫元素,很值得期待。我想,或許比起很多精采的商業性質出版,我們遠遠不及,可是當某些題目在一般店銷書裡面不會被討論的時候,我們可以補足那個部分、傳達一些正確而且需要被重視的知識,然後用比較輕鬆、大眾可以接受的方式,去做連結或者去做轉化,這是我們未來在出版想要做的方向。

  我們期許自己做一個「小而美」的出版社,儘管暫時沒法跟國外已具備有公司規模的百年名校出版社,或是大陸官方資本培植的出版社比較,但我們希望在有限的編制內,以及嚴謹的學術品質保證下,做更多不同的嘗試和新發展!

交大出版社編輯暨行銷團隊,左起陳建安、劉柏廷、程惠芳。

│延伸閱讀│ 《管理》:一部結合理論與實務經驗的立體之作

a